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尋訪十八軍足跡之五——那曲索縣榮布鎮建立軍民魚水之情

發布時間:2021-06-28 16:40:00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guan) 於(yu) 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即《十七條協議》)簽訂,西藏和平解放,十八軍(jun) 和平進駐西藏。1951年7月底,張國華、譚冠三率軍(jun) 指和西藏工委機關(guan) 等共2500餘(yu) 人,翻越瑪拉西山(今那曲市索縣榮布鎮與(yu) 丁青交界處)後,來到索縣榮布鎮(時稱吉若塘)。榮布鎮自清代以來為(wei) 茶馬古道上的一個(ge) 小集鎮,它連接著那曲索縣、丁青和昌都邊壩三地。張國華將軍(jun) 住榮布鎮三天,與(yu) 當地人民結下魚水深情。

  十八軍(jun) 進藏的消息傳(chuan) 到榮布鎮後,鎮上廣大僧俗群眾(zhong) 表示讚同和熱烈歡迎。他們(men) 自發組織起來,搶修尺榮溝等地的橋梁和道路,以實際行動支援張國華將軍(jun) 率官兵順利進藏。據索縣民委采訪鎮上老人阿旦、旦巴、加央、諾宗的口述史記載:當時榮布鎮的200多名僧俗群眾(zhong) 前往瑪拉西山腳迎接十八軍(jun) 官兵。十八軍(jun) 到達吉若塘(即榮布鎮)時,熱登寺活佛旦增曲吉尼瑪等上層人士向張國華將軍(jun) 敬獻哈達熱烈迎接,並要求張國華及解放軍(jun) 官兵住些日子進行休整。

  次日,榮布鎮僧俗群眾(zhong) 商量道:“官兵們(men) 從(cong) 遠道而來,路途艱險,遇到了不少的困難,應全力幫助入藏的十八軍(jun) 官兵”。首先,熱登寺向十八軍(jun) 捐送50袋大米,群眾(zhong) 選優(you) 500隻羊賣給十八軍(jun) ,大力支持部隊進藏物資供應。

  張國華將軍(jun) 堅持民族團結、民族平等政策,要求入藏官兵嚴(yan) 格執行“三大紀律”和“八項主義(yi) ”,向群眾(zhong) 高價(jia) 照付了接收的大米和羊的錢。此間,張國華將軍(jun) 熱心接見群眾(zhong) ,在榮布鎮的最後一天,張將軍(jun) 召集榮布鎮熱登寺和當地上層人士,向他們(men) 宣講黨(dang) 的方針政策、民族宗教政策,特別是詳細宣講西藏和平解放《十七條協議》的具體(ti) 內(nei) 容。與(yu) 會(hui) 僧俗人士聆聽後高度讚揚,表示堅決(jue) 擁護和貫徹執行。

  張國華將軍(jun) 和十八軍(jun) 官兵在榮布鎮的三天裏,為(wei) 群眾(zhong) 做好事,向群眾(zhong) 講政策,官兵一致,軍(jun) 民團結,贏得了僧俗群眾(zhong) 的擁護。如此,十八軍(jun) 和榮布鎮人民群眾(zhong) 之間建立起了深厚長久的情誼。


榮布鎮十八軍(jun) 瞭望台 索南多傑 攝

  1959年為(wei) 平息叛亂(luan) ,駐紮榮布鎮的十八軍(jun) 官兵及從(cong) 那曲、索縣調來的解放軍(jun) 在榮布鎮開始新修建了一條翻越聶拉山,經過怒江哈達灣直達邊壩的簡易公路。公裏修通後,榮布鎮等地各族群眾(zhong) 自發組織運輸隊,用犛牛和馬匹將急需軍(jun) 糧和物資渡過哈達灣。因這條簡易公裏為(wei) 平叛做出突出貢獻,而且在這個(ge) 怒江渡口——哈達灣建立了軍(jun) 民魚水之情,為(wei) 紀念解放軍(jun) 豐(feng) 功偉(wei) 績和軍(jun) 民情誼,把哈達灣渡口尊稱為(wei) “巴宗楚索”,意為(wei) “英雄渡口”。(新利平台 文/馮(feng) 智 本文係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那曲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實調研組”供稿)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