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西藏新聞 > 藏區動態

【走進青海】青湖之大,是潔淨的“高原藍”

宋明慧 發布時間:2020-04-09 13:14:00來源: 青海日報

  俯瞰世界第三極,地處青藏高原東(dong) 北部的青海湖,東(dong) 西連起柴達木盆地和河湟穀地,南北貫通三江源和祁連山,宛如一顆鑲嵌在沙漠、高山、草原和河穀中的“高原藍寶石” ,閃耀著迷人光芒。現如今,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和社會(hui) 各界的積極參與(yu) 中,位居中國最美五大湖之首的青海湖,“水—鳥—魚”生態係統良性發展,水位連續15年上升。在青海不斷深化“三個(ge) 最大”省情認識的今天,我們(men) 深知青海湖很大不能變小了,青海湖很美不能變醜(chou) 了,青海湖的水很淨不能汙染了,青海湖的名聲很好不要毀壞了,每一個(ge) 今天乃至更遠的未來,我們(men) 有責任也有義(yi) 務去保護她,從(cong) 小事做起、從(cong) 點滴做起,讓“大、美、淨、好”成為(wei) 青海湖永久的靚麗(li) 名片。

  青海日報今起將走進青海湖,圍繞生態保護與(yu) 利用的諸多方麵,探尋青海湖的保護與(yu) 發展之路,領略青海湖的“大、美、淨、好”。

  4549.38平方公裏、854.5億(yi) 立方米、環湖一圈360公裏,這組數據是青海湖湖泊麵積、湖水容積和湖岸線長的具體(ti) 描述,連起了這片湛藍水域的深度和廣度,這份深之廣是青海湖的基本麵貌,更是青海湖潛在的生態之大之美之韻。

  這方湛藍色水域,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東(dong) 蔓延的天然屏障,是維係青藏高原東(dong) 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節點,是中國最大的內(nei) 陸鹹水湖,位居中國最美五大湖泊之首,既有顏值也有價(jia) 值。

  從(cong) 水體(ti) 麵積到水域顏值再到生態價(jia) 值,今天的青海湖,成為(wei) 了國內(nei) 外遊客在青旅遊的首要目的地,眾(zhong) 多水鳥的重要棲息地,青海湖裸鯉賴以生存的家園,“水—鳥—魚”生態係統實現良性發展,孕育出了震撼視覺的自然美景,青海因青海湖得名實至名歸。

  一

  近年來青海湖水體(ti) 麵積連續增加,到2019年,青海湖水體(ti) 麵積已擴大至4549.38平方公裏,較2018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08平方公裏,十幾年來青海湖水位連續上升。單看或許僅(jin) 僅(jin) 一串數據,但蘊含著許多人的艱辛和努力,從(cong) 政府行動到專(zhuan) 家學者再到民眾(zhong) 參與(yu) 。

  青海青海湖濕地生態係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站長、青海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二級教授陳克龍,長期致力於(yu) 青海湖流域生態變化研究。他認為(wei) ,青海湖很大,主要體(ti) 現在名氣之大、變化之大、生態責任之大和未來發展潛力之大。

  “青海湖歸來不看湖”,可想而知青海湖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名氣,青海湖是國家級地質遺跡、獨特的湖沙景觀、惟一可見的生物奇觀,是青海省推進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陳克龍介紹,青海湖是由一個(ge) 外流湖衍變而來,原是通過湖盆東(dong) 南部的倒淌河與(yu) 貴德盆地的黃河相通,曾作為(wei) 黃河水係的一個(ge) “過境湖”,匯入黃河。在第四紀的中更新世末期或晚更新世早期,因強烈的構造運動,導致倒淌河分水嶺埡口地帶所在的日月山、瓦裏貢山隆起,加上末次冰期來臨(lin) 帶來的氣候幹旱,河流無力將隆起部分切蝕,青海湖水係也由於(yu) 日月山上升逐漸與(yu) 貴德盆地失去水係聯係轉為(wei) 內(nei) 陸湖,由於(yu) 外泄河道被阻斷,青海湖由淡水湖逐漸演變為(wei) 鹹水湖。

  對於(yu) 陳克龍而言,因長期致力於(yu) 青海湖流域的諸多研究,他對青海湖的變化有著更直觀的感受。理論知識聯係學術研究,陳克龍介紹,近半個(ge) 世紀以來,青藏高原氣候出現了由暖幹向暖濕方向的轉型,且暖濕化程度明顯。青海湖則是以降水補給為(wei) 主的封閉湖泊,受全球氣候變化暖幹的影響,1974年至2004年青海湖水麵麵積減少了253.8平方公裏。

  2004年以來,受全球氣候變化暖濕的影響,固態水變化為(wei) 液態水,流域內(nei) 降水補給增加,加之生態環境改善等因素的影響,促使入湖河流徑流量增大,青海湖麵積持續增加。

