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香港青少年走“兩路”】行走水天一色,nature不nature?

發布時間: 2024-07-14 11:04:00 來源: 新利平台

  美景美人,占滿相機內(nei) 存

  導遊小段屢次溫柔提醒請大家緊跟隊伍前行,但她的聲音很快淹沒在哢嚓哢嚓的快門聲和哇塞的讚歎聲中,響應者寥寥。不過小段應該早已習(xi) 慣,畢竟這140位香港青少年學子來到的是被譽為(wei) 天空之境的茶卡鹽湖景區,他們(men) 每一步都踏著驚喜,手中的相機成了最忙碌的旅伴,爭(zheng) 相記錄下每一個(ge) 不容錯過的瞬間。學生們(men) 在行走中交流,在按下快門的間隙分享著各自的震撼與(yu) 感動。你方拍罷我登場,興(xing) 奮之情溢於(yu) 言表。

  

  圖為(wei) 導遊小段向香港青少年學子介紹鹽湖景區。140餘(yu) 人的大隊伍卻隻有少數人跟上,其他人早已迷失於(yu) 茶卡鹽湖的美景之中。攝影:李泓慶

  香港裘錦秋中學(屯門)高二學生何莉莉回憶起初見網上茶卡鹽湖的驚豔,懷疑那不真實的藍天與(yu) 白湖是經過了後期潤色,而今置身實景,她由衷感歎:來了才知道這裏真的很美。


圖為(wei) 藍天下的茶卡鹽湖。攝影:趙振宇

  她的同學董靜雅原以為(wei) 茶卡鹽湖隻有單一色調的湖景,卻意外邂逅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戶外鹽雕藝術群。成吉思汗的鹽雕雄姿,讓她深切感受到了藝術與(yu) 自然的完美融合,心中的震撼難以言喻。


圖為(wei) 茶卡鹽湖景區的鹽雕。2011年,茶卡鹽湖鹽雕群被世界紀錄協會(hui) 認定為(wei) 世界最大戶外鹽雕藝術群。 攝影:李泓慶

  仁濟醫院第二中學高一學生黃智煒的目光穿越了鹽湖的廣闊,落在了遠方層巒疊嶂的山上,那是鏡頭往往捕捉不到的壯麗(li) 。網上的圖片拍到鹽湖,卻拍不到周遭的環境,我喜歡鹽湖遠處的山,非常好看。他如是說。

  最熟悉的陌生

  茶卡是藏語,意即鹽池。鹽是我們(men) 生活中最為(wei) 常見之物,但直到來到茶卡鹽湖文化館,這些青少年們(men) 才發現自己所知有限。他們(men) 這才了解到,鹽這一日常餐桌上的尋常之物,其背後竟藏著一個(ge) 多彩而豐(feng) 富的世界。除我們(men) 熟悉的海鹽、湖鹽之外,岩鹽的堅硬、井鹽的深邃、竹鹽的清新,都以各異的姿態和色彩展現著自然界的奇妙多樣性。鹽的妙用也遠不止調味,還有清潔、消腫等多種功效。何莉莉聯想到自己生物課上所學:鹽裏含有的多種基酸和微量元素,都是我們(men) 身體(ti) 所需,對人類真的很重要。

   


圖為(wei) 香港青少年在茶卡鹽湖文化館外合影。攝影:趙振宇

  董靜雅則在天空之境的夢幻倒影前,找到了課本知識與(yu) 現實奇觀的交點。科學的邏輯在此得到了詩意的詮釋:茶卡鹽湖的形成,是幹旱氣候與(yu) 礦物質循環的完美協作。稀少的降水促使鹽分沉澱,而瑪亞(ya) 納河等清流注入,不斷形成的鹵水層覆蓋在湖底部厚厚的石鹽層上,具有強烈的鏡麵反射能力,造就了天地人合一的絕美畫卷。


