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0月24日,傳(chuan) 承弘揚“兩(liang) 路”精神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研討會(hui) 在拉薩召開。讓我們(men) 跟隨與(yu) 會(hui) 人員講述的“兩(liang) 路”故事,感受曆經70年歲月,早已鐫刻在高原的“兩(liang) 路”精神,如何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不斷書(shu) 寫(xie) 並為(wei) 其注入新的時代內(nei) 涵。
我叫地嘎,曾是一名軍(jun) 人,退役後和父親(qin) 一樣成為(wei) 了一名養(yang) 路工。我是2014年5月第三批西藏自治區公路係統養(yang) 護一線補員,現任青藏公路事業(ye) 發展和應急保障中心安多養(yang) 護段109養(yang) 護保通點工區長。我們(men) 的日常工作主要是養(yang) 護公路、搶險保通、救助過往司乘人員、服務人民群眾(zhong) 。麵對世界屋脊極端的氣候與(yu) 環境——零下數十度的嚴(yan) 寒、說來就來的暴風雪,以及足以讓人窒息的稀薄氧氣,我們(men) 從(cong) 未退縮,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承擔著養(yang) 路護路、搶險保通、救助服務的職責,守護著這條生命通道。
從(cong) 父親(qin) 手中接過重重的十字鎬和鐵鍬起,我始終牢記父親(qin) 對我的叮囑:“作為(wei) 一名高海拔道班的養(yang) 路工,日子會(hui) 很枯燥,但是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那就要把它做好。”參加工作十年來,我在本職崗位上勤勤懇懇、努力上進。每天上路凡事搶著幹,髒活、累活、苦活從(cong) 不推脫。處處團結同事,急人之所急、念人之所想,思想上主動向黨(dang) 組織靠攏。成為(wei) 一名黨(dang) 員後,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宗旨,時刻提醒自己要感黨(dang) 恩、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逐漸從(cong) 一個(ge) 普通養(yang) 路工人成長為(wei) 一名工區長。
圖為(wei) 養(yang) 路工人在工作
我所在的青藏公路事業(ye) 發展和應急保障中心安多養(yang) 護段109養(yang) 護保通點,位於(yu) 青藏公路的製高點——唐古拉山。109養(yang) 護保通點管養(yang) 著平均海拔5100多米的險峻道路。這裏天空觸手可及,空氣含氧量卻異常低,常年冰雪嚴(yan) 寒,氣候惡劣,年平均氣溫-8℃,最低時達到-40℃。一年四季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刮8級以上大風,有著一年一季、一日四季的氣候特點,被稱為(wei) “生命的禁區”。通車70年來,青藏公路發揮著進出藏物資運輸主通道的作用。1990年8月,109養(yang) 護保通點的前身——“109道班”被交通部(現交通運輸部)授予了“天下第一道班”的光榮稱號。守護好這條海拔最高的“天路”是我們(men) 的使命,更是我們(men) 的榮耀。
保障這條公路暢通無阻,確保每一位過往司乘人員的安全,不僅(jin) 是職責,更是對生命的尊重。每當夜幕降臨(lin) ,我經常思考,是什麽(me) 讓我們(men) 能在這苦寒的高原堅守十年?是責任,是承諾,更是那顆始終溫暖如初、堅守誓言的心。
由於(yu) 海拔高、地質複雜,存在多年凍土,我們(men) 工區所養(yang) 護路段是青藏公路中路況最差、條件最艱苦的路段。泥石流、雪阻、路麵沉陷、裂縫、坑槽等各種自然災害和公路病害時有發生。很多過往車輛的製動器經不起摩擦而發熱燒紅,經常發生製動失靈、鋼板斷裂、車胎損壞等事故,也有因雨雪天氣、路況不熟、嚴(yan) 重高反等引發的各類交通事故。
記得2017年10月23日,全工區路檢順利完成後,我們(men) 工區因成績優(you) 異激動萬(wan) 分。然而,沒過多久,唐古拉的風雪突然席卷而來。不到一刻鍾,唐古拉山頂白茫茫一片,強風和積雪使唐古拉山K3348路段車輛打滑導致道路嚴(yan) 重堵塞。麵對這突如其來的情況,我立刻帶領“天下第一道班”的工友們(men) 衝(chong) 向現場,夜以繼日地清除積雪,撒融雪劑。那一周,我們(men) 不知疲倦,餓了就吃點糌粑,直到車輛正常通行。
圖為(wei) 養(yang) 路工人在修補破損路麵
2022年底,又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席卷整個(ge) 唐古拉山,導致所轄路段發生嚴(yan) 重阻車。我和工友們(men) 連續奮戰五個(ge) 小時,路終於(yu) 通了,受阻車輛逐漸緩慢通行。其間發現一名司乘人員凍得瑟瑟發抖且嚴(yan) 重缺氧。我立即背起這名司乘人員,行走了2公裏左右到達工區救助站後,向司乘人員提供氧氣、胃藥後才使其轉危為(wei) 安。
