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紀念毛澤東(dong) 同誌誕辰130周年座談會(hui) 上講道:“毛澤東(dong) 同誌是偉(wei) 大的馬克思主義(yi) 者,偉(wei) 大的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偉(wei) 大開拓者、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事業(ye) 的偉(wei) 大奠基者,是近代以來中國偉(wei) 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是黨(dang) 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ti) 的核心,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麵貌的一代偉(wei) 人,是為(wei) 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人類進步事業(ye) 作出重大貢獻的偉(wei) 大國際主義(yi) 者。”對於(yu) 西藏人民而言,毛澤東(dong) 主席又是解放西藏、建設西藏的主要決(jue) 策者。
1949年,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領導同誌在西柏坡與(yu) 斯大林特使米高揚會(hui) 談時,第一次談到西藏的解放問題,到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guan) 於(yu) 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簽訂,毛主席一係列高瞻遠矚的“進軍(jun) 西藏、經營西藏”決(jue) 策部署,為(wei) 西藏實現和平解放和後期實行民主改革、民族區域自治指明了方向。重溫毛主席對西藏工作的一係列指示精神,解讀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解放西藏、經營西藏、建設西藏的厚重曆史,感受毛主席作為(wei) 第一代領導核心浸潤於(yu) 西藏大地長留人民心中的深恩厚澤。
關(guan) 心群眾(zhong) 的切身利益和西藏建設事業(ye) ,引領西藏各族人民走上社會(hui) 主義(yi) 的康莊大道
民主改革的勝利,推動了西藏社會(hui) 的進步,勞動人民獲得了政治上的解放,當家做了主人。但西藏農(nong) 牧區還很落後,農(nong) 牧民剛剛擺脫了封建農(nong) 奴製度的束縛,生活上還麵臨(lin) 著許多困難。對此,毛主席非常關(guan) 心,指示西藏要穩定個(ge) 體(ti) 所有製,發展生產(chan) ,改善人民生活。
1961年1月23日,毛主席在同班禪談話時進一步指出:“現在隻搞互助組不搞合作社,搞互助組,發展生產(chan) ,使農(nong) 牧民安定下來,生活得到改善”“西藏社會(hui) 製度經過改革,從(cong) 封建農(nong) 奴製度改變成了農(nong) 民個(ge) 體(ti) 所有製,要安定一個(ge) 時期”。4月21日中央下達了《關(guan) 於(yu) 西藏工作方針的指示》。中央指出:“今後西藏工作必須采取穩定發展的方針,從(cong) 今年算起,五年以內(nei) 不搞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不搞合作社(連試點也不搞),更不搞人民公社,集中力量把民主革命搞徹底,讓勞動人民的個(ge) 體(ti) 所有製穩定下來,讓農(nong) (牧)民的經濟得到發展,讓翻了身的農(nong) 奴群眾(zhong) 確實嚐到民主改革給他們(men) 帶來的好處。”
黨(dang) 中央、毛主席非常關(guan) 心西藏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為(wei) 了扶持貧苦農(nong) 牧民更好地發展生產(chan) ,中央人民政府加大了扶持西藏農(nong) 牧業(ye) 的力度,同時動員全國各地支援西藏各類生活,建設物資。從(cong) 1959年到1964年,國家共發放了847萬(wan) 元無息和低息的農(nong) 牧業(ye) 貸款。其中包括種子、口糧4000多萬(wan) 斤,放貸耕牛1.8萬(wan) 多頭,其他牲畜3500多頭,羊1.3萬(wan) 多隻,農(nong) 具10萬(wan) 多件,製造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工具的鋼材95噸。同時,人民政府還組織了以鹽糧交換為(wei) 中心的農(nong) 牧產(chan) 品交換活動。1961年冬季,牧區出動了13萬(wan) 頭犛牛,馱載鹽、堿、酥油、羊毛、肉類等土畜產(chan) 品到農(nong) 區交換糧食。1962年的農(nong) 牧產(chan) 品交換比1961年的規模還大,僅(jin) 湖鹽就有上千萬(wan) 公斤,交換了大批農(nong) 牧產(chan) 品和生活用品,有力地促進了全區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的發展。
