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百年統戰中令人難忘的“西藏篇”

發布時間:2022-07-29 10:22:00來源: 新利平台

  編者按:1922年7月,黨(dang) 的二大第一次提出建立民主聯合戰線。100年來,我們(men) 黨(dang) 在波瀾壯闊的統一戰線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一套獨具特色的統戰工作理念和方法藝術。這些理念和方法運用於(yu) 西藏工作,留下了很多值得永遠銘記的精彩故事和曆史時刻。站在百年統戰的曆史節點,回顧這些難忘的曆史瞬間,對於(yu) 做好新時代的西藏工作充滿啟示和借鑒。

  (一)世界上什麽(me) 事情最難做?應該就是爭(zheng) 取人心了。

  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是決(jue) 定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成敗的關(guan) 鍵。統戰工作有技巧嗎?有,那便是順應時代,爭(zheng) 取人心。

  曆史的長鏡頭轉回70多年前。1950年4月,在中央確定進軍(jun) 西藏並爭(zheng) 取和平解放西藏的背景下,阿沛•阿旺晉美被西藏地方政府任命為(wei) 增額噶倫(lun) 、昌都總管。他提出“一路東(dong) 去,溯水尋源,找解放軍(jun) 談判。”“我去昌都後,暫不接任職務,而是直接找解放軍(jun) 談判。”但這些建議均未被采納。


圖為(wei) 王其梅(中)與(yu) 阿沛•阿旺晉美(左)會(hui) 見

  到昌都就任後,阿沛先是建議藏軍(jun) 停止進攻,後又在關(guan) 鍵時刻下令藏軍(jun) 主力停止抵抗,和平歸順。這場人心、道義(yi) 、力量、氣勢均不在西藏地方當局一方的戰役,結果不言而喻。以打促和的昌都戰役取得勝利,為(wei) 和平解放西藏打開了局麵。

  昌都解放後,阿沛和總管府官員受到王其梅、吳忠等十八軍(jun) 領導的優(you) 待和照顧。時值寒冬季節,王其梅自己搬進帳篷裏住,但安排阿沛等官員住在原來總管府最好的樓房內(nei) 。部隊在昌都“度糧荒”的約兩(liang) 周時間內(nei) ,指戰員在食不果腹的情況下,仍安排藏軍(jun) 代本吃中灶,阿沛吃小灶,並幫助他找到在戰役中丟(diu) 失的心愛物品。

  解放軍(jun) 不但對昌都的西藏各級軍(jun) 政官員以禮相待,也友好款待那些放下武器的藏軍(jun) 下級軍(jun) 官和士兵。一方麵向他們(men) 宣傳(chuan) 黨(dang) 的民族宗教政策,另一方麵發給遣返證明、口糧和路費。對傷(shang) 病員和藏軍(jun) 官兵的家眷發給乘馬,民兵私人槍支予以發還。還尊重他們(men) 的風俗習(xi) 慣,特別注意不動他們(men) 身上的“護身符”。

  進藏之初,人民解放軍(jun) 就先後製定了《入城紀律》《外事紀律》《十大政策》等,實行保護寺廟,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xi) 慣的政策,被藏族人民親(qin) 切地稱為(wei) “新漢人”“菩薩兵”。

  人民解放軍(jun) 模範執行民族、宗教政策,也使西藏地方政府官員的立場和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親(qin) 身受到優(you) 待的阿沛這樣回顧了自己思想變化的過程:“在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進藏前,拉薩謠言很多,聳人聽聞。”“但是昌都解放後,我們(men) 與(yu) 解放軍(jun) 接觸了兩(liang) 個(ge) 多月,耳聞目睹,解放軍(jun) 的行為(wei) 並不像謠言所說的那樣。他們(men) 不住民房,不住寺廟,而是不論刮風下雨,都住帳篷,買(mai) 賣公平,不拿群眾(zhong) 一針一線,嚴(yan) 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所作所為(wei) 完全是為(wei) 人民服務的。” 1950年11月,阿沛與(yu) 在昌都的西藏地方政府官員40人聯名寫(xie) 信,派專(zhuan) 人日夜兼程送往拉薩。阿沛等在信中說:“目前進行和談是個(ge) 時機,共產(chan) 黨(dang) 確無強迫命令的想法和做法,一切可以心平氣和地進行商談決(jue) 定。”


