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援藏記憶】張新慧:退休之後到西藏繼續養牛

發布時間: 2023-02-02 20:31:00 來源: 新利平台

  【編者按】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作出關(guan) 於(yu) 全國支援西藏的重大決(jue) 策以來,先後有近12000名援藏幹部人才帶著黨(dang) 中央的親(qin) 切關(guan) 懷、兄弟省市及各行各業(ye) 的深厚情誼來到高原,紮根雪域,腳踏實地,留下了一個(ge) 個(ge) 生動的故事。援藏的經曆,也成了他們(men) 最寶貴的記憶。 

  一次跨越長城的援藏幹部采訪是怎樣的體(ti) 驗?從(cong) 北京市西城區出發,向西北方行進,車程90多公裏,跨越居庸關(guan) 和八達嶺長城,我們(men) 到達了位於(yu) 延慶區的北京奶牛中心延慶基地。 

  北京奶牛中心隸屬於(yu) 首農(nong) 食品集團三元種業(ye)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奶牛良種繁育及供種基地。毫不誇張地說,我們(men) 喝到的每四袋牛奶中,就有一袋是來自這裏的種牛後代所生產(chan) 的。 

  延慶屬於(yu) 北京郊區,山區麵積占72.8%,初冬的氣溫要比城區低上幾度。放眼基地裏的大片田地,枯黃的草木已分辨不出是什麽(me) ,加之遠處的山和冬日裏的咧咧風聲,莫名讓人想起了遙遠西藏的牧場。 


圖為(wei) 位於(yu) 北京奶牛中心延慶基地的北京市種公牛站局部 攝影:楊月雲(yun)

  【來自東(dong) 北的“牛爸爸”】 

  如同這樸實無華的種牛站,援藏幹部張新慧給我們(men) 的第一印象也是非常的貼地氣兒(er) ,一口熟悉的東(dong) 北口音讓人感到親(qin) 切質樸。2001年,張新慧作為(wei) 北京市引進的技術人才,舉(ju) 家從(cong) 黑龍江遷入北京。大學畢業(ye) 至今30多年,張新慧一直從(cong) 事奶牛胚胎移植等生物技術的研究和奶牛繁殖實用技術推廣工作。 

  “幹我們(men) 這行的,大多數時間都在郊區,包括在北京養(yang) 牛,因為(wei) 養(yang) 殖場都建在郊區。”因為(wei) 是自己的興(xing) 趣所在,不管是在北京,還是在西藏,即便都是遠離繁華的市區,張新慧也並不覺得辛苦,反而樂(le) 在其中。 

  “雖然我已不是援藏幹部,但我仍然是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的一名誌願者,我的單位北京奶牛中心也是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的企業(ye) 會(hui) 員,先後三次派援藏幹部前往拉薩援建,對於(yu) 西藏的幫助我們(men) 一直都在做,並且會(hui) 一直做下去。”距離張新慧第一次進藏已過去20多年,但他與(yu) 西藏的情感卻越來越真摯,作為(wei) 北京奶牛中心主任助理的他二十多年堅持進藏開展技術服務,在良種培育和脫貧攻堅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圖為(wei) 張新慧在介紹優(you) 良牛種 攝影:楊月雲(yun)

  西藏自治區是我國的四大牧區之一,犛牛則是青藏高原獨有的品種,也是多用途的一個(ge) 畜種,能耕作馱運,被稱作“高原之舟”,肉可以食用,產(chan) 的奶可以做酥油、酸奶、奶渣,牛皮可以做皮具,牛毛可以編織帳篷,牛尾可做工藝品,曬幹的牛糞又是天然的燃料……渾身是寶的犛牛,與(yu) 西藏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密切相關(guan) 。 

