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門聯手,培養高素質“引路人”
事關(guan) 1586萬(wan) 基礎教育教師——
八部門聯手,培養(yang) 高素質“引路人”
光明日報記者 陳鵬
日前,教育部、中央宣傳(chuan) 部、中央編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八部門聯合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以下簡稱《強師計劃》)。
《強師計劃》提出,到2025年,建成一批國家師範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經驗,培養(yang) 一批碩士層次中小學教師和教育領軍(jun) 人才。到2035年,構建高水平教師教育體(ti) 係,建立完善的教師專(zhuan) 業(ye) 發展機製,教師隊伍整體(ti) 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明顯提升。
《強師計劃》有哪些重點?該如何實現?14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進行解讀。
教育者先受教育,落實師德師風“第一標準”
基礎教育在國民教育體(ti) 係中處於(yu) 基礎性、先導性地位,基礎教育教師1586萬(wan) 人,占專(zhuan) 任教師總數的86%,是學生的“引路人”,是基礎的基礎、先導的先導。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表示:“進一步加強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意義(yi) 重大。”
為(wei) 了造就新時代高素質專(zhuan) 業(ye) 化創新型中小學(含幼兒(er) 園、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強師計劃》提出,教育者先受教育。要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全麵加強中小學教師思想政治建設,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製。加強和改進師德師風建設,在資格認定、教師招聘、職稱評審、崗位聘用、年度考核、推優(you) 評先、表彰獎勵等工作中嚴(yan) 格落實師德師風“第一標準”。
“教育現代化對教師隊伍的素質、結構都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基礎教育教師能力素質基本滿足需要,但是高學曆層次、教育家型教師相對缺乏。”任友群坦言。
對此,《強師計劃》明確提出,實施高素質教師人才培育計劃。
職前培養(yang) 方麵,深化本碩整體(ti) 設計、分段考核的培養(yang) 模式改革,推進高素質複合型碩士層次高中教師培養(yang) 試點。推進部屬師範大學公費師範生攻讀教育碩士工作。
在職發展方麵,實施教師精準培訓改革,完善自主選學機製,搭建教師培訓與(yu) 學曆教育銜接的“立交橋”。加強縣級教師發展機構建設,讓教師有身邊的、高水平的專(zhuan) 業(ye) 發展支持力量。
推動優(you) 質師資均衡,破解“招不來、留不住、教不好”
北京師範大學專(zhuan) 家團隊在20多個(ge) 省份100餘(yu) 個(ge) 縣調研發現,基礎教師隊伍建設取得很大進展的同時,隊伍結構與(yu) 質量存在明顯差異,欠發達地區的教師“招不來、留不住、教不好”的問題,依然突出。
《強師計劃》提出,以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為(wei) 重點,推動師資優(you) 質均衡。實施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you) 秀教師定向培養(yang) 計劃。支持部屬師範大學和高水平地方師範院校,根據各地需求,每年為(wei) 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定向培養(yang) 一批高素質教師,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推進各地進一步加大縣域普通高中和鄉(xiang) 村學校教師補充力度。
中國科學院院士、東(dong) 北師範大學校長劉益春認為(wei) ,師範大學應麵向脫貧縣和中西部定向縣主動承擔優(you) 師計劃定向培養(yang) 任務,瞄準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發展短板,精準助力貧困地區教師專(zhuan) 業(ye) 發展,全麵提升貧困地區教師隊伍的造血能力。
除了中西部地區,《強師計劃》對縣域內(nei) 優(you) 質義(yi) 務教育教師資源配置也提出了要求,要深入推進縣域內(nei) 義(yi) 務教育學校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大音體(ti) 美、勞動教育、信息技術、心理健康教育等緊缺學科教師補充力度,重點加強城鎮優(you) 秀教師、校長向鄉(xiang) 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發揮優(you) 秀教師、校長的輻射帶動作用,擴大優(you) 質資源覆蓋麵,整體(ti) 提升學校育人能力。
辦好師範教育,浚通源頭活水
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大對師範教育的投入力度,目前有215所師範院校、500多所非師範院校參與(yu) 教師培養(yang) 。
國家發改委社會(hui) 發展司司長歐曉理表示:“師範教育是培養(yang) 教師的教育,是教師隊伍的源頭活水。師範教育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決(jue) 定著教師隊伍素質高不高、教育事業(ye) 發展強不強。”
在《強師計劃》中,建設國家師範教育基地被擺在重要位置。具體(ti) 來說,要構建師範院校為(wei) 主體(ti) 、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yu) 、教師發展機構為(wei) 紐帶、優(you) 質中小學為(wei) 實踐基地的開放、協同、聯動的現代教師教育體(ti) 係。同時,開展國家教師隊伍建設改革試點。
此外,在建立教師教育協同創新平台方麵,要充分發揮部屬師範大學的引領示範作用,建立部屬師範大學和地方師範院校師範人才培養(yang) 協同機製。依托部屬師範大學等高水平師範院校,為(wei) 地方師範院校定向培養(yang) 博士層次教師教育師資。同時,支持部分公辦師範高等專(zhuan) 科學校升格為(wei) 普通本科高校。
同時,《強師計劃》明確提出,改進師範院校評價(jia) ,切實推動師範院校把辦好師範教育作為(wei) 第一職責,將培養(yang) 合格教師作為(wei) 主要考核指標。
著眼課堂內(nei) 外,做好兜底補短服務
提高教師質量,特別是鄉(xiang) 村教育質量,不僅(jin) 在課堂內(nei) 。
圍繞推動解決(jue) 鄉(xiang) 村學校教師“來不了”“留不住”的現實問題,“十二五”以來,國家不斷加強鄉(xiang) 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截至2021年底,全國有26萬(wan) 鄉(xiang) 村教師、36萬(wan) 青年教師通過公租房保障解決(jue) 了住房困難問題。
歐曉理預計,“十四五”期間,通過“教育強國推進工程”,繼續將教師周轉宿舍作為(wei) 重要建設任務,在已基本解決(jue) 最困難地區、最急需群體(ti) 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兜底補短、跟進服務,為(wei) 廣大鄉(xiang) 村教師安心從(cong) 教解決(jue) 後顧之憂。
對於(yu) 鄉(xiang) 村教師這一特殊群體(ti) ,《強師計劃》在深化教師職稱改革,完善崗位管理製度,加強教師工資待遇保障等方麵,均有政策傾(qing) 斜。
任友群表示,要對鄉(xiang) 村教師在職稱評聘上實行特殊支持,“定向評價(jia) 、定向使用”,中高級崗位總量控製、比例單列。讓鄉(xiang) 村教師安居樂(le) 業(ye) ,加強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和住房保障力度,努力實現鄉(xiang) 村教師在學校有周轉宿舍、在縣城有穩定住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