2023年的五一節,在春暖花開之時,人們(men) 沉浸在節日的喜悅中。“天下第一道班”路段卻下起了鵝毛大雪,同時狂風大作。大雪斷斷續續下了七天,又一次麵臨(lin) 艱巨的道路除雪保通任務。短短半小時內(nei) ,大家分頭趕往幾個(ge) 關(guan) 鍵的危險地段,24小時不間斷保通作業(ye) 。在這無盡的風雪中,我反複對工友們(men) 說,越是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我們(men) 更需要確保每一位司乘人員的安全,在這條高海拔的路上,每一次的堅守都是對生命的尊重。七天六夜,我們(men) 一直堅守在這條被冰雪覆蓋的路上。
在我的記憶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men) 對這條道路的熱愛,都深植於(yu) 每一個(ge) 堅持。在與(yu) 每一場風雪的奮戰中,我們(men) 從(cong) 未退縮,用自己的行動,給受困司乘人員帶來平安和溫暖。每年,我們(men) 救助超過300人次,保障6萬(wan) 餘(yu) 輛車的安全通行。這就是我們(men) 一直堅守下去的信念之源,這就是平凡崗位上的不平凡。我們(men) 不僅(jin) 是保障公路暢通的工作者,也是青藏高原過往司乘人員生命的守護人。
我經常告訴工友,“所謂匠心,就是在重複中追求卓越,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到極致。”不僅(jin) 在搶險中,我們(men) 每天的公路養(yang) 護工作同樣充滿挑戰。
圖為(wei) 養(yang) 路工人在工作
受低溫限製,唐古拉山路段的油路養(yang) 護季節性非常強,每年的5至10月是養(yang) 護的黃金時間。為(wei) 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ei) 更好地養(yang) 好公路,每年這個(ge) 季節,我和工友們(men) 都要在淩晨四五點出發,一絲(si) 不苟地進行日常巡查,對破損的路麵進行及時修補。每天工作超過十個(ge) 小時,餓了吃些糌粑,渴了喝點酥油茶,累了就靠在車上休息一會(hui) 兒(er) 。春天,我們(men) 處理路麵裂縫;夏天,我們(men) 清理塌方;冬天,我們(men) 與(yu) 冰雪戰鬥。我們(men) 全身心投入,用青春和汗水守護這條公路,確保這條至關(guan) 重要的運輸動脈能夠抵禦極端惡劣氣候的考驗,讓每一輛過往車輛都能安全順暢通行。
無論遭遇重大險情還是疫情防控期間,我們(men) 總是奮戰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真心實意為(wei) 民服務,不隻是口號,而是我們(men) 的行動準則,這份責任感來源於(yu) 我的軍(jun) 人本能。盡管已不再身著軍(jun) 裝,但保護人民的初心從(cong) 未改變。
2020年2月,麵對冰封的道路和急需運輸到拉薩的疫情防控物資,我們(men) 沒有退縮,成為(wei) 那些在嚴(yan) 寒中堅持運輸救援物資車輛的堅強後盾。在之後的3個(ge) 月時間裏,我與(yu) 工友們(men) 一同在109國道沿線路段、服務區設崗值班,對過往工區、服務區的司乘人員進行抗原檢測,並為(wei) 他們(men) 提供開水、食物、高原藥物等。在我們(men) 心中,疫情防控的責任重於(yu) 泰山,事關(guan) 全區群眾(zhong) 生命健康,容不得一絲(si) 馬虎大意。也許我們(men) 在此多出一份力,身後的群眾(zhong) 安全就會(hui) 得到一點保障。
圖為(wei) 養(yang) 路工人在工作
在別人眼裏,我是一名合格的養(yang) 路職工,在職工麵前,我是一名稱職的工區長,但在家人麵前,我卻不是一名合格的兒(er) 子、丈夫和父親(qin) 。在三年疫情防控期間,我幾乎沒有時間陪伴他們(men) 。雖然心存愧疚,但我知道危難麵前我們(men) 決(jue) 不能因個(ge) 人利益而放棄我們(men) 肩負的責任。從(cong) 軍(jun) 中綠到工裝橘,我的身份變了,戰場也變了,但那份為(wei) 人民服務的熱血和豪情,永遠不會(hui) 改變。我愛公路,更愛公路養(yang) 護這份職業(ye) ,願意用我的青春和熱血維護它的安全與(yu) 暢通。
“天下第一道班”聲名遠播,大家看到的都是榮譽加身、風光無限,但是隻有我們(men) 知道這份榮譽的背後麵對的沉重與(yu) 壓力。麵對以往的榮譽和成績,我們(men) 從(cong) 未沉溺於(yu) 過往的光環,將以更大的熱情和動力,繼續在公路養(yang) 護的戰線上奮鬥。
多年來,數千封感謝信和一麵麵錦旗從(cong) 全國各地寄來。從(cong)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全國交通運輸行業(ye) 文明示範窗口”到“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每一個(ge) 榮譽都是對我們(men) 努力的認可。在這條公路上,我們(men) 以“人在路上、路在心上”的誓言為(wei) 指引,繼承發揚“兩(liang) 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持續書(shu) 寫(xie) 著新時代公路養(yang) 護工人的光榮與(yu) 夢想。(新利平台 口述/地嘎 記者/王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