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摘掉貧困帽子 四川省壤塘縣做了啥子

發布時間:2020-03-19 11:12:00來源: 四川日報

  3月16日,海拔3200多米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崗木達鄉(xiang) 達日村迎來一場雪,讓整個(ge) 村寨顯得更加漂亮。村子東(dong) 邊,一棟兩(liang) 層高的藏式民居,那是41歲脫貧戶仁青巴的新家。

  “不僅(jin) 搬遷住進了新房,國家還給我們(men) 補貼了4萬(wan) 元錢。”仁青巴說,他今年想甩開膀子大幹一場,與(yu) 幾個(ge) 村民聯合承包70畝(mu) 地種大棚蔬菜,增加更多經濟收入。

  今年2月,包括壤塘縣在內(nei) 的全省31個(ge) 縣通過省級脫貧驗收,退出貧困縣序列。根據調查,壤塘縣脫貧工作群眾(zhong) 認可度很高。

  建台賬

  分類施策解民憂

  “水通了就太方便了,有了這個(ge) 水龍頭就不怕再被凍壞了。”3月15日,崗木達鄉(xiang) 達日村牧民克木確打開新安裝好的防凍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嘩嘩地流了出來。

  “以後冬春季,家裏人洗衣做飯再也不用出去提水了。”克木確說,感謝幫村幹部給我們(men) 解決(jue) 了用水不暢的問題。

  前段時間,零下二十多攝氏度的氣溫,一度把克木確家的露天水龍頭凍爆。一周前,壤塘縣科學技術和農(nong) 業(ye) 畜牧局幹部楊小鋒在進村入戶走訪中,發現3戶牧民的水龍頭凍爆了,於(yu) 是聯係協調水務部門,第二天就免費為(wei) 他們(men) 安上了防凍水龍頭。

  每年3月,是壤塘的“群眾(zhong) 工作月”活動時段。全縣1200名幹部分批分組,住牧家、聽民聲、解民憂,著力解決(jue) 群眾(zhong) 反映最普遍、最強烈的實際問題。

  8年來,通過開展“群眾(zhong) 工作月”活動,壤塘縣分類建立問題台賬,製定整改措施近千條,對500餘(yu) 處民生工程大整改。僅(jin) 針對飲水安全問題,從(cong) 2015年到2018年底,全縣累計打井1200餘(yu) 口,采購防凍水龍頭發放群眾(zhong) 使用。同時,在60個(ge) 村分別設立1名水管員,每年進行安全飲水管道焊接、維修保養(yang) 技術培訓,解決(jue) 群眾(zhong) 飲水不暢、用水難問題。

  “每年‘群眾(zhong) 工作月’,我們(men) 都會(hui) 製定具體(ti) 工作方案。今年共明確了45項大任務,細化了近200項小任務。”壤塘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李潔說。

  促增收

  “多條腿”走路

  在尕多鄉(xiang) 尕多村,24歲的德四甲這幾天走村串戶,介紹自己的打工故事,鼓勵身邊的村民走出家門,“我們(men) 是年輕人,應該走出去學技術、增見識、掙工資,闖出一番事業(ye) 。”

  2019年,退伍回家的德四甲通過東(dong) 西部扶貧勞務協作幫扶,參加了縣上的招聘會(hui) ,成了浙江康奈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車間工人,每月可掙到3200元的工資。

  在該公司,聰明好學的德四甲肯吃苦,善鑽研,不到一年時間,就當上了公司的主管,每月工資也漲到了5000元。

  在德四甲的帶動宣傳(chuan) 下,今年,尕多鄉(xiang) 將有20餘(yu) 名年輕人和他一起去溫州務工。

  “我們(men) 年內(nei) 還將組織更多有為(wei) 、有誌青年到溫州、綿陽等地務工。”壤塘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唐誌強說,接下來,還要通過逐戶調查、電話谘詢、算收入賬、身邊人帶動等方式,積極鼓勵和引導青年人“走出去”。