至1965年8月,國家直接供給西藏農(nong) 牧民糧食1650多萬(wan) 公斤,調進各類農(nong) 具140萬(wan) 件套,發放種子上千萬(wan) 市斤。同時,調撥大批科學文化設備,幫助自治區、各地(市)和部分縣建立科研機構、農(nong) 業(ye) 試驗場、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站等。同時還動員內(nei) 地省市調撥物資支援西藏。這些措施促進了當地生產(chan) 的發展,增強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發展的活力。從(cong) 民主改革到1965年初,在國家扶助下發展生產(chan) 的戶數占全區總數的三分之一。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區成立,黨(dang) 中央、毛主席派出了中央代表團前來祝賀。代表團包括中央各部門、27個(ge) 省市自治區、16個(ge) 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的代表共76人,於(yu) 8月29日到達拉薩,受到拉薩各族各界隆重熱烈歡迎。在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hui) 上,一批農(nong) 奴和奴隸出身的代表參加會(hui) 議並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選舉(ju) 出人民滿意的領導人,阿沛·阿旺晉美當選為(wei) 人民委員會(hui) 主席。
西藏自治區成立前夕,國務院拔下專(zhuan) 款,西藏工委和籌委會(hui) 動員拉薩市黨(dang) 政軍(jun) 民一齊努力,在拉薩新建了勞動人民文化宮、西藏革命展覽館、人民百貨商店、人民路飯店、第二招待所等一批標誌性建築。在沒有碎石機的條件下,拉薩市委動員全體(ti) 機關(guan) 幹部和市民參加砸石塊、運土方的會(hui) 戰,修築了西藏第一條用柏油鋪設的人民路。
在黨(dang) 中央、毛主席的關(guan) 心下,西藏從(cong) 穩定發展到自治區成立,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廣大勞動人民不滿足於(yu) 這些成就,希望走共同富裕的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在此情況下,中共中央於(yu) 1965年8月發出了《關(guan) 於(yu) 在西藏進行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問題的複示》,同意西藏有領導、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以引領西藏人民走上社會(hui) 主義(yi) 的康莊大道。又經過10多年的努力,到1975年末,西藏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基本完成,其後兩(liang) 年又進行了複查和補充。
從(cong) 穩定發展到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的基本完成,毛主席始終關(guan) 注著西藏的發展,關(guan) 心西藏的建設事業(ye) 。在穩定發展以及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時期,國家加大了西藏現代工業(ye) 、能源、交通、建材、手工業(ye) 等建設的力度。
在基礎工業(ye) 和輕工、建材方麵。1960年3月,拉薩機械修配廠開始籌建,1961年開始擔負起西藏地方的機械修理和農(nong) 業(ye) 機械配件的製造任務,還生產(chan) 了其他工農(nong) 業(ye) 機械產(chan) 品。其後,西藏電機廠也在拉薩建成,1971年開始試產(chan) 和陸續生產(chan) 小型電機。西藏地方的輕工業(ye) 和建材結合西藏的實際,在兄弟省區的支援下,建起了一批小型、中型輕工業(ye) 企業(ye) ,主要涉及木材、食品、造紙、輕紡、塑料、玻璃、皮革等。
在能源方麵。1960年,中央人民政府幫助西藏建起了裝機容量7500千瓦的納金電站,這是西藏地方電力工業(ye) 規模建設的開始。此後,很快形成了興(xing) 建水電站的熱潮,先後修建了八一、雪卡、昌都、拉薩西郊梯級電站和獻多、日喀則、塘河、沃卡水電站。1976年,拉薩又建成了1.2萬(wan) 千瓦的燃油凝汽式發電廠,並建成了35千伏的高壓輸電線路。至1970年代中後期,西藏全區人均擁有裝機容量已經達到48瓦,已高出當時全國人均裝機水平。
