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吉祥殊勝:故宮與紮什倫布寺珍藏文物展覽回顧(一)

發布時間: 2024-03-23 12:20:00 來源: 新利平台

  2023年12月20日至2024年3月17日,吉祥殊勝:故宮與(yu) 紮什倫(lun) 布寺珍藏文物展在澳門藝術博物館成功舉(ju) 辦。此次展覽展出來自故宮博物院與(yu) 紮什倫(lun) 布寺的137件文物,不僅(jin) 包括藏傳(chuan) 佛教造像、唐卡、法器,還有曆輩班禪額爾德尼與(yu) 中央政府貢賜往來的精品。這些珍藏的文物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曆史內(nei) 涵的珍貴實證,展現了中華民族對待多元文化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態度,具有珍貴的曆史、藝術、科技和時代價(jia) 值。

  下麵小編帶你一起回顧一下此次展出的文物吧。

  此幅唐卡尺寸不大,但是卻展現出較高的藝術水平。畫麵很簡單,正中高聳的建築是四世班禪額爾德尼的靈塔殿(mChod khang shar),其右側(ce) 是班禪的拉章。前方是一個(ge) 辯經場。辯經場周圍有兩(liang) 層回廊,回廊北邊上下正中各設法座,上層應是室內(nei) ,法座前有僧人圍觀一對僧人辯法。下層以及庭院內(nei) 有眾(zhong) 僧各成一群辯法。大家神態各異,或靜或動,畫麵繁而不亂(luan) 。建築幡幢傘(san) 蓋,門窗簾掛,細節麵麵俱到,用筆工整,完全寫(xie) 實,顯示出畫家極深的寫(xie) 實功底。尼馬山表現簡略,左右上角畫日月,以昭聖界之殊勝。

  此畫用色凝重,布局嚴(yan) 謹,筆觸細致入微,加之唐卡之裝裱為(wei) 原裝,用料頗精,也很難得,完全展現出紮什倫(lun) 布寺早期繪畫藝術的風貌。

  畫麵以四世班禪靈塔殿為(wei) 中心而不及其他,推測其年代應為(wei) 五世班禪時期。

  乾隆四十五年(1780)七月二十六日,乾隆帝忽發急詔召長洲(即今天的蘇州)畫師陸燦到北京為(wei) 六世班禪畫像。陸燦攻人物、花卉,尤其擅長寫(xie) 真,曾奉旨入宮繪功臣像和禦容。十月三十日,陸燦隨造辦處事務大臣舒文來到西黃寺拜見六世班禪並說明來意,後來,他還當場為(wei) 六世班禪的兩(liang) 位侍者畫像。此事在六世班禪的傳(chuan) 記中可見相應記載。十一月初二日,六世班禪忽然圓寂,初七日,乾隆帝下旨畫班禪肖像一幅,十九日陸燦收到諭旨後,正式開始為(wei) 六世班禪畫像。十二月初三日六世班禪像完成。

  現有四幅六世班禪寫(xie) 真唐卡存世,從(cong) 其麵部特征來看,均有明顯的陸燦風格。故宮博物院藏的兩(liang) 幅,一幅僧裝像,一幅官服像,均有白綾簽,明確指出是清宮畫院繪製的,應該就是陸燦之手筆。這幅紮什倫(lun) 布寺漢佛殿(rGya nag lha khang)所供大幅畫像誤傳(chuan) 為(wei) 乾隆帝佛裝像,與(yu) 故宮博物院藏六世班禪僧裝像非常相近,應是六世班禪像。這三幅作品眉眼的每個(ge) 細部完全一樣,很可能都是陸燦寫(xie) 真的作品。為(wei) 什麽(me) 檔案中隻記載陸燦畫了一幅六世班禪像,卻有四幅存世呢?或是檔案缺載,或是其中有非出自陸燦之手的仿作也未可知。這幅是記錄六世班禪進京朝覲這一曆史事件的珍貴影像之一。

  據《清宮內(nei) 務府造辦處檔案》記載,十月三十日陸燦到西黃寺畫班禪像,見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清宮內(nei) 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第44冊(ce) ,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5頁。據查萬(wan) 年曆,乾隆四十五年農(nong) 曆無十月三十日。有學者討論,畫像日可能是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初一日。

  佛教世界的傳(chuan) 統觀念認為(wei) ,牙也是舍利的一種。在藏傳(chuan) 佛教中,上師火化後留下的牙、骨等均視為(wei) 神聖之舍利,或供於(yu) 佛堂,或葬於(yu) 佛塔內(nei) ,永久禮拜。這顆班禪牙也應視為(wei) 班禪最神聖的法物——舍利來看待。

  此班禪牙為(wei) 臼齒一顆,牙根下嵌金屬托,外配隨形玻璃門銅鎏金龕。龕內(nei) 附黃條:“左銅鍍金小襖鍋一座,內(nei) 供班臣額爾德尼牙。”

  這件班禪牙與(yu) 本次展覽中展出的銀班禪像一起供奉於(yu) 養(yang) 心殿西暖閣仙樓佛堂中。這件班禪牙的來源及究竟歸屬幾世班禪已不可詳考,其金屬托及隨形龕為(wei) 清宮後配,又供奉在乾隆帝最為(wei) 私密的佛堂中,這樣隆重的對待可見乾隆帝對這件佛教聖物的重視。

