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物說話,讓曆史發聲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在展出的“和合共生——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現場,不少遊客在一組藏傳(chuan) 佛教類文物前打卡拍照,這裏展出了清乾隆時期的六世班禪銀像、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禪額爾德尼為(wei) 乾隆皇帝祝壽時所獻的《班禪額爾德尼奏書(shu) 》及六世班禪在黃寺所做的《白傘(san) 蓋儀(yi) 軌經》等多件故宮館藏珍品。在“和而不同”中謀求“天下大同”,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崇高的社會(hui) 理想;一件件展出的民族文物背後,是一個(ge) 個(ge) 跨越曆史的民族團結故事。用文物說話,讓曆史發聲,這無疑幫助我們(men) 提升民族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文物是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ti) ,是曆史文化的記憶。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各民族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締造了祖國悠久的曆史,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作為(wei) 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親(qin) 曆者、見證者、幸存者,每一件文物無不經曆了風霜雨雪而倍顯珍貴。佇(zhu) 立在拉薩八廓街上的唐蕃會(hui) 盟碑,在一千多年的風雨中見證著藏漢民族間的團結和友好情誼,過往遊客無不駐足瞻仰;位於(yu) 首都北京的西黃寺博物館,見證著西藏和中央政府之間的密切聯係,一座清淨化城塔更是記錄乾隆皇帝和六世班禪間的深厚情誼,西黃寺被網友稱為(wei) “北京最難約的博物館”之一,受到首都觀眾(zhong) 熱捧。文物本無聲,但能在“價(jia) 值認同”中不斷“發聲”。用文物說話,就是要為(wei) 文物賦予更多的時代價(jia) 值,讓文物講述民族團結,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文物不僅(jin) 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巍巍敦煌遙隔千裏,“數字敦煌”帶領大家“雲(yun) 遊”千年曆史;“隻此青綠”藏著“千裏江山”,現代舞蹈讓國寶文物變為(wei) 文化IP。文物傳(chuan) 承著文化根脈、凝聚著民族精神,文物事業(ye) 讓文化產(chan) 業(ye) 更加繁榮,繁榮的文化產(chan) 業(ye) 亦反哺著文物事業(ye)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和西藏自治區財政在文物安全防範、文物保護規劃、文物考古發掘等方麵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西藏也積極參與(yu)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研究,實施西藏曆史文化挖掘工程,深化文物研究和考古成果的整理、闡釋和轉化。數字技術賦能文物博物館建設,文物活起來讓更多群眾(zhong) 願意走進這裏;《文成公主》實景演出將曆史搬上舞台,沉浸中感受漢藏和美、民族團結。讓曆史發聲,就是要讓更多文物“出圈”煥發光彩,用文物之光穿透曆史,凝練文明基因,助力民族複興(xing) 。(新利平台 文/趙振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不被遺忘的隱秘樂園——《隱秘樂園門隅——門隅的曆史法律地位》推介
作為後輩,我沒有資格對先生的學術成就作任何評論,但是作為一名編輯,想談談讀後感,把這本引發我們更多思考、然後恍然大悟的書籍,把可觸摸、有溫度的門隅地區曆史文化推薦給大家。[詳細] -
西藏這十年:民航事業實現了高質量發展、取得了曆史性成就
10月8日下午,“西藏這十年”第二十三場新聞發布會召開,民航西藏區局新聞發言人、黨委副書記張巍通過連線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民航事業發展成就。 [詳細] -
西藏這十年:新時代農業農村取得曆史性成就
從水桶到水管、從油燈到電燈、從土路到油路、從氈房到樓房、從外出務工到就近就便就業……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自治區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