尋訪十八軍足跡之三——那曲市索縣榮布鎮十八軍瞭望台
新利平台訊 1951年5月23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guan) 於(yu) 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即《十七條協議》),西藏曆史從(cong) 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十七條協議》簽訂後,毛主席正式簽發了中央軍(jun) 委《關(guan) 於(yu) 進軍(jun) 西藏的命令》,張國華軍(jun) 長率十八軍(jun) 和平進駐西藏。1951年7月底,十八軍(jun) 從(cong) 昌都向拉薩進發。“張國華軍(jun) 長帶領十八軍(jun) 途經索宗吉若塘(現索縣榮布鎮)時,在此休整了三天。”榮布鎮鎮長裴長江介紹說。
榮布鎮向來是一個(ge) 交通要道,連通著那曲索縣、丁青和昌都邊壩三地,成為(wei) 茶馬古道的一條支路,這裏道路比較平緩,曆史上馬幫和商賈往來頻繁,在吉若塘(現榮布鎮所在地)地方形成了一個(ge) 小集鎮。
為(wei) 了促進各大宗谿的和平解放,十八軍(jun) 進藏路上在各宗(縣)籌建解放委員會(hui) 。為(wei) 籌建索宗解放委員會(hui) ,張國華軍(jun) 長命令十八軍(jun) 第四連長期駐紮在吉若塘地方,十八軍(jun) 宣傳(chuan) 《十七條協議》,了解當地民情、風俗,以及索宗政府管理地方事務等情況。不久之後又派來了兩(liang) 個(ge) 生產(chan) 連在此搞生產(chan) 。“吉若塘土地肥沃,雨水充沛,解放軍(jun) 和生產(chan) 連在此種植土豆、蘿卜等一些蔬菜,他們(men) 經常深入群眾(zhong) 家中,幫助治病勞作,與(yu) 群眾(zhong) 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得藏族群眾(zhong) 的擁護和愛戴。”吉若塘村村支書(shu) 記赤列巴旦部介紹說。
近觀榮布鎮十八軍(jun) 瞭望台 索南多傑攝
1959年及此後一段時間,索縣一帶發生了叛亂(luan) ,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遭受了重創。“為(wei) 了及時掌握敵情,盡快平息叛亂(luan) ,保衛新政權,留守部隊和生產(chan) 連,以及當地的藏族群眾(zhong) 在吉若塘一個(ge) 製高點堆起土丘,在其上建造了這座瞭望台。”榮布鎮鎮長裴長江介紹道。
瞭望台建在吉若塘中心的一座土丘上,是一座夯土圍牆和細木屋頂建造的簡易小屋,高約2.5米,長寬各約3米,外牆上方醒目地方寫(xie) 著“為(wei) 人民服務”五個(ge) 白色大字,現在依然很清晰。據當地老百姓介紹,此前瞭望台與(yu) 營地之間還有一條高1.5米、寬約2米的地道,供駐守人員安全通行。
遠處眺望榮布鎮“十八軍(jun) ”瞭望台 索南多傑攝
在非常時期,瞭望台起到了平定叛亂(luan) 、保衛政權的作用。在和平年代,它依然矗立在寬闊的廣場中央,時刻提醒人們(men) 銘記曆史,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站在瞭望台放眼望去,整個(ge) 鎮子盡收眼底。今非昔比,瞭望台周圍已不是當年的土坯房和泥濘小道,而是人間換了天一樣,一排排整齊劃一的高樓拔地而起,寬敞平坦的柏油路四通八達,現在的榮布鎮社會(hui) 和諧穩定,群眾(zhong) 增收致富、安居樂(le) 業(ye) ,百姓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處處展現出藏北草原重鎮的新希望、新活力。 (新利平台 文/索南多傑 本文係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那曲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實調研組”供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尋訪十八軍足跡之四——西藏那曲市境內進藏路線
那曲市是十八軍進藏的核心區域之一。經那曲市嘉黎鎮、阿雜鎮等地路線是清代建立的四川入藏官道,尤其是清朝治理西藏的主驛。我們訪得許多清代留在此路的漢藏交往深刻的曆史記憶和多元文化遺存。[詳細] -
尋訪十八軍足跡之二——西藏那曲市嘉黎縣
十八軍之所以選擇從嘉黎鎮經過,是因為在曆史上,嘉黎鎮曾是清軍進藏的重要驛站,同時也是茶馬古道必經之地,由於商業通道的存在和馬幫的駐紮,曾一度推動漢藏等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詳細] -
尋訪十八軍足跡之一——西藏那曲比如縣羊秀鄉桑達寺
桑達寺位於西藏自治區那區市比如縣羊秀鄉普宗溝,是一座曆史悠久的苯教寺院,已有800餘年的曆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