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作出關(guan) 於(yu) 全國支援西藏的重大決(jue) 策以來,先後有近12000名援藏幹部人才帶著黨(dang) 中央的親(qin) 切關(guan) 懷、兄弟省市、各行各業(ye) 的深厚情誼來到高原,留下了一個(ge) 個(ge) 生動的故事。援藏的經曆,也成了他們(men) 最寶貴的記憶。
2007年7月30日,在原國家安全生產(chan) 監督管理總局(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工作的喬(qiao) 樹清作為(wei) 中央國家機關(guan) 第五批、安監總局援藏幹部進藏,開始了為(wei) 期三年的援藏工作。
雖然行前培訓裏麵有對高原健康方麵的提示,可是剛到西藏的當天,因為(wei) 高原反應、下雨著涼外加扁桃體(ti) 發炎,喬(qiao) 樹清就住進了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連發了三天高燒,一度燒到39.8度,喬(qiao) 樹清成了當時一起進藏的幹部人才中備受關(guan) 注的對象。冰敷、酒精擦拭散熱、輸液……醫務人員用了各種方式,直到第四天他才退燒。
回想起麵對醫院病房幾麵白牆、渾身無力的那三天,喬(qiao) 樹清慶幸那時還沒有即時視頻的通訊工具,才得以順利地瞞住家裏人,如果換成現在,一視頻就“穿幫”了。
圖為(wei) 喬(qiao) 樹清援藏期間在那曲 喬(qiao) 樹清供圖
退燒後的第二天,喬(qiao) 樹清就到了對口援助的西藏自治區安全生產(chan) 監督管理局(現西藏自治區應急管理廳)上班。時任副局長,協助單位“一把手”分管自治區安全生產(chan) 委員會(hui) 辦公室工作,協調有關(guan) 廳局安全生產(chan) 各項工作,組織安全生產(chan) 大檢查等等,事無巨細。喬(qiao) 樹清是國家安監總局派出的第一名援藏幹部,援藏三年,沒有休過法定探親(qin) 假,也沒有請過事假。三年時間裏,組織參與(yu) 各種安全檢查、消防考核等,驅車6萬(wan) 多公裏,走遍了西藏三分之二的區縣,其中包括3進阿裏,6上那曲,說起具體(ti) 的縣市,熟悉得就像心裏裝著地圖。西藏雪山冰川的壯美風光、偏遠地區的嚴(yan) 酷環境和跋山涉水的艱辛路程,都令他印象深刻。
2009年,林芝地區(現林芝市)察隅縣察瓦龍鄉(xiang) 發生了一起嚴(yan) 重車禍,下午收到的消息後,帶領自治區安監、公安交警、交通運管等單位負責人員連夜前往現場。從(cong) 拉薩到察瓦龍,現在可以走拉林公路再轉川藏線,1100多公裏,行車用時近24小時。而在路況遠沒有今天這麽(me) 方便的當時,林芝到察瓦龍不通公路,除非騎馬,開車從(cong) 林芝、波密,再到芒康,轉滇藏線雲(yun) 南德欽、大理,再到永平、六庫、貢山沿丙察線返回西藏察隅的察瓦龍鄉(xiang) ,單程就要7天。這一趟,來回走了半個(ge) 月,曉行夜宿兩(liang) 頭不見太陽。
不僅(jin) 路途遠,路況也複雜,喬(qiao) 樹清至今還曆曆在目:在經過山體(ti) 流沙地段時,需要先觀察,如果發現山體(ti) 在冒白煙,那就可能會(hui) 有落石,要等到不冒煙、確認安全了才能過;過的時候,不能幾輛車一起走,隻能一輛一輛走,以防行進中途出現落石後,前車沒有倒車的餘(yu) 地。
再提起這些往事,喬(qiao) 樹清雖然心有餘(yu) 悸,卻已經輕鬆了很多,但在當時卻不敢對家人說,怕他們(men) 擔心。對家人報喜不報憂,至今仍是很多援藏幹部的生活常態。
還有2009年青藏線年久失修、路況變差、部分路段翻修等因素,交通事故呈現上升態勢,與(yu) 交警總隊一起沿途檢查交通安全,行至五道梁附近遭遇堵車8個(ge) 多小時,夜宿雁石坪,條件之差超乎一般人的想象……
結束援藏工作回到北京已經十多年了,即便在退休之後,喬(qiao) 樹清一直都還關(guan) 注著西藏,關(guan) 注著援藏工作。他現在依然在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義(yi) 務服務中央國家機關(guan) 各批次援藏幹部聯絡工作,和同一批或者不同時期的援藏幹部人才們(men) 保持著線上線下的聯係,說起相關(guan) 的人和事,如數家珍。
在喬(qiao) 樹清看來,來自全國各地的援藏幹部人才為(wei) 西藏帶來了新的理念和技術。說起援藏經曆對自身的影響,喬(qiao) 樹清說自己更平和樂(le) 觀了,麵對過班戈縣海拔4747米的自然環境、8月飛雪的嚴(yan) 酷天氣,覺得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什麽(me) 過不去的。
2017年,時隔多年再去西藏的喬(qiao) 樹清發現,西藏變化太大了,很多地方都不認識了。之前坐上出租車,10塊錢可以到拉薩城的任何地方,現在拉薩大到出租車都跑不過來。發展是跨越式的,城市建設規模擴大了,多了很多建築,也增加了很多綠化。這一切,都是包括援藏工作者在內(nei) 的西藏建設者們(men) 辛勤工作的成果。(新利平台 記者/王藝靈 楊月雲(yun) 歐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