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援藏醫生王甘露:跨越三千裏 一生援藏情

發布時間: 2024-05-14 12:37:00 來源: 新利平台

  察隅,位於(yu) 西藏林芝東(dong) 南邊境,這裏地廣人稀,醫療資源分散且匱乏,曾經因為(wei) 道路險峻、交通不便阻礙著當地居民的看病求醫之路。現如今,一座嶄新的二級綜合性醫院已經坐落在察隅縣城桑曲河畔,讓人難以想象的是,這座醫院的醫療條件已與(yu) 深圳市二甲醫院無異。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幹部為(wei) 察隅縣的醫療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現任深圳市寶安區福永人民醫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院長的王甘露,就是其中的親(qin) 曆者與(yu) 見證者。 

  “我一定要再回到這裏” 

  在正式援藏前,一次偶然去察隅義(yi) 診的經曆,讓王甘露下定決(jue) 心一定要來察隅援藏,他說:“那裏的醫療環境確實太差了,我想要為(wei) 察隅帶來一些改變。” 

  2018年4月,王甘露跟隨深圳醫療隊伍在察隅縣進行義(yi) 診,這是他第一次進藏,他主動要求安排一到兩(liang) 台手術,想要為(wei) 藏族同胞做點實事。那是一場讓王甘露終生難忘的手術,病人患膽囊炎、膽囊結石,臨(lin) 床經驗豐(feng) 富的他在分析完病人的情況後其實對手術是相當有信心的。但當他走進手術室時,眼前破舊的設施、簡陋的器械讓他震驚住了,“手術室的環境甚至比內(nei) 地七八十年代的鄉(xiang) 鎮衛生院環境還要差。”他說,“在手術的進程中還停了三四次電,隻能打著手電筒硬著頭皮做下去。”最終,王甘露在心驚膽戰中完成了這台手術。 

  第二天王甘露趕到病房查看術後情況,病人雖然剛剛清醒過來不久,但依舊堅持撐著鐵床扶起身體(ti) ,“她緊緊地拉著我的手流著眼淚,我們(men) 雖然語言不通,但我這輩子都忘不了她那充滿了期待和感激的眼神,那一瞬間我這趟行程中的勞累奔波全然消失,那種內(nei) 心的感動無法用任何言語表達。”王甘露回憶道,在向記者描述的過程中他多次哽咽。 


圖為(wei) 王甘露在察隅縣人民醫院為(wei) 患者做手術 采訪者供圖 

  正是這台手術,給王甘露帶來極大的震撼,他暗下決(jue) 心,“有機會(hui) 我一定要再回到這裏”,他想要為(wei) 這裏的百姓和這裏的醫療事業(ye) 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許真的是命運的安排,回到深圳後不久,察隅縣人民醫院向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申請派駐一名既要懂管理,又要有臨(lin) 床知識的專(zhuan) 家過去。聽聞消息後王甘露第一個(ge) 主動請纓申請去援藏。2018年9月,他作為(wei) 深圳派駐西藏察隅縣的醫療專(zhuan) 家,正式踏上了三年援藏之路。 

  “我義(yi) 無反顧” 

  因為(wei) 醫療條件和醫療水平較差,察隅縣醫院被當地人戲稱為(wei) “轉院醫院”。來到察隅後,王甘露決(jue) 定先從(cong) 察隅縣人民醫院的全麵改革做起。他大膽改革創新,健全各項管理製度、崗位職責、工作流程及標準操作流程,使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在他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兩(liang) 年多來,醫院在“兩(liang) 降一升”方麵無孕產(chan) 婦死亡,新生兒(er) 死亡率逐漸下降到全國平均水平;危急重症搶救共計400人次,搶救成功率達90%。“現在察隅縣人民醫院的醫療設施,可以說基本上與(yu) 深圳市二甲醫院無異。”王甘露自豪地告訴記者,縣人民醫院也因此從(cong) “轉院醫院”轉變為(wei) “家門口的好醫院”,成為(wei) 自治區縣級醫院的標杆。 