  一組數據表明,2009年至2012年青海湖水體(ti) 麵積增加了106.57平方公裏,之後增長趨緩,2016年8月麵積為(wei) 4367.18平方公裏,2019年青海湖水體(ti) 麵積達到4549.38平方公裏,青海湖水體(ti) 麵積已連續15年持續增加。

  二

  連年向好的數據,傾(qing) 注了青海綠色奮進路上太多的艱辛和不易。2008年青海省正式啟動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yu) 綜合治理項目,投資近16億(yi) 元,在10年內(nei) 最大程度恢複青海湖原生態,輻射青海湖流域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和海晏縣、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實施了濕地保護、退化草地治理、沙漠化土地治理、生態保護林建設及生態移民等工程,覆蓋整個(ge) 青海湖流域。

  10多年過去了,在不斷深化“三個(ge) 最大”省情認識的今天,得益於(yu) 一切行之有效的保護,青海湖掩映出了大美青海綠水青山之顏值,彰顯出金山銀山之價(jia) 值,蓄水量逐年增加,青海湖流域植被、濕地恢複明顯,保護區沙地、裸地、鹽堿化土地麵積實現減少,青海湖整體(ti) 生態功能持續增強。舉(ju) 全省之力做好“水”文章,青海湖成為(wei) 了展現新青海的形象“大窗口”,詮釋了青海兒(er) 女守護好藍天碧水淨土的責任。

  縱觀其變,青海湖水體(ti) 麵積增大,使得野生動物種類及數量增加,青海湖物種多樣性不斷豐(feng) 富,生物棲息地功能增強,不僅(jin) 帶來了良好的生態效益,也為(wei) 周邊草場、生態旅遊業(ye) 、社會(hui) 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也將必然帶動區域社會(hui) 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從(cong) 水體(ti) 麵積變化到水生態價(jia) 值,陳克龍介紹,有研究顯示:2011年青海湖水體(ti) 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的總使用價(jia) 值為(wei) 240174.74億(yi) 元,是2011年全省GDP的1.4倍。其中,直接使用價(jia) 值僅(jin) 為(wei) 13.84億(yi) 元,而間接使用價(jia) 值為(wei) 240160.9億(yi) 元,兩(liang) 者所占比例分別為(wei) 0.01%和99.99%。在所有生態功能類型中,氣候調節功能價(jia) 值最大為(wei) 2394.52×1010CNY,占總使用服務價(jia) 值的99.70%,其次是涵養(yang) 水源功能價(jia) 值為(wei) 5.27×1010CNY,占總使用服務價(jia) 值的0.22%。各生態功能價(jia) 值量從(cong) 大至小依次為(wei) :氣候調節、涵養(yang) 水源、氣體(ti) 調節、文化科研、提供生物棲息地、休閑娛樂(le) 、物質生產(chan) 和持留土壤,說明青海湖水體(ti) 生態係統在氣候調節、涵養(yang) 水源、氣體(ti) 調節等方麵發揮著巨大作用,是青海湖水體(ti) 生態係統的核心和主導服務功能。

  三

  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指引,在奮力推進“一優(you) 兩(liang) 高”,統籌“五個(ge) 示範省”建設,強化“四種經濟形態”引領的當下,進一步探索深化青海湖生態價(jia) 值和水體(ti) 價(jia) 值將是青海省綠色前行的探索之路之一,從(cong) 保護好生態到以生態為(wei) 發展力,青海要牢固樹立生態保護優(you) 先理念,辯證處理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類問題。

  從(cong) 保護看發展,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陳克龍認為(wei) ,360度縱觀青海湖,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典型內(nei) 陸鹹水湖泊,青海湖流域3州4縣,涵蓋高山、中山和湖濱平原等地貌單元,囊括冰川積雪、荒漠、草甸、草原、湖泊濕地、城鎮、農(nong) 田等生態係統,是青海大地上“山水林田湖草”的一個(ge) 縮影。

  山和水是地球最基本的生態因子,是所有生態係統維持的根本,林和草是自然生態係統的產(chan) 物,是推動生態係統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第一生產(chan) 力。

  陳克龍說,青海湖流域複合生態係統山水林田湖草管理,有利於(yu) 保障水文與(yu) 生態過程通暢,維護生物多樣性、保持水土等生態服務功能,遏製與(yu) 逆轉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態環境問題,發揮流域最大的生態價(jia) 值,增強民生福祉。

  利用自然環境的同時,權衡保護與(yu) 發展的關(guan) 係,在青海湖流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就是要強調整體(ti) 主義(yi) 的生態倫(lun) 理觀,強調大生態產(chan) 業(ye) 的發展,可統籌謀劃和發展“自然—微生物技術”支持下的碳匯交易產(chan) 業(ye) ,“天然—設施放牧”一體(ti) 化發展的高原畜牧業(ye) ,極端環境下的“天然生產(chan) —人工種植”一體(ti) 化發展的高原中藏藥產(chan) 業(ye) ,雪域、大漠、高峽、平湖等組成高原觀光產(chan) 業(ye) 等,這些都將是青海湖流域踐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ti) 的實踐,更是生態持續發展的根本。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