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走在藏北草原
藏北在藏語裏被稱為(wei) “羌塘”,意為(wei) “北方空地”。它位於(yu) 青藏高原北部昆侖(lun) 山脈、唐古拉山脈和南部岡(gang) 底斯山脈之間,地域海拔均在4500米以上,因氣候寒冷、空氣缺氧,被稱為(wei) “世界屋脊的屋脊”。
從(cong) 20世紀80年代起至今,我已記不清自己造訪過藏北草原多少次。我領略了藏北的荒涼和它的嚴(yan) 酷與(yu) 無情,更感受到了藏北的豪邁和它的美麗(li) 與(yu) 富饒。這裏厚重的文化沉積和人們(men) 建設新生活的熱情與(yu) 獻身精神,令我至今無法忘懷。
這是在藏北高原首府那曲鎮進行的一場籃球比賽(唐召明1987年攝)
藏北那曲市43萬(wan) 平方公裏的土地,因其高寒缺氧的自然環境,瞬息萬(wan) 變的天氣,有“苦寒之地”之稱。
然而,人們(men) 在這裏卻能享受到地球多姿多彩的壯麗(li) 風光,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無窮的魅力。
這是由中國石化所援建的班戈縣城新貌(唐召明2008年攝)
1987年盛夏,我來到地處藏北草原深處的班戈縣采訪。這次我是從(cong) 藏北首府那曲鎮搭乘陝西省動物研究所一支考察隊的汽車,前往藏北無人區尋找拓荒者而途經班戈縣的。
在藏北草原上旅行,猶如航行在茫茫大海,看不到繁華的都市,也看不到錯落的村鎮,連行人都很難見到。
到無人區的路是漫長的。汽車整整跑了兩(liang) 天,還沒進入無人區。漫漫的路好像無邊無際,兩(liang) 天行程近300公裏。第二天夜幕降臨(lin) 時,考察隊的汽車開進“班戈縣城”。說它是“縣城”,實在有些恭維。當時那裏隻有幾排普通的平房,在內(nei) 地,這樣的居民點充其量隻能算個(ge) 村莊。而在茫茫的荒原上能建設起這樣的城鎮,有一批藏漢族幹部在這裏長期工作,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它是建設藏北草原的一個(ge) 重要基地。
我們(men) 住進了縣政府的“招待所”。這是典型的延安窯洞式房屋,一排共10間,石頭到頂。兩(liang) 側(ce) 的豎聯“工業(ye) 學大慶”“農(nong) 業(ye) 學大寨”仍清晰可見。它告訴我們(men) ,這房屋至少有10多年的曆史了。進到屋裏,每間約10平方米,房頂是圓拱形。長期的煙熏火燎在牆壁上留下黑乎乎的斑痕。屋子僅(jin) 有的一個(ge) 窗戶是釘死的,幾乎密不透風,一進門,一股潮濕發黴的氣味撲鼻而來。同行的夥(huo) 伴說,如果冬天住在這裏,生爐子取暖,熱氣變成水珠會(hui) 從(cong) 屋頂滴落下來……在內(nei) 地,出差采訪誰都不會(hui) 住這樣的招待所。可是在這裏,幾十公裏不見人煙,有這樣一個(ge) 宿營地,可以使你免得露宿草原,就是很大的享受了。
沒有進入這裏之前,人們(men) 給我描繪的這裏是荒涼和空曠的。進入這裏,難免會(hui) 有孤寂之感。可是我更多的是感受到它的遼闊、它的坦蕩、它的粗獷、它的奔放。這荒原上,找不到江南的小橋流水,看不到北國綿綿的叢(cong) 林,也沒有橫斷山區的崇山峻嶺。可是,它有自己獨特的美,那偉(wei) 岸的雪峰、星羅棋布的湖泊、終年不化的積雪,在陽光下閃著數不清的金光;那無垠的荒原,鋪著綠色的小草,起伏著伸向遠方,像無邊的大海。在大海裏航行,你會(hui) 被滔天的巨浪所激勵,而在這裏,我感受到的是空前的靜謐,仿佛航行在月球上,萬(wan) 籟寂靜。你仔細欣賞眼前的大自然之美,也會(hui) 發現靜中之動。那蔚藍色的遼遠的蒼穹與(yu) 天邊的群山吻合在一起,藍天上飄著一朵又一朵潔白的雲(yun) 。有時,那白雲(yun) 會(hui) 像狂放不羈的野馬一樣飛奔。