圖為(wei) 幾名香港青少年在鹽湖文化館觸摸鹽粒。攝影:趙振宇

  曆史的風塵中,茶卡鹽更承載著尊貴的記憶。據說,它曾是乾隆皇帝首選用鹽,漱口必用茶卡鹽,不但如此,連菜肴中調味也要用茶卡鹽。足見其非凡品質。香港教育大學大三學生溫亮智在歸程時特地選購了幾包茶卡鹽,他笑言,希望家人也嚐嚐茶卡鹽的與(yu) 眾(zhong) 不同之處。在這裏,鹽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調味品,它是自然、曆史與(yu) 文化的結晶,是對熟悉而又陌生的最好詮釋。

  搶鹽?不存在的!

  遊覽茶卡鹽湖之前,研學團導遊徐向峰就給我們(men) 科普了一個(ge) 知識:茶卡鹽湖的鹽足以滿足全國人民一個(ge) 世紀的需求;而地跨青海地跨格爾木市和都蘭(lan) 縣的察爾汗鹽湖麵積超茶卡鹽湖56倍,鹽儲(chu) 量更是驚人,足足能供全球人口食用千年之久。且這些寶貴的鹽湖大多位於(yu) 交通便利的地區,便於(yu) 資源的開發和運輸。

  圖為(wei) 茶卡鹽湖。香港學生感歎茶卡鹽湖一望無垠,而位於(yu) 柴達木盆地南部的察爾汗鹽湖總麵積達5856平方公裏,是中國最大的鹽湖。攝影:李泓慶

  香港教育大學大二學生賴誌賢感慨:前段時間日本排放核汙染水在國內(nei) 激起一陣搶鹽風波。我這次才知道原來青海豐(feng) 富的鹽業(ye) 資源足以讓我們(men) 免於(yu) 此類無謂的恐慌。我感覺到,有祖國在這裏,我不用再怕這些。是祖國的強盛與(yu) 自然的饋贈,讓他心中湧動踏實與(yu) 自豪。 

  經濟與(yu) 生態的雙贏之路

  茶卡鹽湖如今已成功實現從(cong) 工業(ye) 明珠旅遊明星的華麗(li) 轉身,其融合工業(ye) 與(yu) 旅遊的創新模式引發了青少年學子們(men) 思考。黃智煒很讚賞茶卡鹽湖能巧妙利用自身特色,開拓出一條經濟與(yu) 生態雙 贏的道路。他說:旅遊的收益不僅(jin) 能助力當地經濟,還能反哺於(yu) 鹽湖的環境保護,從(cong) 而保障了我們(men) 未來能持續欣賞到更純淨、更迷人的鹽湖風光。


圖為(wei) 航拍茶卡鹽湖小火車。攝影:趙振宇

  香港嶺南大學大二學生梁凱嘉則從(cong) 另一個(ge) 角度提出了獨到見解,他指出,常規觀念中,旅遊傾(qing) 向於(yu) 與(yu) 工業(ye) 分離,擔心兩(liang) 者結合可能破壞景觀美感或造成汙染。而茶卡鹽湖的實踐顛覆了這一觀念。通過精心規劃與(yu) 改造,曾經的工業(ye) 設施,諸如龐大的機械設備、舊有建築以及蜿蜒的鐵軌,搖身一變,成為(wei) 了景區內(nei) 獨特的風景線,為(wei) 遊客提供了別樣的遊覽體(ti) 驗,同時也證明了工業(ye) 遺跡與(yu) 自然美景可以和諧共生,共同講述這片土地的變遷與(yu) 重生。

  湖色生輝,小小遺憾擋不住再訪的腳步

  茶卡鹽湖以其攝人心魄的魅力,不僅(jin) 占據了香港青少年們(men) 的相機內(nei) 存,也拖住了他們(men) 離開的腳步。他們(men) 差點忘了,下一站同樣令人向往——青海湖。


