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答卷”】一張藍圖繪就白朗瓜果飄香
【編者按】拉薩市的“江蘇路”,日喀則市的“山東(dong) 路”,林芝市的“廣東(dong) 路”……在西藏自治區有許多以其他兄弟省市命名的道路。這些道路名稱,見證著中央以對口援藏機製推進西藏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曆史,也書(shu) 寫(xie) 著西藏與(yu) 各兄弟省市跨越山海的深情厚誼。
1994年,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提出“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方針和“長期支援、自行輪換”的幹部援助方式,自此開啟了中央與(yu) 全國兄弟省市長期對口支援西藏發展的曆程。一批批援藏幹部繼承“老西藏精神”,在高原上踐行著自己的誓言,書(shu) 寫(xie) 著精彩的援藏“答卷”。
新利平台訊 “二十多年前,我們(men) 在大棚裏看到漢族同誌種的西紅柿、青椒都很羨慕,覺得要是我們(men) 自己種,肯定種不好。”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白朗縣巴紮鄉(xiang) 彭倉(cang) 村原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邊巴頓珠的記憶中,種植蔬菜曾是件新鮮事、更是件困難事。
1995年,山東(dong) 第一批援藏幹部開始嚐試在白朗發展蔬菜產(chan) 業(ye) ,1998年,山東(dong) 省第二批援藏幹部引進了大棚蔬菜種植並試種成功。二十多年裏,一批批山東(dong) 援藏幹部不懈努力,一張藍圖繪到底,演繹出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的綠色蔬菜發展變奏曲,使廣大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學會(hui) 了技術、更收獲了蔬菜瓜果成熟帶來的甜蜜。
圖為(wei) 白朗縣巴紮鄉(xiang) 彭倉(cang) 村蔬菜大棚裏種植的羊肚菌 攝影:王媛媛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蔬菜能種好嗎?1998年,6座溫室大棚裏的成功讓當地群眾(zhong) 開始逐漸接受這一新鮮事物。2001年,濟南市第三批援藏幹部積極爭(zheng) 取資金在彭倉(cang) 村建起了70座土坯大棚。村民拉巴紮西開始跟著濟南市農(nong) 業(ye) 技術人員學技術。“他們(men) 教得特別細,手把手指導我們(men) 。”跟著技術人員學了兩(liang) 年,村裏的70座溫室大棚分到各家各戶,拉巴紮西家也分了3座大棚。
圖為(wei) 邊巴頓珠在西蘭(lan) 花棚裏清理黃葉 攝影:王媛媛
“那時候,我們(men) 種黃瓜、西紅柿。種出的蔬菜留一點自家吃,大部分都賣到日喀則市區了。”拉巴紮西回憶,一座溫室大棚的收益能達上千元。
縣城打工,一天最多6元錢;種植蔬菜,收益上千元。差距相甚的收益,也讓村民們(men) 逐漸參與(yu) 進來。2011年,彭倉(cang) 村人均收入突破萬(wan) 元,成為(wei) 白朗縣第一個(ge) 也是當時唯一一個(ge) “萬(wan) 元村”。
“去年我家蔬菜種植的收益大概有5萬(wan) 元。我們(men) 都是夏季種瓜、冬季種菜。” 拉巴紮西說,以前村裏人多是背著裝滿蔬菜的筐子在路邊等車去市裏賣菜,現在各家各戶基本上都是開著自家車進城賣菜。
2021年,彭倉(cang) 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92萬(wan) 元,其中果蔬銷售收入占52%,果蔬產(chan) 業(ye) 已經成為(wei) 當地的特色支柱產(chan) 業(ye) 。
圖為(wei) 珠峰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博覽園裏種植的車厘子 攝影:王媛媛
白色的羊肚菌,像撐傘(san) 一般,從(cong) 土地冒出來;紅色的車厘子,掛滿了枝頭,引得遊人采摘品嚐。在彭倉(cang) 村和珠峰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博覽園的大棚裏,各色蔬果長勢喜人。從(cong) 無到有的蔬菜大棚、從(cong) 小到大的種植規模、從(cong) 少到多的種植品種、參與(yu) 人數……曾經傳(chuan) 統的農(nong) 耕區,早已告別蘿卜、白菜、土豆“老三樣”,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蔬菜滿棚、瓜果飄香之地。
圖為(wei) 珠峰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博覽園裏種植的人參果 攝影:王媛媛
在西藏首個(ge) 田園綜合體(ti) 類國家4A級景區——珠峰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博覽園裏,當地群眾(zhong) 宗吉和丈夫胡建正在西瓜棚裏牽苗。宗吉已經在這裏工作了5年,學會(hui) 了掌握棚裏的溫度、濕度,也學會(hui) 了打理蔬菜瓜果。她告訴記者,以前他們(men) 在內(nei) 蒙古打過工,賺得不多,還離家遠。“在這裏上班一個(ge) 月有5000多元,離家近,還能學技術。”宗吉和胡建打算再好好學學技術,爭(zheng) 取以後回甘肅建大棚、種果蔬。
圖為(wei) 宗吉(前)和丈夫胡建正在西瓜棚裏牽苗 攝影:王媛媛
“這裏哪個(ge) 棚可以采摘西瓜,或者摘車厘子?”聽到過往遊客開著車詢問采摘地,接受記者采訪的宗吉趕緊給遊客道明方向。她說,眼下,大棚裏的車厘子和西瓜都可以采摘了,休息日有很多遊客過來體(ti) 驗采摘。
“四季有花、月月有果、天天有菜。” 圍繞著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向現代農(nong) 業(ye) 轉型,珠峰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博覽園形成了集技術創新研究、成果展示銷售、綜合服務管理、生態休閑旅遊等一體(ti) 的田園綜合體(ti) 。未來,這裏還將建立培訓中心,培養(yang) 西藏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大棚種植果蔬技術。
山東(dong) 省第九批援藏幹部、日喀則市政府副秘書(shu) 長、日喀則國家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黨(dang) 工委副書(shu) 記楊翠彬介紹,近年來,山東(dong) 援藏大膽創新援藏組織形式,采取“黨(dang) 政幹部+企業(ye) 管理人員+柔性人才”方式,成立了農(nong) 業(ye) “小組團”,在基礎設施配備、新品種引進、科技人才培養(yang) 、銷售市場開拓等幾個(ge) 方麵投入了大量的援藏資金和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目前僅(jin) 白朗一個(ge) 縣,蔬菜的種植麵積就達到了1.66萬(wan) 畝(mu) ,產(chan) 值接近2億(yi) 元。產(chan) 業(ye) 的發展豐(feng) 富了當地的菜籃子、鼓起了菜農(nong) 的錢袋子,讓群眾(zhong) 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ye) ,有效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推動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 楊翠彬說。(新利平台 記者/王媛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援藏“答卷”】青島力量在日喀則打造學前教育高地
1994年,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方針和“長期支援、自行輪換”的幹部援助方式,自此開啟了中央與全國兄弟省市長期對口支援西藏發展的曆程。[詳細]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藏北高原“三獸”,荒原生命裏的最好代表
據西藏自治區環境廳最近發布的《2021年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西藏仍是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詳細] -
拉薩朗熱酒村順利開工
6月28日上午,拉薩朗熱酒村項目開工儀式暨2022年江蘇援藏項目建設推進會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達孜區朗熱酒村建設工地舉行。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