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援藏精神高於天

發布時間:2021-09-14 18:53:00來源: 新利平台

  2009年盛夏,我完成在藏北西部的班戈、申紮、尼瑪和雙湖4縣(區)的采訪回到北京,便著手實施與(yu) 中國石化首批援藏幹部李一超在班戈縣的新約定:接斯求卓瑪進北京,切除在她脖子下已懸掛了20多年的巨大腫瘤。

  終於(yu) 在2010年3月28日,我和李一超從(cong) 西藏接上卓瑪,在中國石化第五批援藏幹部、班戈縣副書(shu) 記陳誌清和常務副縣長潘峰的陪同下,乘上東(dong) 去的火車。

  圖為(wei) 中國石化第五批援藏幹部、班戈縣副書(shu) 記陳誌清(左二)和常務副縣長潘峰(右一)專(zhuan) 程到班戈縣新吉鄉(xiang) 接脖子下長著巨大腫瘤的牧女斯求卓瑪進京治病時,在鄉(xiang) 政府一同合影留念(王普2010年3月26日攝)

  在以後兩(liang) 年多時間裏,我與(yu) 中國石化的幾批援藏幹部圍繞著卓瑪進京檢查、治療和康複,以及轉院、複診等許多工作而常相聚在北京和西藏,一來二去成為(wei) 摯友。他們(men) 的敬業(ye) 、他們(men) 的西藏情懷,給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中國石化就像我們(men) 的家,我們(men) 真切感受到了家的溫暖。”西藏班戈縣赴內(nei) 地培訓考察團團長、班戈縣人大常委會(hui) 主任索朗央金在北京學習(xi) 時說。

  2010年12月19日至24日,這個(ge) 培訓考察團24名成員在中國石化管理幹部學院參加集中學習(xi) 培訓,並順利獲得結業(ye) 證書(shu) 。

  “中國石化幫助班戈解決(jue) 了農(nong) 牧民飲水、安居、生活困難和醫療教育等問題,改善了班戈縣所有幹部職工的辦公條件、會(hui) 議場所……”尼瑪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次仁多吉說了一長串感激的話。

  “援藏幹部真的不容易,他們(men) 克服許多困難,深入基層,與(yu) 群眾(zhong) 打成一片。他們(men) 的艱苦付出大大改變了班戈的麵貌,他們(men) 的管理方法也對我們(men) 班戈幹部啟發很大。”貢嘎動情地說。

  圖為(wei) 中國石化第五批援藏幹部、班戈縣常務副縣長潘峰(左)和副書(shu) 記陳誌清(右)在班戈縣鄉(xiang) 下檢查牧民定居房的施工情況(唐召明2011年6月25日攝)

  2009年3月,中國石化經層層選拔,陳誌清作為(wei) 班戈縣委副書(shu) 記,潘峰作為(wei) 班戈縣常務副縣長,開始了援藏工作。

  2009年至2010年,他們(men) 共爭(zheng) 取援助資金5112萬(wan) 元,實施了牧民安居工程、基礎設施建設、中國石化小學建設、特色產(chan) 品加工項目、牧區照明等工程。

  21世紀初,班戈縣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依然相對落後,出行、就醫等存在諸多不便。

  “我第一次親(qin) 身感受了不通油路、無電、無自來水、無集中供暖的困難條件考驗……” 陳誌清在回憶援藏情況時說。三年援藏期間,他和潘峰積極向集團公司爭(zheng) 取落實援藏資金7740萬(wan) 元,開展實施了牧民安居工程、鄉(xiang) 村文化室建設、牧區送光明、班戈縣中石化小學、教育培訓、扶貧助學、特色畜產(chan) 品加工等完善牧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的28個(ge) 援藏項目,推動了班戈縣發展。

  “把班戈當故鄉(xiang) ,視群眾(zhong) 為(wei) 親(qin) 人。”對陳誌清和潘峰來說,這不僅(jin) 僅(jin) 是一句援藏工作的座右銘,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但在“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襖”的班戈,實踐起來異常艱難,要付出常人無法想象的代價(jia) 。

  “初到西藏時,我們(men) 高原反應都很嚴(yan) 重,頭痛、頭暈、眼脹、胸悶、失眠、流鼻血,有時還出現嘔吐症狀。”從(cong) 內(nei) 地到西藏來援藏,最難過的是高原反應關(guan) 、生活起居關(guan) 、語言關(guan) 。對於(yu) 陳誌清來說,他的包裏必備三樣藥:丹參滴丸、高原康、安神補腦液。“不吃丹參滴丸心髒受不了,高原康用來抗高原反應,安神補腦液能使夜裏睡上三四個(ge) 小時,喝兩(liang) 瓶頭就沒那麽(me) 疼了。”

  “班戈縣幹部群眾(zhong) 為(wei) 表達對我們(men) 的關(guan) 心和愛護,盡最大努力給我們(men) 提供最好的生活設施和工作場所,自發地送來生活用品、噓寒問暖,教我們(men) 抓糌粑、吃羊肉、學喝酥油茶。”陳誌清和潘峰被班戈群眾(zhong) 樸實無華的熾熱情懷感動著,也堅定了長期援藏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及辦好事、辦實事的決(jue) 心。

