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援藏“答卷”】亞東邊陲小村裏的幸福歡歌

發布時間:2022-07-05 09:22:00來源: 新利平台

  【編者按】拉薩市的“江蘇路”,日喀則市的“山東(dong) 路”,林芝市的“廣東(dong) 路”……在西藏自治區有許多以其他兄弟省市命名的道路。這些道路名稱,見證著中央以對口援藏機製推進西藏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曆史,也書(shu) 寫(xie) 著西藏與(yu) 各兄弟省市跨越山海的深情厚誼。

  1994年,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提出“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方針和“長期支援、自行輪換”的幹部援助方式,自此開啟了中央與(yu) 全國兄弟省市長期對口支援西藏發展的曆程。一批批援藏幹部繼承“老西藏精神”,在高原上踐行著自己的誓言,書(shu) 寫(xie) 著精彩的援藏“答卷”。

  新利平台訊 從(cong) 海拔4630米的牧區到海拔2000餘(yu) 米的林區,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亞(ya) 東(dong) 縣龐達村群眾(zhong) 普布紮西已逐漸習(xi) 慣新環境、適應新生活。

  2020年9月20日,普布紮西連同其它26戶群眾(zhong) 一起從(cong) 亞(ya) 東(dong) 縣堆納鄉(xiang) 尚堆村搬遷入住龐達村。將羽絨服等厚衣服收進箱子,再添置襯衣等適宜衣服……寒來暑往間,普布紮西逐漸習(xi) 慣了海拔下降2600多米的新生活。種植蔬菜、開民宿,大家努力適應新的環境,在這裏跳起熟悉的鍋莊、唱起幸福的歡歌。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亞(ya) 東(dong) 縣龐達村一角 攝影:王媛媛

  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幹部、亞(ya) 東(dong) 縣委常務副書(shu) 記湯旻介紹,搬遷前,他們(men) 一一入戶調研,了解大家的困難和需求。“搬遷前的高海拔村裏建了合作社,牛羊一部分售賣了,一部分入股了合作社。原來的田地親(qin) 戚在耕種,小孩也在亞(ya) 東(dong) 縣中學讀書(shu) 。”普布紮西說,搬遷前大家關(guan) 心的牲畜、耕地、孩子上學、老人就醫等問題都得到了一一解決(jue) 。

  為(wei) 了確保搬遷群眾(zhong) “穩得住、留得下、能致富”,當地因地製宜發展了蔬菜種植、石斛養(yang) 殖等產(chan) 業(ye) 。目前村裏建有4座蔬菜大棚,縣城周邊還有62座大棚。去年,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村民們(men) 種植的白菜、青椒、西蘭(lan) 花等20餘(yu) 種蔬菜總產(chan) 量達到40餘(yu) 噸。

  “搬遷前靠放牧牛羊,一年收入僅(jin) 兩(liang) 萬(wan) 多元。來到龐達村,通過種植蔬菜等,去年家庭收入近7萬(wan) 元。”學會(hui) 了種菜,普布紮西一家的飲食習(xi) 慣也在悄然變化。“我們(men) 以前住的地方海拔比較高,主要吃牛羊肉、糌粑。到了這裏,大米、蔬菜吃得比較多。”

  變化的不僅(jin) 僅(jin) 是冰箱裏存放的食物,村民們(men) 的業(ye) 餘(yu) 生活也更加豐(feng) 富了。吃過晚飯,普布紮西常常和妻子一起沿著河邊散散步,和大家聚在廣場跳跳鍋莊,偶爾他還要去活動中心打打台球。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亞(ya) 東(dong) 縣龐達村衛生室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亞(ya) 東(dong) 縣龐達村村民普布紮西(右)和妻子在自家門口 攝影:王媛媛

  青山綠水中的藏式小樓交錯分布,宜人的環境讓當地有著發展旅遊業(ye) 的優(you) 勢。湯旻介紹,村裏共有7戶人家拿出二樓空餘(yu) 房間,開了民宿。“為(wei) 了更好地服務遊客,政府專(zhuan) 門組織了廚師培訓,光是土豆就教了28種做法。”

  從(cong) 飛沙走石到綠波翻湧,龐達村村民們(men) 種植的青椒等蔬菜欣欣向榮,茂密樹林裏的鐵皮石斛也在茁壯成長,這一切都讓村民們(men) 感到欣喜。夜幕降臨(lin) ,他們(men) 聚集在廣場上,跳起歡快的鍋莊、唱起幸福的歌謠,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新利平台 記者/王媛媛)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