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平的西藏緣
給張小平定位易如反掌,打開他的朋友圈,即知他身在何處、與(yu) 誰在一起、做了什麽(me) 事。
通過張小平的朋友圈,感覺他像個(ge) 七八歲的孩子。以2020年為(wei) 例,78歲的他在西藏一耍就是大半年。
2020年5月11日8:35,他來到日光城的第二天,即在朋友圈發布西藏之行:“庚子春夏之交,離京飛向拉薩。西藏,我又投入你的懷抱。”
5月15日14:20,他寫(xie) 道:“拉薩第6天。高原反應逐漸消失。走進中國高海拔公園宗角祿康(龍王潭)。”
你看,這個(ge) 老頭,多麽(me) 像個(ge) 孩子一般淘氣。從(cong) 1963年第一次進藏算起,他來過拉薩近五十次,每一次都充滿新鮮、感到興(xing) 奮。
從(cong) 2020年春節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把好多人關(guan) 在屋裏快憋瘋了。張小平那段時間在北京家中是怎麽(me) 生活的,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他沒有瘋,無論在什麽(me) 樣的生活狀態下,他與(yu) “憋”字不沾邊,他的生活有序而充實。2021年底,他在上世紀寫(xie) 的幾十本日記整理出來,選編成《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西藏記憶》,由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
我什麽(me) 時候與(yu) 他通的電話,記不確切了;第一次與(yu) 他相見的情景,卻曆曆在目。
正常情況下,每年夏天,張小平會(hui) 在拉薩家中度過。在天海路西側(ce) 的一個(ge) 小區門口,精神矍鑠的他迎接我的到來。他退休前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副總編輯,後來做過18新利官网平台入口(新利平台的前身)總編輯,而我是一家無人知曉的報社任編輯。
在寬敞的藏式客廳,他翻開我送過去的拙作《高處不寒》:“剛出的新書(shu) 呀。”
“2017年7月出版,想不到8月份就見到你。”
“書(shu) 名熟而不俗,從(cong) 蘇軾詞中引申而來,反其意而用之。夏天的拉薩是高處不熱,生活中的感受。你的《高處不寒》體(ti) 現的該是一種精神境界。”
他注意到我和夫人的目光不時掃向放在櫃子上方的照片,便笑道:“那是我夫人的照片,身著民族服飾,是她的日常服裝。你和夫人來我家,我的夫人在樓上,會(hui) 下來的。”
話音剛落,樓梯上傳(chuan) 來輕輕的腳步聲。
我的目光投向側(ce) 上方。當她走過來的時候,我感覺是照片中的阿佳從(cong) 櫃子上飄然而下。
我脫口而出:“阿佳啦。”
她笑盈盈答應一聲,提起壺為(wei) 我們(men) 添茶,然後在沙發上落座。她的衣著、神態與(yu) 坐姿,自然中體(ti) 現出一種修養(yang) 。不知道的,以為(wei) 她是來做客的。
張小平平緩的話語從(cong) 微笑中流淌:“我和她是大學同學。高考時我的分數高出中央民族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的前身)許多。填報誌願時為(wei) 了保險起見,我把中央民族學院附在後麵。西藏當時在邊平叛邊改革,急需藏文專(zhuan) 業(ye) 人才,我就這樣被對口培養(yang) 了。大學將畢業(ye) ,到哪裏去不成問題。同學們(men) 滿腔熱情,堅信好兒(er) 女誌在四方,要到邊疆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我的思想沒有糾結,既然祖國挑選我、西藏需要我,我就上青藏高原。為(wei) 了表達決(jue) 心,我咬破手指,在白紙上寫(xie) 下‘我要去西藏阿裏’一行血書(shu) 交上去,心想要去就去艱苦的地方,不達目的決(jue) 不罷休。沒過多久,工作分配下來,我沒去成西藏,而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為(wei) 什麽(me) 不把我分配到西藏,我的思想有些疙瘩。老師告訴我,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藏語頻道急需藏語言文學方麵的技術人才,通過藏語廣播宣傳(chuan) 黨(dang) 和國家的政策,是對西藏最大的貢獻;通過藏語廣播對敵鬥爭(zheng) ,是對祖國最好的捍衛。既然如此,我放下包袱,很快進入工作狀態。後來,我與(yu) 你身邊的阿佳啦組成家庭。是呀,我沒去成西藏,要娶個(ge) 藏族姑娘,有了小家庭的溫暖,才能真切感受祖國大家庭的幸福。”
“從(cong) 此你與(yu) 西藏結下不解之緣。”
“我走進中央民族學院就與(yu) 西藏結緣了,這是由所學藏文專(zhuan) 業(ye) 決(jue) 定的。我那時的想法簡單,所學專(zhuan) 業(ye) 是為(wei) 祖國服務的。由此可知,同學們(men) 的學習(xi) 勁頭十足,都是不用揚鞭自奮蹄。在大學期間去西藏堆龍德慶縣崗德林鄉(xiang) 實習(xi) ,住在一位翻身農(nong) 奴家。他叫次仁頓珠,我倆(lia) 同歲,前年我專(zhuan) 門去看望他。我與(yu) 夫人有緣,與(yu) 西藏有緣,與(yu) 藏族同胞有緣,與(yu) 那裏的一草一木有緣。”
這是我與(yu) 張小平第一次見麵的情形。
2019年秋天,聽說他在拉薩,我專(zhuan) 程去趟他家。得知我的《情係玉麥》出版,他勉勵我多去基層采訪,多寫(xie) 稿子。
2020年駐村期間,我對張小平的朋友圈關(guan) 注多些。他是我的業(ye) 界前輩,又有些忘年交的感覺。值得敬佩的是,他的態度是那麽(me) 和藹,他的精神是那麽(me) 飽滿。我在心理上與(yu) 他沒有距離感,想起他我就幹勁衝(chong) 天。
年齡不饒人,畢竟是年近八旬的人,他從(cong) 北京飛上高原,難免出現反應。這次西藏之行,到第6天,他的高原反應才逐漸消失。恢複正常,他要到處走動,到宗角祿康公園看看,去八廓街轉轉,看望一下新華社西藏分社的老朋友,到西藏人民廣播電台做節目。
這有朋友圈的記錄為(wei) 證:11月30日淩晨0:49,西藏之行(180):應主持人向紅之約,做客西藏人民廣播電台《今夜有約》節目,講述我的西藏故事。
張小平愛他的職業(ye) ,退休多年,對廣播的癡情不改。他行走的軌跡,不斷拓展著一位老記者的職業(ye) 生涯。
張小平朋友圈的特點是以圖為(wei) 主、圖文並茂。由此看出,他幾乎每天都有活動,都在拍攝,都在書(shu) 寫(xie) 。
退休之後的他在西藏出行,常有夫人相伴。他們(men) 在南山公園徜徉,他們(men) 在堆龍溫泉沐浴,他們(men) ……這對老夫妻無論走到哪裏,都在用事實廣播:我們(men) 因西藏結緣,相敬如賓;我們(men) 擁抱青藏高原,終生相守。(新利平台 通訊員/唐大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