在交通運輸業(ye) 方麵。分段建成拉薩至日喀則、江孜至亞(ya) 東(dong) 公路,建成黑河至噶大克、黑河至昌都、拉孜至普蘭(lan) 等公路。先後修通了中尼、滇藏公路,修建了貢嘎機場;建成了拉薩大橋、曲水大橋、尼洋河大橋、崗嘎大橋、紮木大橋等一批標誌性工程。1972年,從(cong) 格爾木至拉薩的輸油管道建成,解決(jue) 了西藏長期以卡車運油的曆史。隨著交通運輸業(ye) 的發展,商業(ye) 也迅速發展起來。到1976年,全區建立的國營商業(ye) 機構、網點已遍布全區各地,廣大農(nong) 牧區分別建立了供銷社和小型的商店,初步形成了以國營商業(ye) 為(wei) 主,農(nong) 牧區集市為(wei) 補充的商業(ye) 網點。商業(ye) 的繁榮活躍了農(nong) 牧區經濟,初步改善了農(nong) 牧民生活。
西藏的教育文化和衛生等事業(ye) 有了長足的發展。到自治區成立時,全區有公辦、民辦小學1822所,教職工2475名,學生66781名;有中學4所,教職工123名,學生1059名;1所中等師範學校,教職工110名,學生465名;在位於(yu) 陝西鹹陽的西藏公學基礎上,1965年創辦了擁有教職工703名、學生2251名的西藏第一所高校西藏民族學院。到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結束時,全區發展到高校4所,中專(zhuan) 22所,普通中學46所,公辦、民辦小學6410所。
自治區成立時,全區醫療機構發展到193個(ge) ,已經是民主改革前的三倍多,衛生人員增加到2947人,為(wei) 民主改革前的3.7倍。到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結束時,各類醫療機構增加到817個(ge) ,衛生技術人員增加到6000多人,其中1000多人來自內(nei) 地發達省市的醫生成為(wei) 醫療戰線的骨幹力量。
自治區成立時,全區已建立專(zhuan) 業(ye) 文藝團體(ti) 和電影放映單位133個(ge) ,地方和軍(jun) 隊的文藝工作者們(men) 創作和演出了大批反映現實生活的優(you) 秀節目。風靡全國的《洗衣歌》《逛新城》《豐(feng) 收之夜》等優(you) 秀歌舞節目,許多歌唱家、藝術家、作家脫穎而出。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瑪在音樂(le) 舞蹈史詩《東(dong) 方紅》演出時還受到了毛主席、周總理等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的親(qin) 切接見。以藏族演員為(wei) 主,反映舊西藏封建農(nong) 奴製度的電影《農(nong) 奴》和話劇《不準出生的人》,以及反映藏漢民族團結曆史的話劇《文成公主》等在北京、拉薩、上海等地巡回演出,毛主席、周總理、朱德等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觀看演出,在全國引起了很大轟動。在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中,電影放映機構增加到613個(ge) 。文學藝術工作者深入群眾(zhong) ,烏(wu) 蘭(lan) 牧騎式的文藝宣傳(chuan) 隊在農(nong) 牧區發展起來。同時,文化戲劇與(yu) 全國交流增多,京劇、豫劇、川劇、晉劇紛紛引入區內(nei) ,與(yu) 具有地方特色的傳(chuan) 統藏戲交相輝映,大放異彩。1976年8月,西藏電視台籌備組成立,西藏引進了首批黑白電視。
1972年,根據黨(dang) 中央、毛主席的指示,自治區發出《加強重點文物古跡單位保護維修的通知》,開始進行大昭寺、布達拉宮等重點古跡的維修,1976年8月,西藏出台了《禁止文物出口的意見》。這一時期,西藏人民出版社成立,新華印刷廠也在兄弟省市的幫助下在拉薩落成,一批先進的設備陸續安裝,使西藏報刊、書(shu) 籍的印刷水平得到了明顯地提升。
毛主席非常重視和關(guan) 心民族幹部的培養(yang) 和成長,早在解放初期,毛主席就說,“要徹底解決(jue) 民族問題,完全孤立民族反動派,沒有大批從(cong) 少數民族出身的共產(chan) 主義(yi) 幹部,是不可能的”。1961年,他在與(yu) 班禪的談話時說:“我現在非常高興(xing) ,西藏有好幾千青年幹部,平均年齡隻有二十歲左右,這是好事,是很好的事。西藏人中不僅(jin) 要有行政幹部,還要有文教、醫療、宗教等各方麵的幹部,而且還要有科學技術幹部。”在毛主席的關(guan) 心下,西藏民族幹部迅速成長。民主改革後,人民群眾(zhong) 廣泛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通過各級政權普選甚至“豆選”的形式選舉(ju) 自己信得過的幹部,許多農(nong) 奴、奴隸出身的幹部被送到西藏公學、中央民族學院培養(yang) ,到自治區正式成立前夕,西藏全區藏族和其它少數民族幹部已達16000餘(yu) 名,其中1000餘(yu) 名分別擔任了縣以上的各級領導職務。鄉(xiang) 級幹部全是藏族,區級幹部90%以上是藏族。
