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心手相牽】在“高原之舟”身上踐行理想

發布時間: 2022-09-24 16:13:00 來源: 新利平台

  2019年7月,當年輕的“90後”陳立文作為(wei) 北京市第九批援藏幹部人才隊伍中的一份子,從(cong) 首都北京來到平均海拔4300多米的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當雄縣,他就決(jue) 定將自己人生的黃金年華用於(yu) 為(wei) 受援地區牧民誠心誠意辦實事,將自己的理想踐行在“高原之舟(犛牛)”身上。


圖為(wei) 陳立文(中)下鄉(xiang) 時與(yu) 牧民合影留念

  在當雄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的崗位上,陳立文開始了為(wei) 期三年的援藏生涯。

  在踏上當雄土地的時刻,“進藏為(wei) 什麽(me) 、在藏幹什麽(me) 、離藏留什麽(me) ”這幾個(ge) 問題無時無刻不環繞在陳立文心中。而在受援地,當雄犛牛不僅(jin) 是西藏特產(chan) ,也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chan) 品。隨著犛牛產(chan) 業(ye) 的日益發展,當雄犛牛這張名片也被越來越多人熟悉認可。在現代農(nong) 業(ye) 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開發利用好珍貴的犛牛資源,讓犛牛產(chan) 業(ye) 更好地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事業(ye) ,來自北京首農(nong) 畜牧發展有限公司奶牛中心的陳立文認為(wei) 自己有可以發揮的優(you) 勢。有了目標和方向,對援藏工作也增強了信心。


圖為(wei) 陳立文為(wei) 牧民講解黃改人工授精技術

  通過下鄉(xiang) 走訪,陳立文發現,當雄縣的牧場在飼養(yang) 管理上存在著一些問題,散養(yang) 犛牛一年四季呈現出夏肥、秋壯、冬瘦、春乏的特點。結合發現的問題,陳立文提出了改進飼養(yang) 管理的意見建議,製定了牧場崗位職責及考核製度,撰寫(xie) 了《犛牛短期育肥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技術手冊(ce) 》等,著力提高當雄縣犛牛飼養(yang) 管理技術,讓當地犛牛養(yang) 殖提質增效。

  為(wei) 了更快捷地解決(jue) 犛牛育肥稱重、育種體(ti) 尺測量等問題,陳立文研究發明了一種“動物多功能通道式育種秤”。這種稱解決(jue) 了當地之前在防疫、檢疫、免疫、診療時無法實現科學保定,以及在監測育種生產(chan) 指標時無法準確科學地收集數據等問題,同時降低了工作中對動物產(chan) 生不必要的應激所帶來的安全隱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當地牧民群眾(zhong) 的一致好評。尤其令他自豪的是,該項專(zhuan) 利已獲得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頒發的專(zhuan) 利證書(shu) 。那個(ge) 時候,他就給自己定了一個(ge) 小目標:希望每年給當雄縣留下一項專(zhuan) 利。

  奔著這個(ge) 目標,陳立文工作熱情更高了。他又開始研發第二項發明——犛牛多功能便攜式擠奶機。“我發現牧區居住比較分散,而且自家放牧散養(yang) 為(wei) 主,很難實現集中科學現代化擠奶。這一項發明,可以科學有效地改變牧民群眾(zhong) 傳(chuan) 統的擠奶方式、方法。”他說,為(wei) 了實現從(cong) “輸血”到“造血”式援藏,自己把知識產(chan) 權留給受援地,希望通過這些工作使當雄在動物疫病防控診療以及犛牛品種改良育種、科學擠奶等方麵得到幫助。


圖為(wei) 陳立文為(wei) 牧民講解科學養(yang) 殖技術

  陳立文深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僅(jin) 僅(jin) 需要改變飼養(yang) 方式,更要從(cong) 思想觀念的轉變、知識技能的提高上多幫助牧民。他認為(wei) ,利用科學技術改變目前傳(chuan) 統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讓牧民“不等不靠”,通過科學養(yang) 殖敢於(yu) 積極參與(yu) 市場競爭(zheng) ,從(cong) 而實現改變自身相對落後麵貌的目的。從(cong) 提出《改進飼養(yang) 管理的意見建議》,到實行“一個(ge) 合作社兩(liang) 種管理製度運行模式”試點;從(cong) 積極申請“當雄縣動物疫病預防控製中心檢測室建設項目”“當雄縣良種犛牛改良推廣項目”,到監督指導建設“當雄犛牛科學養(yang) 殖示範項目”……一路走來,他謹記初心和使命,深入牧區,緊抓科技創新,帶動牧區犛牛產(chan) 業(ye) 發展,受到當地一致好評。

  俗話說:“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陳立文早已把雪域高原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xiang) ,將深深故鄉(xiang) 情與(yu) 濃濃援藏情融合在一起。雖然因援藏工作不能在父親(qin) 身邊盡孝,不能讓女兒(er) 感受深沉父愛,但他將這種對家人的愧疚情感轉化為(wei) 力量,去幫助這片雪域高原上的淳樸人民,踏實做好援藏工作,砥礪前行。(新利平台 記者/王茜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