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難忘藏北教育實現曆史性跨越

發布時間:2022-05-10 21:06:00來源: 新利平台

  近年來,我作為(wei) 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向牧民群眾(zhong) 發放撿拾牛糞的高原撿拾車誌願者,幾次奔向幾十年來最為(wei) 熟悉的土地——藏北草原。

  在藏北草原,我深切感受到這裏幾十年來的各種變化。其中最大的變化莫過於(yu) 這裏尊師重教方麵的變化,它使我不由得想起過去有關(guan) 教育的往事。


這是西藏那曲地區(現那曲市)中專(zhuan) 衛生班老師在給學生上課(唐召明1985年攝)

  藏北草原那曲地區(現那曲市),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稱為(wei) “世界屋脊的屋脊”。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後,這個(ge) 文化教育落後的貧困地區求真務實辦教育,43萬(wan) 平方公裏的遼闊草原處處湧動著尊師愛教的熱潮。

  1956年,依靠國家的教育投資,那曲地區辦起了第一所小學。到1997年,那曲地區已有1所中等師範學校、4所普通中學、124所小學,在校生達1萬(wan) 多人。但是,這裏的教育事業(ye) 從(cong) 整體(ti) 來講還是落後的。1990年以前,適齡兒(er) 童入學率隻有百分之二十,校舍嚴(yan) 重不足,教學質量很差。

  那曲地區教體(ti) 委領導決(jue) 心扭轉這一局麵,1991年,他們(men) 經過詳細的調查摸底,製定了一套興(xing) 教措施。


這是班戈縣小學校長申卻堅村在給學生上課(唐召明1987年攝)

  改變落後的教育麵貌,最大難題莫過於(yu) 資金。那曲地區動員社會(hui) 力量捐資辦學,經過努力,到1995年,全地區縣、鄉(xiang) 和牧民群眾(zhong) 共捐資500萬(wan) 元,一部分直接補貼教育經費和改善辦學條件,另一部分陸續投入到試辦的各種經濟實體(ti) 中去,以盈利創收長期資助教育。

  與(yu) 此同時,那曲地區將建設資金向教育傾(qing) 斜。每年從(cong) 十分緊張的資金中,保證年投入300萬(wan) 元用於(yu) 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截止到1995年,全地區建起了總麵積9.6萬(wan) 平方米的校舍,與(yu) 10年前相比,校舍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九,危房麵積也由10年前的百分之三十一下降到百分之十五,並解決(jue) 了地區和縣中小學的照明問題,配置了學生必需的桌凳和寄宿床鋪。為(wei) 解決(jue) 地廣人稀中的運輸問題,那曲地區給每所學校添置一輛汽車。這些措施使那曲地區辦學條件大為(wei) 改善,藏族兒(er) 童入學率有了較大幅度提高。

  那時,那曲地區領導常說:“再苦再累不能苦教育”,在他們(men) 帶領下,那曲地區的尊師重教已蔚然成風。1995年,全地區已有專(zhuan) 職教師904人,比1986年增加了近一半,基本滿足了教學需要。

  為(wei) 了充分調動現有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提高教學質量,那曲地區從(cong) 1991年起實行教師定額工作量,將教師的實際授課多少作為(wei) 考核予以獎懲。

  為(wei) 提高教育質量,那曲地區還製定了《學校獎懲製度》。在考察教師工作量的基礎上,把教師的工作質量直接與(yu) 學生的學習(xi) 成績掛起鉤來。同時,還嚴(yan) 格了學生的升留級製度。學校每次統考之後,張榜公布學生的學習(xi) 成績,注上任課教師的姓名,使師生共同樹立起一種榮辱感。這些措施,極大地調動了老師與(yu) 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

  1991年,那曲地區選送內(nei) 地西藏班的小學畢業(ye) 生考試分數由過去的70多分,迅速上升到125分以上,第一次超額完成全地區的招生計劃。


這是班戈縣中學寄宿女學生在宿舍裏聽廣播和學習(xi) (唐召明1987年攝)

  提起西藏那曲的教育事業(ye) 的發展,一些西藏教育界的人士說,沒有那幾年的改革,就沒有那曲教育的大發展。

  那曲地區的農(nong) 牧區教育過去一直沿襲“社隊辦教育”的模式。這種模式在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的遊牧區,要讓所有兒(er) 童入學是很不現實的。那曲地區教體(ti) 委根據一家一戶遊牧的特點提出以“集中為(wei) 主,公辦為(wei) 主,寄宿製為(wei) 主”的辦學方針,使一批公辦小學和寄宿製學校逐步建立起來,並分布在“經濟發展、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環境適宜”的地區。1995年,藏北首府那曲鎮已設有1所中專(zhuan) 、3所小學。11個(ge) 縣(處)所在地各設一所小學。同時,選擇部分條件比較好的鄉(xiang) 村,保留一定數量的公辦小學和民辦小學。這種立足現有學校,集中使用有限人財物的辦法,改善了辦學條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90年,那曲地委行署作出決(jue) 定,規定給全地區所有住校生和“三包”生一律供應平價(jia) 糧油,所有學生全部實行免費醫療。有的縣還作出為(wei) 在校生發放一定的生活補貼的規定。


