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專家談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張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

發布時間:2021-09-20 19:09:00來源: 新利平台


圖為(wei)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曆史研究所研究員張雲(yun)

  新利平台訊 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中國各民族形成了休戚與(yu) 共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ti)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根深葉茂,靠的正是國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理念。

  從(cong) 國際國內(nei) 形勢來看,我們(men) 國家各項事業(ye) 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要看到新發展階段伴生的一些新問題,譬如中華民族的未來朝什麽(me) 方向走?我們(men) 的命運在哪裏?方向在哪裏?站在“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交匯點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特殊重要性:做好新時代黨(dang) 的民族工作,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作為(wei) 黨(dang) 的民族工作的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新時代黨(dang) 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曆史研究所研究員張雲(yun) 認為(wei) ,這就是在定方向,一錘定音。隻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才能有效應對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過程中民族領域可能發生的風險挑戰,才能為(wei) 黨(dang) 和國家興(xing) 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證。

  綱舉(ju) 目張,做好新時代黨(dang) 的民族工作,就必須要把握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這一主線和“綱”。

  “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必然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鮮明提出“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戰略思想,彰顯了西藏工作在黨(dang) 和國家全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

  “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yu)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關(guan) 鍵時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已經開啟,西藏經濟社會(hui) 發展也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大家愈發認識到‘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極端重要性,可謂高瞻遠矚。”張雲(yun) 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貫徹該戰略思想的一個(ge) 重要環節。”

  張雲(yun) 認為(wei) ,西藏的發展中還有一些深層次問題,需要繼續加以解決(jue) 。比如清除曆史虛無主義(yi) ,包括“西藏自古就是獨立的”“滿蒙非中國論”,以及所謂的“高度自治”“大藏區”等謬論,沒有曆史依據,也沒有現實基礎,更損害西藏乃至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國際上一些反華勢力,以及在他們(men) 支持下的民族分裂勢力,還在做一些破壞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程的事情,有些已然是明火執仗、公然挑釁。

  他剖析道:“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提升到民族工作‘綱’的高度,構建起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各民族共同維護好國家安全和社會(hui) 穩定,才能有效抵禦各種極端、分裂思想的滲透顛覆,才能不斷實現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我們(men) 在認清形勢、充滿信心的同時,也要未雨綢繆,多謀長遠之策,多行固本之舉(ju) 。”張雲(yun) 認為(wei) ,要準確把握和全麵貫徹我們(men) 黨(dang) 關(guan) 於(yu) 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jue) 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任憑風吹雨打,勝似閑庭信步。

  在富民興(xing) 邊、凝聚人心、促進“三交”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我國邊境地區是各民族聚居較多的地區,以西藏為(wei) 例,除了藏族以外,還有漢族、門巴族、珞巴族等民族。“邊境地區往往海拔高、環境差、基礎設施相對差,原來,發展中存在‘人口集中’的主張,這會(hui) 造成一個(ge) 問題,就是邊境地區‘空心化’。我們(men) 希望邊境地區安安穩穩,專(zhuan) 心搞發展,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國際環境並不安寧。”張雲(yun) 說,“這麽(me) 多年來,富民興(xing) 邊對邊境地區產(chan) 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我們(men) 今天看到的是一個(ge) 螺旋式上升以後的新時代中國邊境地區,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社會(hui) 和諧穩定。”

  我們(men) 黨(dang) 始終把發展經濟作為(wei) 解決(jue) 民族問題的“總鑰匙”,采取了一係列政策措施和製度性安排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經濟社會(hui) 發展,方法有效、成就舉(ju) 世矚目。多年來,國家持續加大對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支持力度,優(you) 化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ti) 布局,不斷增強各族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後還將繼續支持民族地區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促進農(nong) 牧業(ye) 高質高效、鄉(xiang) 村宜居宜業(ye) 、農(nong) 牧民富裕富足,完善沿邊開發開放政策體(ti) 係,深入推進固邊興(xing) 邊富民行動。

  與(yu) 此同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正確把握物質和精神的關(guan) 係,要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意義(yi) ,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yi) ,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yi) ,讓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牢不可破。”

  “我幾乎每年都會(hui) 去西藏調研,去到的邊境地區也比較多,確實能感受到變化巨大。”張雲(yun) 親(qin) 眼見到,百姓的房子更漂亮了,家裏更美了,路更寬了,臉上的笑容更多了,自信也洋溢出來了,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黨(dang) 的溫暖、國家的關(guan) 懷和社會(hui) 的發展給他們(men) 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調研接觸到的很多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men) 有的世世代代生活在邊境地區,有的不是。”2014年,張雲(yun) 在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調研,有一個(ge) 村的第一書(shu) 記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一名漢族大學生村官,話不多,臉很紅很紅。在平均海拔5200米的村子裏,他和村民們(men) 一起勞作、生活,日複一日,親(qin) 如一家。他們(men) 的話都不多,沒有說過多麽(me) 動人的話語,但張雲(yun) 能感受到他們(men) 發自內(nei) 心地感謝黨(dang) 中央的關(guan) 懷,感謝全國人民的支援,也能感受到他們(men) 平凡工作中展現出的不平凡的精神境界。

  張雲(yun) 認為(wei) ,在邊境地區,除了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讓各族人民共同奔向富裕,同時也要不斷給予愛國守邊典型人物國家榮譽,譬如獲頒“七一勳章”的卓嘎、“時代楷模”卓嘎、央宗姐妹,以及一家三代接力戍邊的“帕米爾雄鷹”等。現實中應該還有很多這樣的人,需要我們(men) 去發現、去弘揚,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

  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吉隆縣調研時,張雲(yun) 到過許多達曼人的家裏。“他們(men) 的普通話講得挺好,他們(men) 告訴我房子是政府蓋的,很多工作是政府帶領大家一起幹好的。”在跟年輕人交流時,張雲(yun) 發現他們(men) 的眼光並不局限於(yu) 家鄉(xiang) 。“當我問將來願意去哪裏發展時,有的人說想要去拉薩,有的還想走出西藏,到其他省份去工作生活。”他了解到,有的達曼人家的女兒(er) 嫁到了河北省張家口市,她們(men) 與(yu) 家人常常視頻通話,定期也會(hui) 回家來看看。年輕人在外出打工時與(yu) 外省青年結識,產(chan) 生愛情,成家後,有的一起回到了對方的家鄉(xiang) ,有的來到了吉隆。這樣的交往交流交融使彼此成為(wei) 了親(qin) 屬關(guan) 係,形成一個(ge) 牢固的關(guan) 係網,了解程度也愈加深厚,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逐漸實現團結統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怎麽(me) 鑄牢的?張雲(yun) 認為(wei) 是靠每個(ge) 人的每一個(ge) 具體(ti) 行動。不管是西藏,還是其他民族地區,乃至全國各地,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新時代黨(dang) 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wei) 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建設,為(wei) 實現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而團結奮鬥。(新利平台 記者/李元梅)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