圖為(wei)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guan) 於(yu) 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簽訂現場

  昌都戰役情況傳(chuan) 播到西藏各地後,西藏上層統治集團一片混亂(luan) ,發生分化,攝政達紮被迫下台,達賴喇嘛提前親(qin) 政。1951年2月,阿沛•阿旺晉美被任命為(wei) 西藏地方政府首席全權代表,赴京同中央人民政府全權代表進行和平談判。

  赴京途經重慶時,鄧小平與(yu) 阿沛做了長時間談話,詳細講說解放西藏的原因和必須解放西藏的道理以及共產(chan) 黨(dang) 的政策,給了阿沛一份西南局和西南軍(jun) 政委員會(hui) 製定的“十條公約”作為(wei) 和平談判及進軍(jun) 的基礎。途經西安時,阿沛的老師——佛學泰鬥喜饒嘉措大師叮囑他:據我一年多來的觀察,毛主席、共產(chan) 黨(dang) 是偉(wei) 大的,他們(men) 製定的各項政策是好的,尤其是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是正確的,你們(men) 完全可以信賴,由衷地希望談判成功。

  談判代表團到達北京時,周恩來總理親(qin) 自到車站迎接,朱德總司令特意舉(ju) 行宴會(hui) 以示歡迎。不久後的“五一”節,阿沛被邀請參加慶祝活動觀禮,並在天安門城樓上獲得毛澤東(dong) 主席接見。多年後,阿沛還清晰地記得毛主席握著他的手說的話:“你們(men) 長途跋涉來到這裏,辛苦啦。好好休息,你們(men) 來了好。”“我們(men) 是一家人。家裏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就能辦好。”親(qin) 身感受到幾位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和歡迎,以及周到熱情的接待,阿沛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疑慮已經完全消失,和談成功的信心極大增加,轉向革命、走上革命道路的決(jue) 心日益堅定。

  圖為(wei) 1951年5月24日,毛澤東(dong) 主席設宴慶祝《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guan) 於(yu) 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的簽訂。宴會(hui) 上,毛主席與(yu) 阿沛•阿旺晉美(左)親(qin) 切交談

  和平談判曆經曲折,這期間阿沛從(cong) 維護團結的角度出發,從(cong) 中周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guan) 於(yu) 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在北京正式簽訂,以嚴(yan) 肅的法律文書(shu) 形式再次明確了西藏的主權歸屬等問題。毛澤東(dong) 主席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jia) ,指出這是“辦了一件大好事,簽訂了一個(ge) 好文件”。

  在此後的半個(ge) 多世紀裏,阿沛投身於(yu) 時代的偉(wei) 大變革。長期擔任西藏自治區的主要領導職務,還曾任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副委員長。他始終以國家利益、中華民族利益為(wei) 重,始終站在黨(dang) 和人民一邊,為(wei) 推動西藏發展進步,為(wei) 維護祖國統一,增進民族團結,造福西藏人民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統一戰線的根本任務就是爭(zheng) 取人心、凝聚力量,為(wei) 實現黨(dang) 和國家的宏偉(wei) 目標而團結奮鬥。”用真理的力量打動人心,用誠摯的尊重溫暖人心,用正確的策略爭(zheng) 取人心,正是對這些方式的準確熟練運用,我們(men) 黨(dang) 爭(zheng) 取了許多朋友,為(wei) 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ye) 凝聚了最大的能量。

  (二)從(cong) 黨(dang) 外代表人士背後聯係的人們(men) 看,他們(men) 就不是一根頭發而是一把頭發,不可藐視。

  通過藏族上層代表人士這“一根頭發”,來團結其所影響和聯係的藏族群眾(zhong) 這“一把頭發”,從(cong) 而爭(zheng) 取更廣泛的力量支持,這是統戰工作方法在西藏工作中的靈活運用,在和平解放西藏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為(wei) 夏克刀登