這是由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共同援建的嘉黎縣中學(唐召明1997年攝)

  此外,那曲地區教育事業(ye) 還得到了國家的大力幫助。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確定了由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共同援建西藏那曲地區嘉黎縣中學的項目。

  嘉黎縣地處藏北草原東(dong) 部,山高穀深,交通不便,教育比較落後,創辦這樣一座中學,猶如雪裏送炭,非常及時。

  此項工程於(yu) 1994年9月8日開工,1995年8月27日落成。總建築麵積3560.77平方米,總投資323.51萬(wan) 元,可開辦6個(ge) 初中班,接納在校生270名。

  這是嘉黎縣中學學生在課餘(yu) 時間相互學習(xi) 交流。該校由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共同援建(唐召明1997年攝)

  1997年盛夏,我受《www.easyfundingllc.com》雜誌社之邀,赴藏幫助拍攝“西藏62項援建工程”圖片,並來到了嘉黎縣中學。

  我看到,包括嘉黎縣中學在內(nei) 的62項援建工程的投入使用,給西藏,特別是給藏北生產(chan) 、生活及教育事業(ye) 帶來了極大的變化。

  2001年,我隨“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團”來到雙湖特別區(從(cong) 雙湖辦事處改名而來,現為(wei) 雙湖縣)嘎措鄉(xiang) 小學采訪。這所在兩(liang) 年前新建的小學,整個(ge) 建築為(wei) 新型的太陽能采暖房,是全鄉(xiang) 最顯眼、最漂亮的建築。

  嘎措鄉(xiang) 是西藏唯一走集體(ti) 化道路的鄉(xiang) ,即實行的是升級版的“人民公社”製度,所有的財產(chan) 都是公有的。


這是雙湖特別區(從(cong) 雙湖辦事處改名而來,現為(wei) 雙湖縣)嘎措鄉(xiang) 小學(唐召明2001年攝)

  嘎措鄉(xiang) 小學水泥磚房潔白整潔,木地板,整齊的新式桌椅,雙層玻璃(兩(liang) 層玻璃之間種著花草),水泥鋪地的籃球場,外加一個(ge) 足球場,學生宿舍和食堂緊挨著教室排成一排……一切都令人驚喜!

  1987年和1988年,我先後兩(liang) 次來到嘎措鄉(xiang) 小學采訪。那時的嘎措鄉(xiang) 小學教室隻有兩(liang) 間昏暗、低矮的土房子。一間放著教學用具和壞了的桌子板凳;一間是學生們(men) 上課的地方。

  而今天嘎措鄉(xiang) 小學已是我們(men) 此次考察中所經過的各鄉(xiang) 小學中設施最齊全、校舍最整潔、學習(xi) 環境最好的小學。

  這是雙湖特別區(從(cong) 雙湖辦事處改名而來,現為(wei) 雙湖縣)嘎措鄉(xiang) 小學學生在課餘(yu) 時間踢足球(唐召明2001年攝)

  青年教師斯秋介紹說,現在的教師已由10年前的1名增加到現在的3名,學生也從(cong) 20多名增加到51名。這位從(cong) 那曲地區師範學校畢業(ye) 的年輕校長,與(yu) 次旺、卓瑪2名代課教師分別擔任著學校4個(ge) 班的語文、數學、英語和體(ti) 育等課程。他還介紹說,所有學生在這裏免收學費,夥(huo) 食和住宿也由鄉(xiang) 裏全包,不收一分錢。

  憨厚樸實的次旺出生在開發無人區之後的瑪威山下,是位土生土長的年輕教師。次旺告訴我,他的小學教師是我曾經采訪過的老教師巴多。


這是雙湖辦事處(現雙湖縣)嘎措鄉(xiang) 小學教師巴多在給學生上課(唐召明1988年攝)

  巴多,搬遷無人區後的嘎措鄉(xiang) 小學第一任教師。1988年我來這裏時,嘎措鄉(xiang) 小學20多名孩子,就巴多1名教師。同時他兼任著鄉(xiang) 供銷社的營業(ye) 員,既管采購,又負責售貨。牧區缺少有文化的人才,能識幾個(ge) 字在這裏可大有用處。巴多有文化,便身兼數職。可是,鄉(xiang) 裏並不虧(kui) 待他,當時除了教書(shu) 工資每月60元外,年終分配時巴多的工分收入也高於(yu) 一般的牧民群眾(zhong) 。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那曲教育在國家幫助下,經過自身艱苦奮鬥,取得了長足進步。那曲教育電視台的開播,《那曲教育》的創刊,在藏北草原教育史上實現了曆史性的跨越。(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責編: 王智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康巴村藏戲:在保護與創新中傳承

    微信圖片_20220509205502
    近日,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卡若區妥壩鄉康巴村文藝隊表演了西藏傳統八大藏戲之一的《諾桑王子》,為當地群眾獻上了一份豐盛的文化大餐。[詳細]
  • 青春的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關懷青年、信任青年,對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詳細]
  • 助力建設美麗幸福西藏

    2021年8月19日,在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賀匾上題詞:“建設美麗幸福西藏 共圓偉大複興夢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