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0日,看到有關(guan) “羌塘恰青賽馬節”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市開幕的新聞報道,我甚是激動不已!因為(wei) 它讓我想起過去藏北草原從(cong) 牧場走向市場的點滴新變化。
藏北,在藏語裏被稱為(wei) “羌塘”。它主要指麵積達43萬(wan) 平方公裏、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西藏自治區那曲市。
每年盛夏,散處在草原上的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都會(hui) 身著盛裝,扶老攜幼地趕到藏北重鎮——那曲,參加一年一度的傳(chuan) 統草原賽馬盛會(hui) 。於(yu) 是,一夜之間那曲也就變成了由成百上千頂帳篷所組成的“帳篷城市”。
新改建的那曲賽馬場新貌。這座巨大的現代化賽馬場二期工程,由浙江省對口援建而成(唐召明2012年8月5日攝)
那曲賽馬節,也稱羌塘恰青賽馬節,是藏北最盛大的傳(chuan) 統節日,每年8月初舉(ju) 行,為(wei) 期5至15天不等。
30多年來,我多次參加和報道了那曲賽馬節,仍覺得看不夠,且有屢看屢新之感。因為(wei) 現在的傳(chuan) 統賽馬節比過去增添了許多新內(nei) 容,有著更強的吸引力。就像今年傳(chuan) 統賽馬體(ti) 育競技及“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那曲奮進”活動一樣,不僅(jin) 有傳(chuan) 統馬術表演、體(ti) 育競技賽馬,還有優(you) 秀文化展演、物資商貿交流、特色產(chan) 品展銷、招商引資洽談、旅遊資源推介等,令人眼花繚亂(luan) 。
那曲賽馬節是藏北人民最原始、最古老的傳(chuan) 統節日,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曆史,2021年,那曲市恰青賽馬會(hui) 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
在藏北首府那曲鎮草壩上所舉(ju) 行的傳(chuan) 統賽馬盛會(hui) (唐召明1987年攝)
幾十年來,對於(yu) 賽馬節所發生的點滴變化,我有著深刻記憶。1987年盛夏,是我初次采訪那曲賽馬節。那時,由於(yu) 受各方麵條件限製,賽馬節規模不大,且自發性較強。在那曲鎮草壩子上臨(lin) 時搭建個(ge) 簡易主席台,人們(men) 圍成一個(ge) 大圈,席地而坐或站立觀看,圈中央的比賽就算開始了。
在那曲賽馬盛會(hui) 上舉(ju) 行的拔河比賽(唐召明1987年攝)
1993年盛夏,當我再次來到賽馬節采訪時,情況已發生很大變化。一座能容納一萬(wan) 多人的全國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賽馬場(一期工程)建成並投入使用。看台上,坐滿了來自藏北草原各地的農(nong) 牧民觀眾(zhong) 。他們(men) 在興(xing) 致勃勃地觀看各種比賽、表演。新建的賽馬場實行買(mai) 票入場,門票兩(liang) 毛錢一張。由於(yu) 能有良好的秩序保證人們(men) 觀看比賽,所以為(wei) 大家所接受,人們(men) 的觀念也悄然發生了變化,使自發的娛樂(le) 逐漸變為(wei) 有組織的活動。
賽馬場的另一景象是在賽馬場外建起了文化、體(ti) 育、科技、旅遊等七個(ge) 帳篷村。在科技村中,科技人員不失時機地向前來谘詢的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講解畜牧業(ye) 知識,特別是布置在村口的科普宣傳(chuan) 欄前吸引了不少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駐足觀看。
藏北賽馬節既是傳(chuan) 統的競技大會(hui) ,也是物資交流的盛會(hui) 。從(cong) 8月初起,來自青海、四川、陝西、甘肅和西藏其他地方的客商就陸續雲(yun) 集那曲,從(cong) 事商貿活動。那曲有關(guan) 方麵也把賽馬會(hui) 當作一次極好的結識有識之士、交流信息、引進資金的機會(hui) ,製定了優(you) 惠的政策,國有、集體(ti) 、個(ge) 體(ti) 各顯神通,賽馬會(hui) 上商品琳琅滿目。