  1950年,解放軍(jun) 進軍(jun) 西藏途中,首先要解決(jue) 後勤保障問題。尤其在進抵四川省甘孜、德格後,糧荒問題更突出,危及生存。5月26日,鄧小平電告張國華等,“請西康區黨(dang) 委用一切辦法向甘孜等地買(mai) 或借一部分糧食,同時,十八軍(jun) 進至甘孜部隊應主動找當地喇嘛、頭人設法買(mai) 借。”康北玉隆大頭人夏克刀登控製的德格、白玉、鄧柯及石渠四縣,是由康定入藏的必經之路。其中,德格、鄧柯與(yu) 西藏隔江相望,是進軍(jun) 昌都的咽喉,也是前線物資的聚散地。如獲得夏克刀登的支持,將解決(jue) 解放軍(jun) 的糧食供給、運輸保障等一係列問題,對部隊順利進軍(jun) 有極大幫助。所以,解放軍(jun) 的先遣部隊一到甘孜, 我黨(dang) 的藏族領導幹部天寶就到當地土司、頭人的莊園和各寺廟拜訪,其中重點拜訪的就是夏克刀登。

  早在1936年春,紅軍(jun) 長征路過道孚、爐霍和甘孜地區時,夏克刀登就在與(yu) 時任紅三十軍(jun) 政委李先念等人的接觸和談話中,了解了黨(dang) 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紅軍(jun) 的政治主張,感受到紅軍(jun) 待人和善。朱德總司令的親(qin) 自探視,更是打消了他的思想顧慮。1936年5月,當博巴政府在甘孜成立時,夏克刀登當選為(wei) 軍(jun) 事部部長。他對紅軍(jun) 由敵視、懷疑到信服、支持,不僅(jin) 協助安置傷(shang) 病員,還贈送500多頭犛牛、100多匹馬和大批糧食,支援紅軍(jun) 北上。1950年4月26日,西康省人民政府在雅安成立,廖誌高任主席,格達活佛、夏克刀登等人任副主席。


圖為(wei) 康定群眾(zhong) 迎接十八軍(jun)

  在與(yu) 天寶會(hui) 麵過程中,夏克刀登得知現在的解放軍(jun) 就是以前的紅軍(jun) 。通過對我們(men) 黨(dang) 和平解放西藏方針的了解,再加上對部隊優(you) 良作風的認同,他對共產(chan) 黨(dang) 和解放軍(jun) 更加信服,明確表示願意為(wei) 和平解放西藏盡力。他以合理價(jia) 格售糧給解放軍(jun) ,幫助解放軍(jun) 解決(jue) 了缺糧的燃眉之急。鄧小平曾感動地說:“我們(men) 進軍(jun) ,因為(wei) 糧食運不到,我們(men) 還隻進去三四千人,但糧食成問題,一下就借了七十萬(wan) 斤糧,靠夏克刀登、格達、邦達多吉幫忙很大,不但糧食借到,而且價(jia) 錢很公道。”

  昌都戰役前夕,張國華等人到達玉隆,夏克刀登予以熱烈歡迎,友好招待。當張國華談到運輸補給困難,特別是糧食供應是個(ge) 大問題,希望他大力幫助時,夏克刀登滿口答應:“部隊有什麽(me) 困難,盡管說,我別的沒有,犛牛有的是,到金沙江邊的運輸,我可以負責。8000頭犛牛好說,我有6000頭,降央白姆有2000頭。”


圖為(wei) 曲美巴珍

  上層人士觀念的轉變,影響到群眾(zhong) 對解放軍(jun) 的態度,西康的局麵逐漸打開。就這樣,昌都戰役前後,夏克刀登動員群眾(zhong) ,抽調人工,調配犛牛,組成運輸隊幫解放軍(jun) 運送糧食物資。在他的號召下,德格縣龔埡村貧苦藏族婦女曲美巴珍,勝利完成了100多次艱巨的運輸任務,甚至為(wei) 了在雨雪天保護運送的物資而脫下衣服蓋住馱子,被西康省人民政府授予“支援模範,藏族之光”的錦旗。