隨著穩定發展和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的向前推進,西藏經濟、文化教育、科技需要大量的幹部。經過培養(yang) 和傳(chuan) 幫帶,西藏成長起第一批工、農(nong) 、林、牧、交通運輸、工程建築、金融商貿、醫療衛生、教育、文藝、氣象、郵電、新聞、公安等領域的民族幹部和職工。
無論是黨(dang) 政幹部還是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幹部職工,大多數出身於(yu) 勞動人民家庭,而且是從(cong) 平叛鬥爭(zheng) 、民主改革、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和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中湧現出來的先進分子,有很高的政治覺悟,他們(men) 熱愛祖國,有堅定的黨(dang) 性;密切聯係群眾(zhong) ,有很強的工作能力,是黨(dang) 的寶貴財富。藏族幹部和工人隊伍的成長和壯大,為(wei) 西藏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基礎。
1974年,鑒於(yu) 西藏教育、醫療等亟需支持幫助的情況,毛主席委托周恩來總理指示有關(guan) 部門協調相關(guan) 省市繼續支援西藏。為(wei) 落實黨(dang) 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精神,上海、江蘇、湖北、湖南、遼寧、河南、四川等8省市和國務院各部委先後派出了上千名教師和醫務工作者支援西藏,許多教師、醫生來自於(yu) 內(nei) 地名牌高校和著名的醫院,他們(men) 通過傳(chuan) 幫帶的形式,為(wei) 西藏培養(yang) 了大批教師和醫生。1976年,內(nei) 地相關(guan) 省市又向西藏派出了一千五百多名黨(dang) 政、科技、文化等方麵的幹部及科技人員,這些人員在其後的改革開放中成為(wei) 西藏各條戰線的骨幹力量。
1975年9月,是西藏自治區成立10周年的日子,黨(dang) 中央、毛主席派出以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華國鋒為(wei) 團長的中央代表團慰問西藏幹部群眾(zhong) 和駐藏部隊。
正是因為(wei) 毛主席對西藏工作、對西藏人民無微不至的關(guan) 心關(guan) 懷,使西藏人民對毛主席產(chan) 生了發自肺腑的感情。他們(men) 用“毛主席呀派人來,雪山點頭笑,彩雲(yun) 把路開……”的真心歌唱來表達對毛主席的熱愛。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溘然長逝,西藏各族人民處於(yu) 深深悲痛中。對於(yu) 長期遭受封建農(nong) 奴製度束縛、剝削、壓迫,忍饑挨餓,無家可言的人來說,掙脫鎖鏈、獲得自由,吃上飽飯,有一個(ge) 完整溫暖的家是他們(men) 最大的夢想,而為(wei) 他們(men) 實現這個(ge) 夢想的就是黨(dang) 中央、毛主席。在之後的許多年裏,西藏各族人民都以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毛主席的深深懷念。
毛主席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給西藏帶來了一個(ge) 平等的時代,如果沒有西藏的和平解放與(yu) 民主改革,社會(hui) 最底層的農(nong) 奴就不可能有今日的人身自由,而西藏的社會(hui) 經濟發展也不會(hui) 有今天這樣的變化。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毛主席在西藏人民的心目中依舊偉(wei) 大。他給予西藏各族人民的深恩厚澤永遠不會(hui) 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蝕。
我們(men) 紀念毛主席,就是要倍加珍惜西藏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麵和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倍加珍惜新時代我們(men) 正在辛勤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四個(ge) 自信”,做到“兩(liang) 個(ge) 維護”,把毛主席開創、幾代領導人持之以恒、為(wei) 之奮鬥的事業(ye) 繼續推向前進,奮力譜寫(xie) 好中國式現代化的西藏篇章。(新利平台 文/車明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