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故事:汽車、牛羊交響曲
犛牛,被稱為(wei) 高原之舟。在漫長的年代裏它一直是藏族人民主要的運輸工具。
這種高原上特有的動物能抗住攝氏零下二三十度的嚴(yan) 寒,長途旅行可以負重100多公斤。它雖然行動緩慢,卻頗有耐力。
在青藏高原,曆史上牧民馱運鹽巴、毛皮、糧食和搬家轉移草場都離不開它。山羊、綿羊也承擔了一部分運輸任務。
這是過去馱運所交售羊毛的犛牛隊(唐召明1987年攝)
過去每當交售羊毛或是進行鹽糧交換,草原上常常可以看到牧民趕著大隊牛羊,長途跋涉,風餐露宿。牧民就是依靠牛羊把羊毛賣掉或是把鹽巴馱到農(nong) 區,來換回糧食的。
牛羊是牧民衣食住行的主要來源,然而靠牛羊運輸,畢竟是原始的方式。路途遙遠,沿途牛羊吃草飲水都很困難。大隊牛羊行動起來既費時間又難管理,跑一次幾個(ge) 月,牛羊掉膘也是很大的損失。當汽車出現在草原的時候牧民的眼睛亮了,“還是這家夥(huo) 靈,裝得多,跑得快!”
上世紀70年代,用汽車運輸對西藏牧民而言,好像還是一個(ge) 遙遠而虛無飄渺的神話,似乎一夜間就發生了巨大變化。
進入80年代,藏北牧民遠距離交售畜產(chan) 品、搬家、鹽糧交換已開始不用牛羊,而改用汽車。但那時他們(men) 更多的是包租汽車運輸。
這是藏北雙湖縣嘎措鄉(xiang) 牧民在騎摩托車放牧犛牛(唐召明2017年7月24日攝)
而今天,大部分牧民家庭已購買(mai) 了私人汽車和拖拉機,自己駕車運輸,包車運輸牧民也就越來越少,就連放牧都用上了摩托車。交通的便利,極大地促進了草原經濟的迅速發展。
藏北高原,縱橫交錯的運輸線上,奏響了牛羊、汽車交響曲。這是時代的樂(le) 章,是草原上改革開放的讚歌。
八、九月份,是藏北牧民交售羊毛和搬家轉移草場的繁忙季節。
上世紀80年代,我在文部辦事處(現尼瑪縣)見到過這樣壯觀場麵:從(cong) 遠道而來交售羊毛的牧民們(men) 不是趕著馱毛的牛羊群,而是坐在拉羊毛的汽車上來到文部辦事處貿易公司的。那些搬家轉移草場的牧民群眾(zhong) 把帳篷、鍋碗瓢盆、糧食及作燃料的牛羊糞裝在汽車的車廂裏。汽車在前邊開道,牧民則趕著牛羊在後邊雄赳赳地前進,有的小羊羔則坐進汽車的車廂,神氣地“咩、咩”呼喚著跟在車後的母親(qin) ……駕駛汽車的藏族司機不少是剛剛離開牧場不久的牧民,他們(men) 是草原新出現不久的個(ge) 體(ti) 汽車運輸戶。
這是藏北雙湖辦事處(現雙湖縣)和平鄉(xiang) 牧民正在裝車外運交售的畜產(chan) 品(唐召明1987年攝)
個(ge) 體(ti) 的汽車、辦事處車隊的汽車、附近各縣的汽車組成了一支交售畜產(chan) 品、轉移草場的浩浩蕩蕩的隊伍。
當時,談起汽車運輸的迅速發展,文部辦事處主任加央多吉說,現在,牧民包租汽車運輸已形成了一種熱潮,這是牧民生活中一種了不起的深刻變化!