  2001年,張新慧第一次去西藏。在剛剛舉(ju) 家遷入北京還沒有適應新生活之時,就踏上了去西藏拉薩市娘熱鄉(xiang) 的幫扶之路。2006年7月6日,張新慧乘坐剛開通六天的青藏鐵路列車第二次進藏,帶著娟姍牛凍精到拉薩給黃牛和犛牛人工授精,那也是張新慧第一次接觸犛牛。通過人工授精改良後的黃牛,其母牛所產(chan) 牛奶的乳脂和乳蛋白含量高,非常適於(yu) 藏族同胞製作酥油和奶酪,成為(wei) 深受農(nong) 牧民歡迎的重要牛種。2007年至2010年,作為(wei) 北京市第五批援藏幹部,張新慧在當雄縣開展犛牛提純複壯和野血犛牛擴繁工作。 

  【幫農(nong) 牧民算好“一筆賬”】 

  當雄,藏語意為(wei) “天選牧場”,位於(yu) 拉薩市北部,距拉薩市中心170公裏,是拉薩市唯一的純牧業(ye) 縣。當雄草場廣闊,優(you) 良草場占全縣可利用草場的68%。 

  當雄犛牛凍精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唯一一座位於(yu) 海拔4000米以上的種公牛站,當年(20世紀80年代)是在多方麵多部門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在那時,北京奶牛中心就已經開始在技術、設備、人員培訓等方麵,對其提供有力幫助。 


圖為(wei) 張新慧在工作間歇,與(yu) 犛牛“合影” 張新慧供圖

  受自然條件的限製,犛牛的養(yang) 殖方式一度還停留在原始狀態,生長和繁育受水草生長和季節變化影響,年景好就長得好,但到了冬天由於(yu) 采食不足就又瘦回去,長成什麽(me) 樣,基本是靠天吃飯,受自然條件影響巨大;加之又有近親(qin) 繁殖方麵的影響,退化比較嚴(yan) 重;先進的技術使用和推廣有一定的難度,當地的技術人員掌握的水平程度也不同……這些都是張新慧到西藏時所麵臨(lin) 的情況。 

  張新慧介紹說,犛牛正常的懷孕期大概280天左右,如果飼養(yang) 管理各個(ge) 方麵都能跟得上,可以實現一年生一隻小牛犢。“母牛產(chan) 了犢,它才能有奶。有奶,牧民才有收入,留足他自己吃的牛奶以外,有多餘(yu) 的,也可以向市場銷售。但是如果兩(liang) 年或三年得一胎,他們(men) 養(yang) 的牛雖有好多,其中不生犢的這一年就相當於(yu) 空養(yang) 白養(yang) ,所以養(yang) 殖效率很低,我們(men) 看到這個(ge) 現狀真是替牧民們(men) 著急。” 

  為(wei) 了改善這一狀況,張新慧和同事們(men) 從(cong) 多方麵入手。對犛牛發情期進行技術幹預,通過人工授精縮短母牛的胎間距;導入野血犛牛的基因,從(cong) 體(ti) 型、產(chan) 奶量、產(chan) 肉量、耐粗性各個(ge) 方麵提高後代犛牛品質,遏製退化趨勢;強度育肥,冬天進行科學補飼,盡量緩解犛牛掉膘。更重要的是,通過成功案例,逐步消除牧民對技術幹預的顧慮,普及更為(wei) 科學有效的養(yang) 殖方式。 

  “奶牛每提升100斤產(chan) 奶量,大約能給農(nong) 牧民帶來1000元收入增長。如果牧民家有5頭產(chan) 奶牛,每天能賣一坨酥油30多元,幾天賣一桶奶渣100多元,兩(liang) 項奶產(chan) 品一年大約收入兩(liang) 萬(wan) 元。”張新慧心中一直有一筆“賬”,這筆“賬”關(guan) 乎於(yu) 農(nong) 牧技術改良給農(nong) 牧民帶來的收益,關(guan) 乎於(yu) 農(nong) 牧民的生活質量。 