  壤塘堅持“多條腿”走路,鞏固脫貧成果。目前,該縣建立非遺傳(chuan) 習(xi) 所47個(ge) ,投資上億(yi) 元重點建設壤巴拉非遺傳(chuan) 習(xi) 創業(ye) 園,4000餘(yu) 名青年從(cong) 事非遺生產(chan) 性保護,人均年增收超過4000元。同時,發展生態農(nong) 牧業(ye) ,種植高原蔬菜4000餘(yu) 畝(mu) ,種植油菜3000餘(yu) 畝(mu) ,建立29個(ge) 聯戶牧場,初步形成有條件鄉(xiang) 鎮“一鄉(xiang) 一品”生態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格局。

  謀長遠

  阻斷貧困代際傳(chuan) 遞

  “有網絡就好了,可以網上聽老師講課,跟上學習(xi) 進度。”3月15日,壤塘縣寄宿製中學高三學生耿尕拉姆說。

  耿尕拉姆家住吾依鄉(xiang) 壤古村,壤塘縣近期開展了“空中課堂”“網絡課堂”。

  針對地處深溝遠寨的學生家庭,壤塘為(wei) 全縣127名遇到“網絡困難”的學生發放電話卡、流量卡、免費幫忙安裝寬帶,同時,還在12個(ge) 鄉(xiang) 鎮安排1名教育專(zhuan) 幹,解決(jue) 學生遇到的困難。

  壤塘縣委副書(shu) 記達爾吉認為(wei) ,甩掉“國貧縣”帽子,阻斷貧困代際傳(chuan) 遞,就必須從(cong) 娃娃抓起,從(cong) 教育抓起。從(cong) 2012年起,壤塘大力實施十五年義(yi) 務教育,並每年召開一次全縣教育發展大會(hui) ,探討解決(jue) 教育發展的難題,出台鼓勵教師終身從(cong) 教獎勵辦法。

  針對學生挖蟲草、貝母耽誤學業(ye) 問題,壤塘深入開展“千名教師進萬(wan) 家”活動,所有在校教師到農(nong) 牧民家中進行全覆蓋走訪,宣講國家義(yi) 務教育政策,引導農(nong) 牧民重視教育。

  保健康

  有效阻擊因病致貧

  3月14日,在茸木達鄉(xiang) 巴生村,村民瓦熱忙著打掃房前屋後的環境衛生。

  瓦熱還每月收到壤塘縣委、縣政府送來的一份健康“大禮包”,包括一塊肥皂、一瓶陳醋、一瓶84消毒液等。

  “從(cong) 外麵回來或者上完廁所要及時洗洗手。”瓦熱說,通過幹部上門宣講,他懂得了如何洗手、晾曬被褥、打掃衛生、消毒等方麵的知識。

  “現在,我們(men) 每個(ge) 月開展一次健康教育知識宣傳(chuan) ,讓群眾(zhong) 養(yang) 成好習(xi) 慣、形成好風氣。”壤塘縣政府副縣長孫宏斌說,近期壤塘共為(wei) 8993戶農(nong) 牧民發放了健康“大禮包”,共1.4萬(wan) 餘(yu) 個(ge) 。

  2007年以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壤塘縣采取易地搬遷、更換糧食、安全飲水、醫療防治等多種措施,有效控製大骨節病等地方病患的新發病例。截至目前,全縣已沒有一例新發的大骨節病人。

  現在,全縣村村有了衛生室、戶戶有簽約醫生,群眾(zhong) 良好的衛生習(xi) 慣逐步養(yang) 成,漸漸走出“因病致貧”的陰影。

  崗木達鄉(xiang) 昂柯村村民秋爾就深有感觸。因患有高血壓,他需要長期服藥,每周至少要去縣城兩(liang) 趟買(mai) 藥,山高路遠也不方便。去年,秋爾有了專(zhuan) 屬的簽約醫生。“現在身體(ti) 如感覺不舒服,一個(ge) 電話,就有醫生上門來檢查身體(ti) ,方便得很。”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