圖為(wei) 航拍青海湖北岸仙女灣。攝影:趙振宇

  聽導遊介紹青海湖相當於(yu) 4個(ge) 香港那麽(me) 大時,香港伯裘書(shu) 院高二學生邱淑君眼中閃爍著驚奇與(yu) 期待,她在坐車前往青海湖途中,一路在感受、在記錄。她渴望與(yu) 這個(ge) 世界上麵積最大和海拔最高的鹹水湖(之一)來個(ge) 親(qin) 密邂逅。對初三的鍾穎林來說,這裏的美不僅(jin) 僅(jin) 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場文化與(yu) 心靈的洗禮。湖畔矗立的三牲拉則,如同守護神一般,靜靜訴說著這片土地古老而神秘的故事;隨風飄揚的經幡,承載著藏族人民對天地的敬畏與(yu) 信仰,每一次翻飛都似乎在低語著世代相傳(chuan) 的祈願。鍾穎林首次觸摸到一個(ge) 完全不同於(yu) 自己熟悉世界的維度。


圖為(wei) 講解員向香港青少年介紹青海湖。攝影:李泓慶

  本次香港青少年研學團團長曾瑋然說,青海已經來過多次,但青海湖還是初逢,因此心情和激動的學生們(men) 並無二致。他說青海湖以後一定還會(hui) 再來。麵對學生們(men) 的小小遺憾——未能遇見晴空萬(wan) 裏的景色,他以哲人般的從(cong) 容回應:旅途中的不如意,恰似國畫中的留白,為(wei) 再次探訪預留了無限想象與(yu) 期盼的空間。每一次未能盡興(xing) 的告別,都是再次啟程的最美邀約。


圖為(wei) 香港青少年在青海湖仙女灣景區拍照。攝影:李泓慶

  生態文明的守望與(yu) 傳(chuan) 承

  2021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青海考察時強調:青海在生態文明方麵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分量很重。要把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好、生態資源保護好,把國家生態戰略落實好、國家公園建設好。生態是資源和財富,是我們(men) 的寶藏。這一理念,在每一位香港青少年學子心中播下了綠色的種子,他們(men) 親(qin) 眼見證了生態保護的顯著成果,深切體(ti) 會(hui) 到國家對綠水青山的執著守護。

  團長曾瑋然說:在青海多次考察,加上這幾天的觀察體(ti) 驗,我越發覺得國家對生態保護投入了巨大努力,若非如此,眼前的壯麗(li) 景色怎會(hui) 依舊?他希望學子們(men) 成為(wei) 青海故事的傳(chuan) 播者,邀請更多香港同胞親(qin) 身體(ti) 驗這片淨土的魅力。

  圖為(wei) 香港青少年研學團在青海湖三牲拉則前合影。“拉則”為(wei) 藏語,蒙古語稱為(wei) “俄堡”,是祈求平安的意思。“三牲拉則”是由自然死亡的神馬、神牛、神羊的頭堆砌起來的,所以叫“三牲拉則”,高37米。攝影:李泓慶

  作為(wei) 中文教育係學生,賴誌賢心懷熱忱,規劃著將青海的自然與(yu) 文化融入教學。他希望帶領未來的學生來青海研學。同時,他提及大學設立的獎學金交流項目,決(jue) 心爭(zheng) 取再次踏上青海之旅,讓更多青年學子受益於(yu) 實地考察的寶貴經曆。


圖為(wei) 學生們(men) 對著鏡頭比耶。攝影:海龍

  而天公亦作美在旅程尾聲,雲(yun) 縫中透出的陽光仿佛是對學子們(men) 最溫柔的饋贈,青海湖在光芒下更顯璀璨,仿佛是對他們(men) 無聲的約定——無論今日是否有憾,青海的懷抱永遠為(wei) 追尋自然與(yu) 文化的旅人敞開。(新利平台 記者/李泓慶 易文文 桑吉 趙振宇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