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普及改變了人們(men) 的行為(wei) 習(xi) 慣,給人們(men) 的生活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我國超出10億(yi) 的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到28.5個(ge) 小時,獲取信息可以“海量”來計算……但是,網絡帶來機遇、效率和利益的同時,也充滿矛盾、風險與(yu) 挑戰。諸如公民個(ge) 人信息被泄露、黑客攻擊等網絡安全事件屢見不鮮,對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群眾(zhong) 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事關(guan) 國家長治久安,事關(guan) 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guan) 群眾(zhong) 根本利益。2015年12月16日,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在出席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hui) 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時強調,“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要堅持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
互聯網發展越飛速,越需要法治保障,因此,必須堅持依法管網、治網,堅守網絡空間安全有序,才能保證互聯網發展成果惠及人民。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以下簡稱《網絡安全法》),是我國第一部全麵規範網絡空間安全管理方向問題的基礎性法律,是我國網絡空間法製建設的重要裏程碑。
《網絡安全法》的出台和執行,關(guan) 係到國家網絡安全體(ti) 係的建設、網絡空間主權的維護,積極推動了網絡強國戰略,是落實依法治國的重要舉(ju) 措。同時,它為(wei) 嚴(yan) 厲打擊網絡亂(luan) 象,淨化網絡環境提供堅強有力的法治保障,維護了網絡安全,保護了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切身利益。
自《網絡安全法》實施五年來,我國堅持依法治網,加快網絡立法進程。從(cong) 《國家網絡安全事件應急預案》到《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從(cong) 《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ge) 人信息行為(wei) 認定方法》到《關(guan) 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多部配套法律法規和規範性文件相繼出台,讓維護網絡安全的法律法規體(ti) 係日趨完善,進一步夯實了依法管網的基石,為(wei) 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提供了重要支撐,為(wei) 億(yi) 萬(wan) 網民保駕護航。
五年來,網絡安全觀念深入人心。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yi) ,有全國影響力的工業(ye) 互聯網平台已經超過150個(ge) 。一年之內(nei) 增長4296萬(wan) 的網民數量,不僅(jin) 說明了互聯網越來越深入人們(men) 生活,也證明了人們(men) 對互聯網應用更加信任和安心,這背後離不開相關(guan) 法律的保駕護航。越來越多的人在運用網絡的過程中使用法治思維,對於(yu) 非法獲取、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個(ge) 人信息等違法犯罪行為(wei) 提高了警惕,積極監督揭發。越來越多的企業(ye) 規範了對用戶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利用等相關(guan) 工作,依法完善相關(guan) 機製,強化行業(ye) 自律,恪守行業(ye) 規範,提升社會(hui) 責任意識,接受社會(hui) 監督,推進依法辦網、文明辦網。舉(ju) 國上下從(cong) 政府,到互聯網企業(ye) 、社會(hui) 組織,到民眾(zhong) 形成了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以良法促進善治,維護網絡安全的良好局勢。
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讓我們(men) 以《網絡安全法》實施五周年為(wei) 契機,增強法治觀念,提高法律意識,依法維護網絡空間安全,共築國家網絡安全防線,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共同創造和諧、清朗、幸福的網絡空間。(新利平台 文/王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