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擦亮曆史記憶 心中長鳴警鍾

發布時間:2021-09-19 13:11:00來源: 新利平台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戰史如燈,殷鑒不遠。”1931年9月18日,從(cong) 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傳(chuan) 出的一聲巨響,揭開了一段屈辱的曆史。蓄謀已久的日本軍(jun) 國主義(yi) 悍然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dong) 北全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災難,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極其黑暗的一頁。“九一八”作為(wei) 民族苦難的印記,牢牢刻在了中國人的集體(ti) 記憶之中,並且要代代傳(chuan) 遞下去。

  從(cong) 1931年“九一八事變”揭開局部抗戰的序幕,到1945年抗日戰爭(zheng) 全麵勝利,日本軍(jun) 國主義(yi) 的野蠻侵略,激起中國人民的奮勇抵抗。經過中華兒(er) 女長達14年艱苦卓絕、浴血奮戰的鬥爭(zheng) ,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民族解放戰爭(zheng) 的完全勝利,開啟了古老的中國浴火重生的新征程。當年,“九一八事變”的槍炮聲,讓那些率先覺醒的人們(men) 深切感受到落後就要挨打的血淋淋教訓。如今,當紀念“九一八事變”的防空警報響徹天際,警示國人要居安思危,勿忘國恥;同時也是一種宣示,和平來之不易,悲劇不可重演;更是一種昭示,正義(yi) 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深沉回望曆史,知史方能長遠。“高粱葉子青又青,九月十八來了日本兵,先占火藥庫,後占北大營,殺人放火真是凶,中國軍(jun) 隊有好幾十萬(wan) ,恭恭敬敬讓出了沈陽城……”這是“九一八事變”後流行於(yu) 各地的一首民間小調,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後無數中國人民的悲憤情懷。“九一八”是中華民族心口永遠的一道傷(shang) 疤,無疑是曆史之痛、國家之痛、民族之殤。在長達14年的侵略戰爭(zheng) 中,日本侵略者肆意踐踏中國的大好河山,製造了南京大屠殺、旅順大屠殺等一係列泯滅人性的慘案,犯下了強征“慰安婦”的嚴(yan) 重反人類罪行,侵略者的暴行罄竹難書(shu) 。昔日戰爭(zheng) 的硝煙雖已遠去,但我們(men) 不能忘記曆史,忘記曆史就意味著背叛。記住曆史,就是要對那些否認侵略曆史甚至發表美化侵略戰爭(zheng) 和殖民統治的言論不容有任何試探餘(yu) 地,對那些肆意傷(shang) 害中國人民感情的行為(wei) 不容有任何放任空間。對每一個(ge) 愛好和平的人而言,必須銘記先輩的流血犧牲,尊重曆史,尊重過去,才能對未來負責。

  投身偉(wei) 大鬥爭(zheng) ,奏響愛國凱歌。“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wei) 鬼雄。”麵對日本軍(jun) 國主義(yi) 的野蠻侵略,為(wei) 了國家和民族的存亡,無論是楊靖宇將軍(jun) 腹中無餘(yu) 糧的悲壯,還是趙一曼舍子從(cong) 戎的堅定,抑或是八女毅然投江的壯烈,至今看來,無不令人動容。在麵臨(lin) 亡國滅種威脅的危難關(guan) 頭,在崇高的愛國主義(yi) 精神感召下,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抗日救亡的號召下,不願做奴隸的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在長城內(nei) 外、大江南北到處燃起抗日烽火,義(yi) 無反顧地投身到這場關(guan) 係民族生死存亡的偉(wei) 大鬥爭(zheng) 中,奏響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愛國凱歌。如今,我們(men) 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目標,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ge) 目標,這就需要我們(men) 每個(ge) 人時刻保持憂患意識,積極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在新的偉(wei) 大鬥爭(zheng) 中,勇於(yu) 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風險挑戰,奪取一個(ge) 又一個(ge) 勝利。

  回首往事,我們(men) 無限感慨;展望未來,我們(men) 充滿信心。曆經磨難卻始終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為(wei) 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今,我們(men) 重溫那段血與(yu) 火的苦難曆史,不是為(wei) 了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wei) 鑒,從(cong) 那段悲壯的曆史中汲取前進的力量,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和未來的方向,凝聚起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強大力量,在新征程上續寫(xie) 光輝篇章。(新利平台 文/陳小亮)  

(責編: 陳衛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