  據不完全資料統計,在1950年10月底,西康地區支援進藏解放軍(jun) 燒柴1500萬(wan) 斤、馬草500萬(wan) 斤、幫購糧食200萬(wan) 斤,代買(mai) 牛馬2萬(wan) 餘(yu) 頭,支前運輸的犛牛約10萬(wan) 頭……一個(ge) 個(ge) 數字見證了人民群眾(zhong) 為(wei) 和平解放西藏所做出的重要貢獻。時任西康區黨(dang) 委委員苗逢澍曾說:“單康北地區在夏克刀登副主席(西康藏族自治區政府)親(qin) 自領導下,其運輸力即等於(yu) 一千輛汽車工作一次的偉(wei) 大作用。”

  黨(dang) 外代表人士“不是一根頭發,而是一把頭發!他們(men) 人數雖然不多,社會(hui) 聯係卻很廣泛。”毛主席以“頭發”作為(wei) 比喻,生動地講出“一根頭發”和“一把頭發”的關(guan) 係,揭示了統戰工作的深刻內(nei) 涵。

  (三)統一戰線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交到的朋友多不多、合格不合格、夠不夠鐵。

  1989年1月28日,驚聞第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讚圓寂的噩耗,習(xi) 仲勳非常震驚。回想起不久前才見過麵的好友突然撒手人寰,習(xi) 仲勳悲不自已,痛感“失去了一位合作共事40個(ge) 春秋的知心朋友”。

  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負責西北局工作的習(xi) 仲勳便同十世班禪有了聯係。在此後的40年裏,兩(liang) 人彼此以誠相待、肝膽相照,堪稱統戰工作聯誼交友的光輝典範。

  圖為(wei) 1951年4月22日,習(xi) 仲勳(前左)率領西北軍(jun) 政代表熱烈歡迎途經西安赴北京的十世班禪(前右)圖片來源:《www.easyfundingllc.com》雜誌

  習(xi) 仲勳與(yu) 十世班禪第一次會(hui) 麵是在1951年4月中旬。當時班禪進京向毛主席致敬,途經西安時,習(xi) 仲勳作為(wei) 西北局和西北軍(jun) 政委員會(hui) 主要負責人,到機場迎接。甫下飛機,這位英俊的少年活佛便激動地對習(xi) 仲勳說:“我們(men) 是專(zhuan) 程去北京向毛主席致敬的!我要把藏族人民對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的良好祝願親(qin) 口轉達給毛主席。”

  初次見麵,十世班禪的愛國熱情和坦誠豪爽的性格,讓習(xi) 仲勳不禁感慨“有誌不在年高”。當天,習(xi) 仲勳便把他接到西北局大院自己家中,讓他和自己的大兒(er) 子習(xi) 富平一起玩耍。習(xi) 仲勳的真誠隨和,讓年少的十世班禪自在無拘。

  1951年冬,十世班禪自青海西寧返藏前夕,習(xi) 仲勳受中央委托,代表毛澤東(dong) 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和西北軍(jun) 政委員會(hui) ,專(zhuan) 程赴西寧為(wei) 他送行。想到前世終生未得回藏,十世班禪抑製不住內(nei) 心的高興(xing) 與(yu) 激動,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如果沒有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毛主席的正確領導,與(yu) 中國各兄弟民族的熱誠幫助,西藏和平解放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們(men) 返回西藏亦是不可能的。我們(men) 隻有跟著共產(chan) 黨(dang) 和毛主席走,隻有同祖國各兄弟民族緊密地團結起來,我們(men) 西藏民族才能得到徹底的解放,別的道路是沒有的。”


圖為(wei) 1952年習(xi) 仲勳與(yu) 十世班禪的合影

  為(wei) 十世班禪感到高興(xing) 的同時,習(xi) 仲勳也不忘囑咐他:“你回西藏後不要急,要照顧全局,首先要做好藏族內(nei) 部的團結,這樣西藏各方麵的工作才有希望。”分別之際,十世班禪緊握著習(xi) 仲勳的手說:“習(xi) 書(shu) 記,我一定不辜負黨(dang) 中央、毛主席和西北局的重托,不辜負全國人民的期望,努力做好民族團結工作……”