  法輪又稱梵輪,為(wei) 藏傳(chuan) 佛教中最常見的佛案供器之一。據佛經,佛初成道時,梵天曾勸請佛轉動法輪,並以慈、悲、喜、舍四梵行心(四無量心)宣說大法。此後,佛教中即常以法輪比喻佛法,佛法如轉輪聖王的“輪寶”一樣轉動,無堅不摧,它既能摧破眾(zhong) 生的一切煩惱,也能摧滅眾(zhong) 生的一切邪念。法輪也指佛陀說法如車輪旋轉,意在祈禱佛常住世說法,佛法住世被稱為(wei) “法輪常轉”。法輪既可以作為(wei) 八寶中的一件寶物,同時也是單獨供奉物。由於(yu) 法輪象征佛法的權威和莊嚴(yan) ,在藏傳(chuan) 佛教中還作為(wei) 吐蕃法王鬆讚幹布和五世達賴喇嘛的手持標誌物出現。

  此件法輪,瓷質,通體(ti) 飾金釉,仿金質法輪。輪兩(liang) 麵紋飾相同,輪麵呈扁平圓桃形,刻雲(yun) 紋、卷草紋、連珠紋,正中心飾以由淺藍色花瓣和橙紅色花蕊組成的菊花,花周圍由八塊菱形輪輻連接輪壁,輪輻間呈鏤空狀,以此代表佛陀之八正道。輪輻及外周一圈飾以橙、藍、淺藍相間的寶石釉色,仿金法輪鑲嵌珊瑚、青金石、綠鬆石,色彩鮮亮,寶石質感逼真。底座上下邊緣環飾卷雲(yun) 紋、連珠紋,之間雕凸起的長蓮瓣,蓮瓣尖微卷,底部有篆書(shu) 體(ti) “大清乾隆年製”三行款識。此法輪工藝精湛,係乾隆時期仿嵌寶石金器的傑作。

  清代皇家崇奉藏傳(chuan) 佛教,乾隆登基後曾命內(nei) 務府造辦處下屬的景德鎮禦窯廠燒製各式瓷質佛像與(yu) 法器備供奉之用。此款金釉瓷法輪仿自當時銅鎏金法輪,為(wei) 乾隆朝所首創,至嘉慶朝仍有製作,隻是底款不同,型製並無區別。這種瓷質法輪不僅(jin) 以金彩仿出銅鍍金效果,還以色彩鮮豔的釉色仿出綠鬆石、青金石、珊瑚等各種寶石,不得不讚歎當時工藝的創新與(yu) 突破。

  此曼荼羅以蓮枝和蓮蕾為(wei) 形,表現以《吉祥勝樂(le) 小品》(Śrīlaghusambara)為(wei) 根本經典的六十二尊勝樂(le) 曼荼羅的完整成員。居於(yu) 蓮蕾中心的是曼荼羅的主尊四麵十二臂勝樂(le) 金剛,擁抱明妃金剛亥母,立於(yu) 單層覆蓮圓台上,每個(ge) 蓮瓣上相間排列著四位空行母和四個(ge) 嘎布拉碗,代表勝樂(le) 金剛曼荼羅內(nei) 院四位眷屬。勝樂(le) 金剛及其眷屬四位空行母所在的蓮台被包圍在八蓮瓣組成的蓮蕾中,蓮蕾可以開啟,上有傘(san) 形頂蓋,可以固定蓮蕾。揭開頂蓋,曼荼羅隨之開啟,可以看到每一蓮瓣內(nei) 側(ce) 有四層尊神,由下而上,每一層共有八尊,為(wei) 一組,分別代表以勝樂(le) 金剛為(wei) 中心向外擴展的曼荼羅世界。最下一層的八尊代表內(nei) 院外的第一層院——意輪(Cittacakra),倒數第二層的八尊代表第二層院——口輪(Vākcakra),倒數第三層的八尊代表第三層院——身輪(Kāyacakra),最上八尊依次代表東(dong) 、南、西、北、東(dong) 北、東(dong) 南、西北、西南四方四隅八位守護空行母。意輪、口輪和身輪的八位尊神均是擁抱明妃的雙身形象,四方和四隅的空行母均是一麵二臂單腿立舞蹈姿(Ardhaparyaģkāsana)。蓮蕾安置在粗大的蓮柱主幹上,主幹兩(liang) 側(ce) 分別出旁枝三道,卷曲成圓形,對稱排列。主幹的下麵是二層圓台作為(wei) 底座,圓台中央以細膩流暢的線條刻劃卷草紋作為(wei) 裝飾,外飾兩(liang) 周連珠紋。

  八瓣蓮花在佛教文化中,通常作為(wei) 心的象征,同時蓮花也是純潔和高貴的象征。以此題材作為(wei) 曼荼羅的造型,不僅(jin) 暗示曼荼羅在瑜伽修行過程中用於(yu) 觀想的作用,也暗喻佛教教法清淨無染。

  類似作品保存實例頗多,且多以無上瑜伽部本尊曼荼羅為(wei) 主題。這種樣式的曼荼羅原型很可能來自印度波羅時期的作品。不過此尊造像做工質樸,裝飾簡略,應是西藏工匠早期模仿波羅風格的作品。(文圖資料來源:澳門藝術博物館 新利平台 記者/易文文 趙佳 呂靜 王東(dong) 姚浩然)

(責編: 常邦麗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