這是奔跑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野驢(唐召明1987年攝)
汽車在草原上奔馳,隻有那些好動的野生動物不時打破寂靜的氣氛。棕色的藏野驢是長跑能手,十幾頭、幾十頭,甚至上百頭藏野驢,竟毫不顧忌地與(yu) 汽車賽跑,當它與(yu) 汽車並行時,你甚至可以伸手拍拍它的屁股;成群結隊的藏羚羊和藏原羚,是荒原上最常見也很膽小的動物。你會(hui) 看到它們(men) 不時倉(cang) 皇地越過公路,箭一般地竄向草原深處,跑到遠處脫離危險,它才會(hui) 停下來瞪著驚恐的眼睛繼續監視著你的動靜,直到它感到你不會(hui) 威脅它時,才會(hui) 悠閑地去尋找食物。汽車從(cong) 大大小小的湖邊駛過,會(hui) 驚動數不清的水鳥——黃色的野鴨、灰色的斑頭雁……
這是棲息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藏原羚(唐召明2001年攝)
當惹雍錯——尼瑪縣的“聖湖”,遠近聞名。它曾經叫“唐古拉攸木錯”,是岡(gang) 底斯山北麓的內(nei) 陸湖,湖麵海拔在4500米以上,麵積1400平方公裏,是西藏第四大湖,由高山雪水融化積聚而成。
在西藏,許多湖泊實際上是雪山之子。當惹雍錯的四周,層巒疊嶂,逶迤綿延。有些山峰超過海拔6000米,峰頂的積雪終年不化。
這是位於(yu) 當惹雍錯湖畔的文部辦事處文部區文部鄉(xiang) (現尼瑪縣文部鄉(xiang) 南村)景觀(唐召明1987年攝)
湖的東(dong) 北側(ce) 有幾十間石屋,屋前橫著一條10多米寬、20多米深的大溝。溝底一股清清的溪流,是從(cong) 雪山上流下來的雪水。
當惹雍錯湖畔,是一片水草豐(feng) 美的草原。微風吹過,菜花飄香,青稞搖曳。不遠處還有銀河般的羊群,繁如珍珠般的犛牛,昂首奔馳的馬隊。草原山間,野生動物出沒,有皮毛珍貴的草狐,有高山珍禽雪雞,有展翅藍天的大雁,還有藏野驢、藏羚羊、藏原羚……
這是文部辦事處文部區文部鄉(xiang) (現尼瑪縣文部鄉(xiang) 南村)的村民在當惹雍錯湖畔拔草(唐召明1987年攝)
湖的附近有一片綠油油的青稞地,村民們(men) 正在拔草。田地旁有一家人在蓋新房,我走了過去。這裏蓋房,周圍有的是石頭,村民們(men) 搬來壘牆,用洗臉盆盛上黃泥巴抹石縫。房子蓋得方方正正,沒有窗戶,房頂上已經搭起了十幾根手腕粗的檁木,擺上石板後,他們(men) 正在往上麵抹黃泥屋頂。當時文部辦事處文部區(現尼瑪縣文部鄉(xiang) )的不少牧民家庭蓋起這種小石屋,一間約10平方米。隨著與(yu) 外界聯係的增多,有些家庭的房屋發生了變化。他們(men) 蓋起了裝有玻璃窗的寬敞、漂亮的石屋,這類新房大都是外邊人來幫助蓋的。不管怎樣,這與(yu) 四麵透風的牛毛帳篷相比,無疑是一個(ge) 了不起的進步。這裏是藏北西部唯一的一塊半農(nong) 半牧區,全區618戶已有一半的人家住上了石屋,尤其是近幾年蓋房的逐漸多起來,1987年一年就建住房104間。
這是文部辦事處文部區文部鄉(xiang) (現尼瑪縣文部鄉(xiang) 南村)的村民在當惹雍錯湖畔蓋石屋(唐召明1987年攝)
文部區地方性的區域小氣候得天獨厚,不愧為(wei) 藏北西部的“江南”。曆史上這裏就種過少量的青稞。當時,文部區農(nong) 田種植麵積有853畝(mu) ,1987年青稞總產(chan) 量達到15.7萬(wan) 斤,牲畜存欄近15萬(wan) 頭(隻),人均收入已由過去的三、四百元提高到800多元。隨著收入的提高,群眾(zhong) 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牧民們(men) 開始吃蔬菜,種植少量的蘿卜、白菜、芫根(也叫蔓菁)和油菜。一半以上的人家有了新藏櫃,多數都有幾件價(jia) 值二三千元的高檔藏袍,許多人家有了收錄機,一些人佩戴幾千元的金銀首飾,掛著珊瑚瑪瑙項鏈,一半以上的人家雇汽車轉移牲畜草場,交售畜產(chan) 品。