  此後多年,受中央委托,習(xi) 仲勳一直負責同十世班禪聯係,兩(liang) 人之間的關(guan) 係越來越密切,友情越來越深厚。每年春節,十世班禪隻要在京,習(xi) 仲勳全家必有一天和他在一起度過。

  十世班禪為(wei) 人心直口快而真誠熱情,疾惡如仇而胸懷坦蕩,是非分明卻不固執己見。習(xi) 仲勳對自己這位“小友”的性情一清二楚,而且認為(wei) 非常難得,他曾表示:能交上這樣的諍友可謂幸事。也正因如此,習(xi) 仲勳對他一直坦誠相待,以心換心。習(xi) 仲勳常對他說:“為(wei) 了黨(dang) 和人民的事業(ye) ,為(wei) 了國家的統一和團結,我們(men) 兩(liang) 個(ge) 人什麽(me) 話都可以說,我有錯誤你批評,你有錯誤我批評,實事求是。”十世班禪深知習(xi) 仲勳對自己一片真誠,對正確的意見總是聽得真切,做得認真,多次對身邊工作人員說:“仲勳同誌對我的關(guan) 懷和教育真是無微不至,每次聽到他的談話,都使我對問題的認識提高一步。他真是我的師長,又是誠摯的朋友。”

  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後,十世班禪和習(xi) 仲勳各自回到工作崗位,都擔負著繁重的工作任務。但是,他們(men) 見麵交往的時間並沒有減少,坦誠相見的習(xi) 慣一如既往。每當班禪視察、出國和進行其他重大活動時,習(xi) 仲勳總是叮囑他:一要注意身體(ti) 、安全;二遇事要冷靜、不要動氣。出門要告別,回來要談心,成了兩(liang) 人交往的老習(xi) 慣。

  1985年,十世班禪對河南省把少林寺交給嵩山管理局一事提出了強烈批評,並要“就這件事鬧到底,不搞個(ge) 水落石出決(jue) 不撒手”。習(xi) 仲勳見了這份材料,立即指出:“抓政策落實,精神可嘉,但不要火氣太大”,“少林寺由僧尼管理為(wei) 宜”,“如拖著不辦,再派大員去查明原因何在?”最後這件事得到妥善解決(jue) ,十世班禪很高興(xing) 。

  圖為(wei) 習(xi) 仲勳(右二)與(yu) 烏(wu) 蘭(lan) 夫(右一)、十世班禪(右三)、賽福鼎•艾則孜(右四)、楊靜仁(右五)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圖片來源:《www.easyfundingllc.com》雜誌

  還有一次,青海和甘肅發生草場糾紛,雙方牧民僵持不下,有關(guan) 負責同誌請習(xi) 仲勳做十世班禪工作,由十世班禪出麵解決(jue) 問題。習(xi) 仲勳同誌就給十世班禪打電話,說“按中央說的辦!”十世班禪立刻答應了,並利用自身影響力,妥善解決(jue) 了這場糾紛。關(guan) 鍵時候一個(ge) 電話解決(jue) 一場糾紛,來源於(yu) 40年培育的深厚感情,這就是為(wei) 黨(dang) 交友的光輝典範。

  “砥礪豈必多,一璧勝萬(wan) 瑉。”習(xi) 仲勳和十世班禪之間的鐵杆友誼,源於(yu) 兩(liang) 人數十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長期以來,正是因為(wei) 我們(men) 黨(dang) 廣交、深交了一批如十世班禪一樣的摯友、諍友,所以在風雨如晦時,總有人陪我們(men) 同舟共濟,共克時艱。

  無論是爭(zheng) 取人心、交鐵朋友,還是通過“一根頭發”帶動“一把頭發”,都是黨(dang) 在長期的統戰工作實踐中總結的方法、概括的方式、形成的藝術,既需要高超的智慧,更需要真誠的情感,歸根到底在於(yu) 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實現共同的奮鬥目標。黨(dang) 運用統戰策略開展西藏工作在不同曆史時期都取得了豐(feng) 碩的成果,並且仍在持續發揮積極作用。(新利平台 文/孫健 王茜 部分資料參考自:《統戰工作與(yu) 西藏和平解放》《長征時期中共對藏族上層人士的統戰及其重要影響》)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