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格桑卓瑪:西藏百姓“口袋”裏的秘密
新利平台訊 近年來,西藏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人均糧食消費量下降、蔬菜消費提高,衣著消費、交通和通訊支出持續增加,醫療保健支出、人均文化娛樂(le) 服務支出不斷增長。“曾經,飲食、衣物等基礎性消費在西藏農(nong) 牧民的生活支出中占很大的比重。而現在服務類的消費比重不斷提升,比如健身,旅遊、美容等方麵。”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hui) 經濟所副所長、研究員格桑卓瑪告訴記者,“西藏居民的消費結構日趨多元,反映了西藏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升,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從(cong) 老百姓日益鼓起來的口袋裏,可以發現很多‘秘密’。” 格桑卓瑪說,“老百姓收入增長較快,收入比重多元化、合理化,源於(yu) 產(chan) 業(ye) 業(ye) 態豐(feng) 富,為(wei) 西藏農(nong) 牧民提供了眾(zhong) 多增收渠道。”
圖為(wei) 格桑卓瑪(左二)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市班戈縣調研
“位於(yu) 青藏高原的西藏,曆史上一直以農(nong) 牧業(ye) 為(wei) 主要生產(chan) 方式,經濟結構相對單一,大量農(nong) 牧民滯留在土地上,沒有其他就業(ye) 機會(hui) ,收入十分有限。”格桑卓瑪告訴記者,“改革開放40多年來,西藏自治區三大產(chan) 業(ye) 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產(chan) 業(ye) 之間及各產(chan) 業(ye) 的內(nei) 部結構不斷調整和優(you) 化,經濟發展迅速,西藏人民受教育水平明顯提高,生活水平也顯著改善。”
“實現脫貧之前,西藏農(nong) 牧民的收入比重裏生產(chan) 經營即傳(chuan) 統農(nong) 牧業(ye) 比重較高。此外就是轉移支付方麵,比如國家給予的各種補助補貼。然而現在這兩(liang) 個(ge) 收入的比重在下降,務工取得的工資性收入在上升。”格桑卓瑪舉(ju) 例說,“我之前在江孜調研,發現大型現代農(nong) 業(ye) 企業(ye) 進駐當地,開展農(nong) 業(ye) 集約化經營需要土地集中流轉,土地流轉成為(wei) 當地百姓的收入之一。土地流轉出去的農(nong) 牧民依然可以在原有耕地上工作,農(nong) 村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發展勢頭良好,現代觀光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區正在建設,農(nong) 牧民可以再掙一份工資。此外,還有些地方受益於(yu) 交通條件的改善,農(nong) 牧民可以發展民宿、餐飲等產(chan) 業(ye) ,或是將房屋出租給商戶經營,獲得收益。最讓我意想不到的是阿裏地區還發展起了苗圃產(chan) 業(ye) ,因為(wei) 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需要,阿裏地區大力推進園林綠化建設,班公柳、青海楊等高原樹種在當地的成活率很高,苗圃種植成為(wei) 當地一些鄉(xiang) 村農(nong) 牧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
除了拓寬產(chan) 業(ye) 領域,西藏自治區堅持扶持深加工,注重科技含量,升級換代,創新產(chan) 品供給,擴展產(chan) 業(ye) 鏈。“比如青稞和犛牛產(chan) 業(ye) ,一直屬於(yu) 西藏的特色產(chan) 業(ye) ,近年來,‘藏青2000’‘喜瑪拉22’‘帕裏犛牛’‘類烏(wu) 齊犛牛’等優(you) 良品種得到推廣,單產(chan) 水平不斷上升。同時,青稞、犛牛肉、羊毛等產(chan) 品,經過技術更新改良,從(cong) 粗加工到精細加工,不但增加了產(chan) 品的附加值,也增長了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品的價(jia) 值得到最大限度挖掘,市場效益不斷提升,農(nong) 牧民的收入自然也大大提高。”格桑卓瑪說。
圖為(wei) 格桑卓瑪(右一)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錯那縣調研
近年來,西藏不斷探索發展高原特色農(nong) 牧業(ye) 、綠色工業(ye) 和第三產(chan) 業(ye) ,清潔能源、天然飲用水、農(nong) 畜產(chan) 品加工業(ye) 、民族手工業(ye) 、藏醫藥、建材等在內(nei) 的富有西藏特色的現代工業(ye) 體(ti) 係建立。“比如,西藏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電力總裝機容量達423萬(wan) 千瓦,發電量超過90億(yi) 千瓦時。從(cong) 一個(ge) 缺電的地方,到可以向外提供電力,這不但為(wei) 西藏帶來了巨大經濟收入,也說明西藏的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西藏的經濟發展,已經不再拘泥於(yu) 傳(chuan) 統的發展思路,而是針對新的需求,進行新的調整和探索,找到自己的特色和優(you) 勢,從(cong) 資源優(you) 勢變為(wei) 經濟發展優(you) 勢,這就是高原特色經濟。”格桑卓瑪告訴記者,“過去我們(men) 一直認為(wei) ‘高寒’是西藏發展的劣勢和製約因素,但是如今看來,我們(men) 也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變劣勢為(wei) 優(you) 勢。比如,位於(yu) 拉薩市的西藏寧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正是因為(wei) 西藏海拔高氣溫低這一特點,讓他們(men) 的數據運行成本低於(yu) 內(nei) 地省份及世界大部分國家。”數字產(chan) 業(ye) 也是近年來西藏發展勢頭較快的產(chan) 業(ye) 之一。截至2020年底,西藏信息化指數從(cong) 2015年的63.3增長到75.8;西藏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ye) 超過300家,數字經濟規模突破330億(yi) 元,成為(wei) 推動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所以,我們(men) 非常期待西藏的‘高寒’特點,能為(wei) 其創造更多驚喜。”格桑卓瑪充滿期待地說。
越來越多農(nong) 牧民“身兼數職”,光伏電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數千頭犛牛或奶牛的規模化養(yang) 殖場不斷出現……西藏的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和結構不斷優(you) 化,為(wei) 農(nong) 牧民帶來了最直接的收益。格桑卓瑪十分肯定,“隨著西藏逐步融入國家發展一盤棋的總體(ti) 布局,社會(hui) 經濟發展會(hui) 有更多拓展的空間,產(chan) 業(ye) 發展還會(hui) 不斷優(you) 化升級,百姓的口袋還會(hui) 越來越鼓,獲得感和幸福感會(hui) 不斷提升。”(新利平台 記者/孫健 圖片由格桑卓瑪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專家談】格桑卓瑪:西藏脫貧攻堅體現了黨的初心使命
“消除貧困是黨中央的一貫政策,西藏發展進步的每一個重要曆程中都有反貧困實踐的印記,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詳細] -
【專家談】張詩高:雪域高原逢盛世 全麵開花譜新篇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各族人民艱苦奮鬥,西藏各項事業取得了全方位進步、曆史性成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