以前,牧民轉移草場,到貿易公司和供銷社交售羊毛或買(mai) 糧食,都要趕著牛羊馱著大包小包,風餐露宿,非常辛苦。沿路支灶、架鍋、燒茶、煮肉,夜晚就露宿在草原上。到達目的地,少則半月,多則一兩(liang) 個(ge) 月或更長的時間。每次長途跋涉,都有不少牛羊磨破了皮,有的甚至累死在途中,活著的牛羊膘情也會(hui) 明顯下降。每年冬季,文部辦事處要宰殺10多萬(wan) 頭(隻)牲畜,因為(wei) 長途運輸膘情下降,不知要損失多少牛羊肉。如果要算大帳,全西藏,那損失的數目就更大了。
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牧民開始認識到用牛羊搞運輸損失太大,而包租汽車運輸既節省時間,又省勞力,還可以避免掉膘,花點運費是合算的。
這是過去手拿牧鞭的雙湖辦事處色瓦區牧民多吉開上了自營卡車,成為(wei) 藏北西部最早的運輸個(ge) 體(ti) 戶(唐召明1987年攝)
1989年,我在雙湖辦事處(現雙湖縣)草原,遇到了色瓦區巴林鄉(xiang) 的紮西昂秋,他是一位汽車運輸個(ge) 體(ti) 戶,一年多以前他花了兩(liang) 萬(wan) 多元買(mai) 了輛解放牌汽車。正值交售羊毛、轉移草場的季節,他連續十多天沒閑著。附近的牧民一聽說他的汽車回來,紛紛登門雇車。沒辦法,他隻好白天黑夜連續幹。他說:“沒想到,這兩(liang) 年牧民真的變了!”如今牧民中用車的越來越多,藏北的汽車運輸現在不存在貨源不足的問題。臉上黝黑的紮西昂秋食指和拇指相互撚著,做出點錢的姿態,神秘地對我講,“現在牧民的手裏這個(ge) 多了。”
聽說文部辦事處申亞(ya) 鄉(xiang) 牧民索仁包了汽車交售羊毛,我找了兩(liang) 位藏族青年幹部一起來到索仁的家。
這是尼瑪縣牧民在所包租的卡車車廂裏用刀在“割”羊毛(唐召明1987年攝)
40歲上下的索仁正在那裏“剪”羊毛,準確地應該說是在那裏割羊毛。他手中握著一把帶柄的刀,兩(liang) 個(ge) 膝蓋壓住躺在地上的綿羊,10多歲的兒(er) 子抓著羊角,刀看起來很鋒利,隻見一團團羊毛不斷地從(cong) 羊身上滑落下來,十幾分鍾一隻羊就被他“剪”完了毛,據說“割毛”並不比剪毛慢。藏北西部乃至西藏至今還有不少牧民沿用這種古老的“剪”毛方法。他的妻子和兩(liang) 個(ge) 女兒(er) 則把割下的羊毛擰成繩打成捆。
有趣的是,兩(liang) 排綿羊和山羊相互角對角地站在索仁的旁邊。它們(men) 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守紀律,一動也不動?走近一看,原來有一根繩子纏住兩(liang) 排相互對著的羊角。
我們(men) 的到來,打擾了他。索仁站起來用羊毛擦了擦那雙大手,笑著告訴我們(men) ,他明天才裝運羊毛。看來我是早到了一步。說起這幾年黨(dang) 的富民政策來他很激動,這是他第二次包汽車交售羊毛和搬家。過去“愛畜如子”隻是停留在口頭上,而現在卻體(ti) 現在行動上。他的一家人生活過得很富足,生產(chan) 積極性越來越高,蓋房子的木料已經堆放在帳篷前。他說,明天交售羊毛後,馬上搬家,一個(ge) 星期就可以幹完這些活。這樣快的速度,牧民以前從(cong) 來不敢想,如果那時說出這樣的話,別人一定會(hui) 以為(wei) 他是在說夢話。索仁無不感慨地說,“現在,犛牛和羊終於(yu) 解放了!”
這是西藏那曲地區(現那曲市)班戈縣對達鄉(xiang) 牧民包租汽車向國家交售羊毛(唐召明1987年攝)
千百年來,藏北草原許多地方隻有野獸(shou) 出沒的蹄印,或是馱牛隊和馱羊隊偶然走過踏出的小徑。而今天,標誌著現代文明的汽車沿著日益伸展的平坦、寬闊的條條草原公路可以任意縱橫馳騁。(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援藏一時情一世
班戈縣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總麵積3萬多平方公裏,與海南省陸地麵積相當。在這裏“下鄉”即意味著對生命的挑戰。[詳細] -
【藏北故事】藏北,“一錯再錯”觀鳥島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湖泊區。其中,藏北西部更是湖泊集中的湖群地帶。那眾多的湖泊像仙女撒在大草原上的閃閃發光的明珠。[詳細]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感受草原新變化
每每驅車行駛在藏北高原,我內心總有一種抑製不住的衝動。那是一種猶如回到久別故鄉的深深眷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