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脫貧攻堅一線來】駐村幫扶隊員求基俄熱:群眾的“萬能鑰匙”
工作中的求基俄熱
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有一支“主力軍(jun) ”,叫做駐村幫扶隊員。你知道他們(men) 的一天是怎麽(me) 度過的嗎?4月20日,四川新聞網【我從(cong) 脫貧攻堅一線來】聚焦四川省眾(zhong) 多駐村幫扶隊員中的一員,一起走進他的12小時。
藏族小夥(huo) 求基俄熱就是我們(men) 今天故事的主角,20歲剛出頭,個(ge) 不高,但長得很敦實。2018年7月1日,他被四川省阿壩州藏醫院派到鬆潘縣毛兒(er) 蓋鎮阿藏村,成為(wei) 了一名駐村幫扶隊員。在當地,村民親(qin) 切地稱呼他為(wei) “阿克卓巴”,意思是來自草原的牧民小夥(huo) 。
4月17日早上8點,當很多村民還在睡夢中時,求基俄熱早已走在鄉(xiang) 間村道上,精神抖擻地開啟了他一天的駐村幫扶工作。
一上午,求基俄熱的主要工作就是走村入戶,宣傳(chuan) 政策。他深知,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zhong) 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從(cong) 思想上拔窮根,激發貧困群眾(zhong) 的內(nei) 生動力。
來到貧困戶家裏,求基俄熱用藏語向村民宣傳(chuan) 外出務工的就業(ye) 政策,並引導大家多參與(yu) 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等具體(ti) 工作。“通過讓他們(men) 自主想辦法、做決(jue) 定、出力氣,讓貧困戶勤勞就業(ye) ,防止返貧。”
工作中的求基俄熱
在大家的努力下,今年,阿藏村基礎設施又是“大變樣”——廁所改造45戶、新建小型鋼架橋2座、修護生產(chan) 便道20公裏、建設生態圍欄3公裏……村民們(men) 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忙碌了一上午,此時已是午飯時間,求基俄熱的電話鈴突然響了:“阿克卓巴,不好了!我家的電線出了問題,能幫我們(men) 看看怎麽(me) 辦嗎?”
求基俄熱匆匆放下手中的飯菜趕到現場,排查之後,發現是因用電過量而導致跳閘,他馬上聯係電工進行維修。
跳閘找“阿克卓巴”、辦證找“阿克卓巴”……在阿藏村,求基俄熱已經成了群眾(zhong) 的“萬(wan) 能鑰匙”。
午後,毛兒(er) 蓋的太陽異常毒辣,求基俄熱來到五保戶索巴可老人家中。因老人年邁,腿腳不便,之前沒辦理過二代身份證,導致沒法辦理社保卡。這件事,求基俄熱一直掛在心裏。這一次,他專(zhuan) 門給老人送來身份證。看著自己的身份證,老人樂(le) 嗬嗬地笑了。
工作中的求基俄熱
每天,求基俄熱心裏都裝滿了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大小事情。
伴著夕陽餘(yu) 暉,求基俄熱又來到了紅色農(nong) 莊。為(wei) 了讓村集體(ti) 經濟發揮效益,他和紮西老板約好探討這裏的出租事宜。他早早地來到農(nong) 莊清點好物資,並準備好合同等相關(guan) 材料。18時,紮西老板也準時到來。經過一番交談後,紮西老板爽快地簽訂了合同。
考慮到大家的作息時間,求基俄熱和駐村隊員們(men) 商量著19點準時召開一次村民大會(hui) 。會(hui) 後,拖著疲憊的身子,求基俄熱回到自己的“小窩”。還有最後一項工作——他在筆記本上寫(xie) 寫(xie) 畫畫,總結今日的工作,製訂明日的計劃……此時已是20點。
家人曾經問他,在駐村期間有沒有最讓他感動的事,他想都沒想說道:“當然有了,貧困戶屋頭6歲娃娃跟他的小夥(huo) 伴們(men) 說,我是他們(men) 家的親(qin) 戚。”對求基俄熱而言,感動可以如此簡單。
工作了一天,12個(ge) 小時,看似普通平凡,但這正是千千萬(wan) 萬(wan) 駐紮在基層的幫扶隊員們(men) 最真實的樣子。這裏可能沒有轟轟烈烈的“大項目”,有的隻是群眾(zhong) 們(men) 普普通通的“小事情”。這些駐村隊員們(men) 用平凡書(shu) 寫(xie) 著美好珍貴的“駐村”時光,他們(men) 奉獻在一線,揮灑著青春的汗水,在平凡的駐村崗位上始終堅守初心,發光發熱。(阿壩州鬆潘縣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我從脫貧攻堅一線來】駐村第一書記鍾毅:靠青紅脆李脫貧的山村 又種上羊肚菌
最近一段時間,四川阿壩州汶川縣灞州鎮大寺村駐村第一書記鍾毅很是高興,當地試種的第一批羊肚菌3月底成功上市,並且很快就供不應求。[詳細] -
【萬企幫萬村】四川阿壩大山裏的溫馨故事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縣阿科裏鄉海拔4000米的高嶺上,有一個卡蘇村。卡蘇村是貧困村,惡劣的生活環境導致大部分村民患上了風濕病,這是一種病程長、治愈難度大的慢性病,患者因貧困而無力到內地接受治療,因此患病成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