據介紹,這一年的賽馬節每日成交額都以數十萬(wan) 元計。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在賽馬節期間采購各種生活、生產(chan) 用品,滿意而歸。
此時,昔日逐水草而居,隨牛羊而遷徙的牧民群眾(zhong) 60%以上實現定居,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錄機、風力發電機及高級卡墊、藏式家具等高檔耐用消費品也越來越多地進入普通牧民之家。
這屆賽馬節除了傳(chuan) 統的騎馬撿哈達、抱石頭、跑馬射箭和宗教藝術“羌姆”表演外,還新增加了現代馬術比賽和摩托車比賽及服飾歌舞表演,為(wei) 傳(chuan) 統的草原盛會(hui) 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時代氣息。
2009年盛夏,我又一次來到那曲賽馬節采訪。在帳篷區,我驚奇地發現許多小白布帳篷。走近一看,裏麵大都是藏北牧人所經營的甜茶館。
我漫步在色彩鮮豔的帳篷之間時看到,那曲地區(現那曲市)各縣和各個(ge) 機關(guan) 單位也都搭建起各自的大型白布帳篷。這些帳篷大都縫有八瑞圖、花卉、鵬等圖案,甚是精美。其麵積一般近百平方米,裏麵放置著藏式沙發、茶幾、成箱的啤酒,還有電視機和DVD。
在那曲賽馬盛會(hui) 上供遊人參觀的“巴拿紮西林傑大黑帳”內(nei) 景。這頂大“黑帳”占地麵積3600平方米、內(nei) 部有效麵積666平方米,可供上百人自由活動(唐召明2009年8月12日攝)
令人稱奇的是,一頂從(cong) 未見過的巨大黑色牛毛帳篷坐落在草地之上。這頂由那曲地區旅遊局投資修建,當地人稱為(wei) “巴拿紮西林傑”的大黑帳,根據藏北傳(chuan) 統工藝,純手工製作而成。製作用時8個(ge) 月,僅(jin) 牛毛就用了4300公斤。其總占地麵積達3600平方米,內(nei) 部有效麵積達666平方米,可供上百人自由活動,堪稱是黑色牛毛帳篷之最。
這屆賽馬節的一大亮點還在於(yu) 民俗文化帳篷村。它由“巴拿紮西林傑”為(wei) 中心的十八頂民俗帳篷組成,帳篷村展示了民族習(xi) 俗、民間藝術、曆史典故、神話傳(chuan) 說、舞蹈戲曲、服飾飲食等特有的藏北文化。
圍繞著“巴拿紮西林傑”,各縣還搭起了具有本縣特點的帳篷,在帳篷內(nei) 以不同的形式和內(nei) 容向來自四麵八方的客人介紹自己的民族品牌、民風民俗及旅遊景點。
此外,這屆賽馬節還新添了一個(ge) “那曲地區首屆魅力蟲草節”的內(nei) 容。
蟲草是十分珍貴的藥材,又是名貴的滋補品。過去,藏北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並不拿蟲草來賣錢。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蟲草有時僅(jin) 是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果腹的食物而已。實在餓了,上山挖袋蟲草,在水裏洗一洗撈起來煮熟吃,感覺人特有精神。
後來,當人們(men) 了解到蟲草的藥用保健功效後,那曲好一些的蟲草從(cong)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幾千元價(jia) 格一路飆升到10多萬(wan) 元一斤,給上山挖蟲草的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帶來了不小的經濟效益。
來自那曲地區(現那曲市)各縣代表隊在進行入場式表演。當日,那曲賽馬節在藏北首府那曲鎮開幕(唐召明2013年8月10日攝)
如今的賽馬節期間,我還常常在公路沿途和賽馬場外看到,許多牧民群眾(zhong) 趕著牛羊或駕駛著滿載畜肉的私家汽車來參加賽馬節。過去那種“以門口牲畜多少論貧富”的舊觀念,在商品經濟的衝(chong) 擊下早已開始逐步瓦解。
昔日那曲鎮露天市場,牧民群眾(zhong) 正在售賣現場宰殺的新鮮犛牛肉(唐召明1987年攝)