這是一輛汽車正在通過青藏公路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唐召明1991年攝)
我是1987年初從(cong) 新華社青海分社申請進藏工作的。沿著風雪彌漫的青藏公路一路搭車采訪進藏,最早認識的就是藏北草原的唐古拉山,以後又曾多次造訪過它。它那多姿多彩的景色,真可稱絕妙。這裏的公路山口海拔5231米,相比較青藏高原遍布的海拔六七千米的山峰,它實屬不高,但它的景色卻毫不遜於(yu) 那些比它高大的山峰。它身上披著的數十上百條日夜閃著銀光的冰川,似一群玉龍在藏北盡情飛舞,可謂氣勢磅礴,氣吞山河。它遍布的冰塔、冰林、冰宮,似守衛在藏北草原的天兵天將,令人肅然起敬;又似聳立在此的瓊樓玉宇,令人倍覺清新氣爽。不論春夏秋冬,這裏時而風雪彌漫,霧氣騰騰,山與(yu) 天相連,雲(yun) 在山腰飛,似伸手可得;時而又狂風大作,冰雹與(yu) 雪花一起從(cong) 天而降,吹得人睜不開眼,打得人暈頭轉向;時而又萬(wan) 裏睛空,遠處、近處的一切都盡收眼底。這一切都顯得那麽(me) 神奇而又壯麗(li) 。
這是在藏北申紮縣境內(nei) 排隊行走的赤麻鴨(唐召明2009年攝)
荒涼的藏北草原美得讓人陶醉和驚異,資源的富有,更讓人難以置信。
這裏是馳名的天然大牧場,也是蘊藏著豐(feng) 厚沉積古文化的沃土,它見證和記載了藏、漢民族源遠流長的深厚情誼。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穿越青藏高原去吐蕃和親(qin) ,開啟漢藏民族和睦友好的曆史。當年,文成公主出長安,沿著唐蕃古道,翻越日月山,走過青海通天河,穿過茫茫的藏北草原,南抵拉薩。文成公主到吐蕃後,肩負著大唐皇上授予的使命和父母的期望,曆盡千難萬(wan) 險,輔佐鬆讚幹布,使唐蕃之間的友好交流空前密切頻繁,唐蕃關(guan) 係進入了新時代。文成公主去吐蕃和親(qin) 時,還打破曆史慣例,帶去大批科技文化人員、典籍和五穀、蔬菜種籽,在吐蕃廣泛傳(chuan) 播科學技術和文化,促進了吐蕃農(nong) 業(ye) 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至今,遼闊的藏北草原仍廣泛流傳(chuan) 著讚頌文成公主的故事和傳(chuan) 說。
我忘不了藏北草原的美麗(li) 、富饒和它豐(feng) 厚的文化寶藏,更忘不了這裏的人們(men) 。多姿多彩的藏北草原啊!人們(men) 愛你愛得如此熾熱而深沉,又那麽(me) 期待著明天的你更加美麗(li) 和妖嬈。(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守護羌塘藏羚羊的那曲英烈羅布玉傑
許多人都記得青海可可西裏索南達傑烈士,但少有人知道西藏羌塘(藏北)也有位和索南達傑一樣的英雄。他就是2002年6月1日,為保護藏羚羊壯烈犧牲、年僅40歲的羅布玉傑。 [詳細]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難忘藏北牧民集資入股辦企業
我最近在整理老照片中,找到一張與藏族老朋友點達的合影照片,讓我不由得想起過去采訪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雙湖辦事處(現那曲市雙湖縣)西亞爾公司的故事。[詳細]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從拍攝孝登寺看那曲鎮新變化
我所著《雪域古寺》一書近日由華文出版社付梓發行了。捧著這本圖說西藏50座古寺、帶著墨香的圖文書,我不由得想起20多年前拍攝孝登寺和圍繞它發展起來的那曲鎮新變化的故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