  畜牧業(ye) 是班戈縣的支柱產(chan) 業(ye) 。2009年底,全縣牲畜存欄達103萬(wan) 頭(隻)。但千百年來,這裏的牧業(ye) 一直延續著粗放型的經營方式,發展緩慢。

  陳誌清和潘峰在廣泛調研和聽取牧民群眾(zhong) 意見的基礎上,認真實施草場圍欄建設、人畜飲水工程、特色產(chan) 品加工、技能培訓、農(nong) 貿市場建設等牧業(ye) 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牧業(ye) 的發展。他們(men) 將企業(ye) 的先進管理理念應用到牧業(ye) 生產(chan) 中,引導牧民科學養(yang) 畜、合理放牧,進一步提高牧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使牧業(ye) 生產(chan) 逐步實現集約化經營。

  在他們(men) 援藏期間,中國石化援助3280萬(wan) 元,實施了牧民安居工程和照明工程建設。截至2011年上半年,班戈縣已有1340戶牧民住上了寬敞明亮的住房,告別了低矮狹窄的住房或帳篷,4441戶牧民群眾(zhong) 用上了既可照明,又可看電視、打酥油茶,使用簡單、壽命長的太陽能電源。


圖為(wei) 中國石化所援建的班戈縣中石化小學(唐召明2012年8月3日攝)

  為(wei) 了讓班戈縣牧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學,中國石化在班戈縣設立“中國石化助學基金”,助學基金達到 200萬(wan) 元。

  為(wei) 幫助縣裏開展職業(ye) 技能培訓和幹部的教育培訓工作,中國石化先後投資387萬(wan) 元支持開展此項工作,為(wei) 班戈縣牧民群眾(zhong) 再就業(ye) 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2009年10月,陳誌清和潘峰結合企業(ye) 的實際情況,挑選了17名藏族優(you) 秀青年到中國石化油品銷售公司川渝分公司當加油工,來解決(jue) 班戈縣部分待業(ye) 青年的工作問題。

  在援藏過程中,他們(men) 也克服許多困難,舍小家顧大家。

  陳誌清將家中老人、小孩留給妻子照顧,自己長期堅守崗位,從(cong) 不請假,也從(cong) 未主動提出休假要求。尤其是在父親(qin) 患病住院期間,陳誌清正深入班戈基層為(wei) 牧民群眾(zhong) 排憂解難,隻有以電話的形式詢問父親(qin) 的病情。兒(er) 子生病也沒辦法回家照顧……許多的困難他沒有辦法搭上一把手,他就這樣把對妻子和兒(er) 子的愧疚,化作為(wei) 當地需要幫助的老阿爸、老阿媽服務的動力,以報答遠在千裏之外的親(qin) 人。

  2009在4月底,潘峰妻子趙潔的腳在工作中骨折。潘峰考慮到自己剛到班戈縣工作一個(ge) 月,為(wei) 了不影響下鄉(xiang) 走訪、不讓組織擔心,他沒有告訴任何人,隻讓同學和年邁的老嶽父幫忙把妻子背到醫院治療,請保姆送孩子和做飯。一個(ge) 多月後,趙潔能下地行走了,潘峰才把實情告訴了大家。2009年7月,又一次不幸發生在潘峰的頭上,他的父親(qin) 因突發腦溢血去世。可他僅(jin) 在家待了5天,忙完父親(qin) 的葬禮,就匆匆回到工作崗位。

  工夫不負有心人,他們(men) 辛勤的勞動得到了廣泛好評。在那曲地委組織部門考察中,援藏幹部陳誌清和潘峰在幾家中央企業(ye) 的援藏幹部中成績名列前茅。


圖為(wei) 中國石化所援建的班戈縣城新貌(唐召明2009年攝)

  從(cong) 2002年開始至2011年,中國石化共派出了5批10名優(you) 秀幹部、投入近1.6億(yi) 元資金對班戈縣進行全方位的援助。

  韓鳳明、李一超;祝傳(chuan) 林、趙文操;梁軍(jun) 超、張玉龍;李少青、苗波;陳誌清、潘峰,從(cong) 第一批至第五批援藏幹部,已成為(wei) 班戈人所熟知的名字。

  中國石化援藏幹部和其他援藏幹部一樣,談起他們(men) 在藏北的工作感受時,都認為(wei) 進藏工作是自己義(yi) 不容辭的責任。更明白在艱苦地區工作,對自己是一個(ge) 很好的磨練。這一生中,能為(wei) 藏族人民做些實事,是今生最珍貴的回憶,是人生之幸事!

  “一次援藏行,一世援藏情”。前兩(liang) 年,陳誌清和潘峰又“不約而同”地先後來到西藏,進行第二次援藏工作。他們(men) 作為(wei) 中國石化西藏石油分公司的“掌門人”,又在續寫(xie) “援藏精神高於(yu) 天”的新篇章。(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責編: 盛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