1987年,班戈縣牧民收入的53%都是通過畜產(chan) 品得來的。多宰殺、多出售,加快畜群周轉,提高商品率,注重經濟效益已成為(wei) 廣大牧民群眾(zhong) 的新追求。在最偏僻的文部辦事處(現尼瑪縣)1977年牲畜總頭數80多萬(wan) 頭(隻),而出欄率隻有12%,人均收入也隻有168元;1986年養(yang) 畜雖然隻有74萬(wan) 頭(隻),但出欄率達17%,人均收入一下子提高到了735元。
那曲鎮牧民過去寧願蹲在家裏受窮,也不願意外出經商,一年養(yang) 上十多隻羊,幾頭犛牛,有點零花錢就滿足了。後來,在改革開放中傳(chuan) 統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那曲鎮有三分之一的牧民開始務工經商,多數經商人員年純收入在千元以上。過去隻會(hui) 放牧的群眾(zhong) ,開始紛紛購買(mai) 汽車、拖拉機從(cong) 事汽車運輸或是交易畜產(chan) 品。他們(men) 不僅(jin) 奔走於(yu) 那曲各縣、鄉(xiang) 之間,有的還到拉薩、格爾木,甚至上千公裏外的新疆等地出售畜產(chan) 品、鹽巴,購回糧食。
單靠放牧生活的牧民群眾(zhong) ,嚐到了多種經營的甜頭。1986年,比如縣7500多人上山挖蟲草、貝母。一個(ge) 月就收入2700多萬(wan) 元。就連織卡墊、氆氌等行業(ye) 也都興(xing) 辦了起來。
在那曲賽馬盛會(hui) 上,臨(lin) 時搭建起的帳篷城(唐召明1987年攝)
隨著人們(men) 觀念的變化,牧民們(men) 需求知識和信息。1987年,在安多縣紮龍鄉(xiang) ,我采訪了牧民嘎來。他家除了汽車、收錄機等東(dong) 西外,屋裏書(shu) 架還擺滿了藏文書(shu) 籍。嘎來風趣地說:“再也不能繞著父輩走的道轉了,不懂知識,不了解外界的信息就趕不上趟了。”還有個(ge) 叫奇美的牧民,由於(yu) 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他常等在公路道口,見到過往的汽車他就請司機停車,打聽各地市場行情,等到對鄰近地區的價(jia) 格心中有數後,就發動同鄉(xiang) 集體(ti) 趕著牲畜到價(jia) 格最好的地方去賣。
安多縣優(you) 質的多瑪羊絨,為(wei) 藏毯的製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原料。2009年經過規劃,安多縣錯那湖藏毯廠由民間投資開始生產(chan) 。
該廠采取與(yu) 牧戶合營的方式,牧民可以接受相關(guan) 要求的培訓,然後免費使用廠裏提供的機器在家裏進行生產(chan) 。這家工廠把由犛牛絨、羊絨製成的地毯、卡墊、靠背、坐墊等產(chan) 品銷售到深圳、北京等地,受到歡迎。
“政府搭台,群眾(zhong) 唱戲”。為(wei) 了挖掘和傳(chuan) 承犛牛曆史文化、提高犛牛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犛牛的品牌和產(chan) 值,那曲市今年在賽馬節上,大力開展尋找“最美犛牛”宣傳(chuan) 活動,引導和鼓勵那曲各類經營主體(ti) 融合發展,拓寬犛牛產(chan) 品銷售渠道,持續放大犛牛產(chan) 業(ye) 的品牌效益,推進畜牧產(chan) 業(ye) 增效、牧民增收、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加快推進現代畜牧的產(chan) 業(ye) 建設。
在新改建的那曲賽馬場一角的歌舞表演。當日,那曲賽馬節在藏北首府那曲鎮開幕(唐召明2013年8月10日攝)
此外,那曲市在今年賽馬節上還積極引導和組織70多家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和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及家庭牧場,參加本屆賽馬節農(nong) 畜土特產(chan) 品展銷會(hui) ,其參展產(chan) 品種類達到了一百種以上。
如今的藏北草原正從(cong) 千年的自然經濟走向商品經濟新階段。雖然這僅(jin) 僅(jin) 是開始,然而,這恰恰是藏北草原的希望。(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