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源頭第一縣”牧民:從草原走到城市 放下牧鞭享受幸福生活
圖為(wei) 布久和妻子在昆侖(lun) 文化村的家中。胡貴龍 攝
“如今我的三個(ge) 孩子都在市區上班,政府每年還給我們(men) 發放兩(liang) 萬(wan) 多元的補助款,日子過得其樂(le) 融融。”2日,已經在青海省格爾木市住了15年的曲麻萊縣牧民布久不由讚歎:出門坐公交,看病有醫保,新鮮蔬菜水果天天吃,這種好日子,以前誰敢想?
世代逐水草而居,靠放牧為(wei) 生的黃河源頭牧民,為(wei) 何放下牧鞭,久居於(yu) 城市?“答案”就在位於(yu) 青海省海西州格爾市的曲麻萊駐格爾木生態移民昆侖(lun) 文化村內(nei) (以下簡稱:昆侖(lun) 文化村)。
圖為(wei) 布久(右一)和妻子在家中招待客人。胡貴龍 攝
布久的家鄉(xiang) 曲麻萊縣位於(yu)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地處三江源核心區,是黃河源頭第一個(ge) 藏族聚居的純牧業(ye) 縣,生態價(jia) 值顯著,植被脆弱,過去因牲畜數量超過草場承載能力,使得部分區域環境遭受破壞。
2005年,為(wei) 了讓三江源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生棲養(yang) 息,曲麻萊實施退牧還草生態移民工程。居住於(yu) 核心區的牧民響應號召,分批分次走出世代賴以生存的草原,開始融入和適應城市生活。截至目前,該縣完成禁牧麵積2347萬(wan) 畝(mu) ,實現草畜平衡麵積961萬(wan) 畝(mu) 。
在昆侖(lun) 文化村,和布久一樣從(cong) 草原走向城市的牧民有1500多戶、5000餘(yu) 人,每戶都有政府無償(chang) 提供近三百平米的小庭院,屋內(nei) 藏式風格家具和現代化家電完美搭配。
圖為(wei) 日增(右一)和同事正在加工牛絨用品。胡貴龍 攝
“隻要能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自己吃點苦算什麽(me) ?”45歲的藏族牧民日增,之前生活在距離格爾木市三百多公裏曲麻萊縣曲麻河鄉(xiang) 措池村,放牧和挖蟲草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以前都是靠天吃飯,遇上雪災受損嚴(yan) 重,經過縣政府組織的精準脫貧技能培訓,從(cong) 事加工銷售牛絨用品,起步雖艱難,但市場前景還不錯。”
三年前,日增主動放棄自己的家園,帶家人搬遷至昆侖(lun) 文化村。現如今,孩子每天放學回家後,給他講課堂學到的新知識。
“收入比以前少了許多,但覺得值。”日增說,家裏的四十多頭犛牛托付給了同村牧戶,為(wei) 適應城市生活,他正在努力攻克語言難關(guan) ,“不想讓孩子吃沒文化的虧(kui) ,今年為(wei) 了照顧孩子上學,蟲草都沒去挖。”
7月1日召開的玉樹州慶祝建黨(dang) 99周年主題黨(dang) 日活動暨曲麻萊縣跨區生態移民15周年現場觀摩會(hui) 上,曲麻萊縣委書(shu) 記董晉林透露,昆侖(lun) 文化村已有5000多名參保居民在格爾木市開通了異地就醫結算,實現了基本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和針對貧困戶的醫療救助結算全覆蓋,“曲麻萊縣有意願在格爾木接受教育的學生均可被納入招收範圍。”
董晉林介紹,多年來,曲麻萊把教育作為(wei) 生態移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首要任務,“在曲麻萊縣和格爾木市共開設22項適應市場需求的技術培訓課程,為(wei) 生態移民自行解決(jue) 就業(ye) 提供平台,拓寬就業(ye) 渠道,切實做到了生態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工作新局麵。”
“等火車正式開通了,去拉薩朝聖更方便了。”1日上午,在不凍泉開往格爾木的臨(lin) 時客運列車上,曲麻萊縣牧民土旦開始籌備帶父母去拉薩的計劃,“以前往返於(yu) 曲麻萊與(yu) 格爾木之間,最怕堵車,有時一堵就是一天一夜。”
圖為(wei) 曲麻萊縣牧民措毛正在製作牛絨用品。胡貴龍 攝
海西州委副書(shu) 記、格爾木市委書(shu) 記王勇介紹,近年來,格爾木相關(guan) 部門先後為(wei) 昆侖(lun) 文化村建設了便民服務中心、路燈、排汙管道、灌溉水渠、蓄水池等,並配備了環衛設施,讓生活在這裏的生態移民搬遷戶安心、安穩、安居、安業(ye) 。
王勇透露,曲麻萊縣駐格爾木市生態移民昆侖(lun) 文化村的發展規劃已納入格爾木市“十四五”規劃範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搬出幸福“新生活”——青海省玉樹州曲麻萊縣跨區生態移民搬遷十五周年見聞
7月1日這天,15歲的日江才仁比往常起得早了一些,臉上寫滿興奮的他,在迎來自己生日的同時也迎來了自己所在的移民社區——曲麻萊縣駐格爾木市黃河源昆侖社區生態移民搬遷的十五年。[詳細] -
青海格爾木市長江源村:生態移民脫貧路 新村新屋新麵貌
2016年8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長江源村,和藏族同胞共話幸福願景。總書記指出,保護三江源是黨中央確定的大政策,生態移民是落實這項政策的重要措施,一定要組織實施好。[詳細] -
黃河源頭生態移民:從“用上電”到“用好電”
“從(瑪多縣)黃河鄉江旁村搬出來,雖然告別了遊牧,但生活有了‘地下天上’的變化。”崗格拉毛說,“從用上電到讓電成為‘幫手’是這幾年才有的事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