  在看到察隅縣人民醫院改革提升獲得初步效果後,他將工作重心轉下沉到6個(ge) 鄉(xiang) 鎮的衛生院和192個(ge) 村醫務室,他經常和同事一起騎著摩托車深入鄉(xiang) 村進行健康宣教、巡回診療。 

  從(cong) 縣裏到鄉(xiang) 裏,從(cong) 地方到前線,他走過無數次危險的路段,經曆過道路塌方、泥石流、雪崩、落石,蹚過冰冷刺骨的雪水,吃過一輩子最難下咽的飯菜,他從(cong) 沒有產(chan) 生過退縮,“是藏族同胞的真誠、善良感染了我,激勵了我,鞭策了我,我也就義(yi) 無反顧!” 


圖為(wei) 王甘露與(yu) 藏族老阿媽 受訪者供圖 

  從(cong) 輸血到造血,從(cong) 物質扶貧到意識扶貧,王甘露明白自己早晚會(hui) 回到深圳,如何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這是他一直在思考的。他通過師帶徒、全科醫生培訓、村醫培訓、健康宣教員培訓等方式,為(wei) 當地培養(yang) 一大批醫療衛生人才,改善了察隅縣醫療人力資源匱乏的短板。直到現在,一些察隅縣的醫生有什麽(me) 不懂的問題還會(hui) 在微信上隨時隨地請教他。王甘露還積極推動搭建縣域內(nei) 智慧醫療與(yu) 健康平台,借助深圳市寶安人民醫院(集團)的醫療優(you) 勢,通過互聯網醫療就診模式和遠程會(hui) 診模式,逐步轉變百姓傳(chuan) 統就醫模式與(yu) 觀念,實現偏遠山區老百姓在家門口就醫,徹底擺脫該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狀。 

  “甘露,在藏語裏是治病的神藥” 

  談到援藏期間的遺憾,王甘露說其實自己還想再多待幾年,雖然察隅縣人民醫院的水平有了極大的提升,但鄉(xiang) 鎮衛生院、村醫務室的醫療水平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回深工作以來,王甘露始終心係察隅縣基層醫療工作,通過與(yu) 察隅縣人民醫院及各鄉(xiang) 鎮衛生院搭建的三級遠程醫療平台、電話、微信視頻等方式,參與(yu) 指導縣醫院及鄉(xiang) 鎮衛生院的日常醫療工作、村醫的培訓工作,他始終與(yu) 當地老百姓保持電話、微信溝通,分析病情,提出合理的治療方案,並多次到機場將需要住院的藏族同胞接到深圳醫院住院治療,有些手術也親(qin) 自主刀。 


圖為(wei) 藏族同胞為(wei) 王甘露和他的團隊送出的錦旗 受訪者供圖 

  為(wei) 了能夠繼續提升當地村醫的醫療水平,王甘露還將援藏期間給村醫講課的PPT模板作為(wei) 素材提供出來,參與(yu) 編寫(xie) 《高原全科醫學》一書(shu) 出版,供高原地區的基層醫務人員學習(xi) 。采訪結束前,王甘露告訴我們(men) ,他也是到了西藏才知道,“甘露”的藏語是བདུད་རྩི།,意思是“治病的神藥”。也許他與(yu) 西藏和西藏人民的緣分早已注定。 

  采訪剛剛結束,王甘露的手機響起,對方是與(yu) 王甘露長期聯係的藏族同胞。“如果方便的話,你可以直接過來深圳這邊接受治療。”王甘露在電話裏對對方說。即使是援藏已經結束多年,他仍然保持著與(yu) 察隅縣群眾(zhong) 的聯係。 

  跨越三千裏的援藏情誼,讓西藏林芝市察隅縣成為(wei) 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那裏的人民也成為(wei) 了他最牽掛的人。(新利平台 記者/呂靜 易文文 姚浩然 王東(dong) ) 

(責編: 賈春玲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