  在西藏期間,張新慧和團隊的同事們(men) 克服種種困難,為(wei) 探討放牧條件下犛牛人工授精技術推廣的可行性和適用性,他和同事一起用野血犛牛凍精改良家犛牛3000頭,創造了犛牛改良史上的 “吉尼斯世界紀錄”。他恨不得把一天當成十天用,給所有的空懷牛都配上種,恨不得讓所有基層技術人員都能掌握和推廣新型實用技術,解決(jue) 更多牧民的問題。 

  【開著“房車”繼續養(yang) 牛】 

  與(yu) 牛陪伴一生的張新慧雖已臨(lin) 近退休,提起工作依然“牛勁”十足,幹勁滿滿。如果說三年的援藏是組織賦予的光榮任務,那二十多年的持續幫扶卻是自己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張新慧熱愛質樸的藏族牧民,他一直記得到牧民家裏的場景。每新到一家牧民家裏或帳篷中,先別管幹不幹活,牧民都先邀請坐下喝茶,喝好了再談幹活。雖然牧民家裏並不富裕,但都把家裏最好的食品拿出來招待他們(men) ,碗裏的酥油茶就算一直在喝,也總是滿的。牧民的質樸熱情,讓他恨不得把掌握的技術傾(qing) 囊相授,也讓他選擇一直在這裏幫扶。他想通過技術改良,讓犛牛養(yang) 殖的勞動強度下降,收益增加,讓牧民有更多的時間享受生活。 

  張新慧熱愛自己的工作,在西藏,他一直在和時間賽跑。由於(yu) 牧民居住點的分散,在犛牛繁育季節,他和同事們(men) 前一天夜裏11點才返回站裏,第二天6點天還沒亮的時候就又帶著設備器材出發,驅車100多公裏,8點左右在牧民起床時趕到放牧點,再次開啟一天的工作。 


圖為(wei) 張新慧和同事們(men) 在工作中 張新慧供圖

  回到北京後,張新慧一直在關(guan) 注西藏與(yu) 涉藏州縣奶業(ye) 的發展,堅持跟蹤黃牛改良項目的進展,隨著改良項目前往西藏,前前後後去了幾十次,也一直關(guan) 注著當雄犛牛凍精站的發展,關(guan) 注著犛牛的提純複壯。2020年,張新慧重返當雄。路比從(cong) 前更好走了,凍精站從(cong) 當雄縣劃歸到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管理,技術力量也明顯增強了,讓他感受到了自治區層麵對犛牛改良這項工作的重視。同時,他也發現基層迫切需要留住技術人才,特別是在偏遠地區。 

  對於(yu) 產(chan) 業(ye) 的可持續發展,張新慧認為(wei) ,從(cong) 適應性來看,用西藏本地的黃牛作為(wei) 母本進行逐代改良,可能要比直接從(cong) 內(nei) 地引進良種要好。犛牛也好,黃牛也好,世代間隔比較長,要想做出效果,需要一個(ge) 持續改良加強的長期過程。 

  納木錯就位於(yu) 當雄和那曲市班戈縣之間,遼闊的湖麵和美麗(li) 的容顏吸引著世人。援藏期間,張新慧下鄉(xiang) 時經常路過,對納木錯印象深刻,但更多的時候也隻是路過。“原本想著三年援藏時間很長,許多風景可以慢慢去看,可等要離開之時才發現,許多風景都沒有時間去看。” 

  在北京奶牛中心的停車場上,有一輛小巧老舊的拖掛房車,張新慧說,這是他最近在二手網站買(mai) 的。“等我過幾年退休了,就開著它去西藏。”就在我們(men) 以為(wei) 他終於(yu) 有時間可以遊覽山水時,他又補充道:“我要接著去給那裏的犛牛進行人工授精,傳(chuan) 授技術,繼續養(yang) 牛。”(新利平台 記者/楊月雲(yun) 趙振宇 姚浩然 陳浩力)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