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一個和七個”——青藏高原“雲端學校”開學見聞

張子琪 發布時間:2020-09-04 16:33:00來源: 新華社


8月31日,在來塘村學校,完麽(me) 仁增老師在指導一年級學生馬文輝學習(xi) 。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8月31日早上7時30分,沿著蜿蜒曲折的盤山路,57歲的藏族老師完麽(me) 仁增騎著摩托車前往鄰村的來塘學校。當日,是秋季開學第一天。


8月31日,在來塘村學校,完麽(me) 仁增老師在上課。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青海省海東(dong) 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白莊鎮來塘村,位於(yu) 青藏高原的大山之中,因海拔近2800米,村裏的學校被稱為(wei) “雲(yun) 端學校”。

  “這條山路不好走,將近10公裏的路程,以前隻能步行。”完麽(me) 仁增身穿藏藍色西服,站在學校門口,一邊與(yu) 記者交談,一邊等待7名學生的到來。


8月31日,在來塘村學校,完麽(me) 仁增老師在指導一年級學生馬秀梅學習(xi) 。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難走的不止是山路,還有紮根山村的教育之路。1990年,完麽(me) 仁增成為(wei) 來塘學校一名民辦教師,30年來,他也是全校唯一的老師。


8月31日,在來塘村學校,完麽(me) 仁增老師在上課前將學前班的孩子馬玲抱到椅子上。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8歲的馬良牽著爺爺馬乃比友的手,第一個(ge) 來到學校。“我的兒(er) 子就是完麽(me) 仁增老師的學生。” 馬乃比友說,今天把孫子交給老師的場景,和幾十年前一樣。


8月31日,在來塘村學校,完麽(me) 仁增老師在給前來上課的孩子量體(ti) 溫。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這個(ge) 老師不容易,我們(men) 都很感激他。”馬乃比友說,過去交通不便,山上氣候寒冷,夏天都要加煤爐取暖。派來的老師最多隻能堅持一個(ge) 月。“完麽(me) 仁增老師到來之前,先前的老師因堅持不住先後離開,學校幾度停課,最長的一次停了近一年時間。”


8月31日,在來塘村學校,完麽(me) 仁增老師在上課。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排好隊,我們(men) 要量體(ti) 溫了。”教室外,完麽(me) 仁增蹲在椅子旁,用手持紅外線測溫儀(yi) 挨個(ge) 兒(er) 為(wei) 孩子們(men) 測量體(ti) 溫並逐一登記,起身時他有點吃力,“這是我帶的第28屆學生。”他說。


8月31日,在來塘村學校,孩子們(men) 在課間玩耍。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為(wei) 了迎接開學,前兩(liang) 天學生報到的時候,家長們(men) 就一起打掃了教室和環境衛生。”說起和村民的關(guan) 係,完麽(me) 仁增非常自豪。

  30年前他剛來學校時不會(hui) 講當地的撒拉族語言,村民也聽不懂他說的藏語。苦學兩(liang) 年後,他便能用一口純正的撒拉語和大家溝通。


8月31日,在來塘村學校,完麽(me) 仁增老師在指導一年級學生馬文輝學習(xi) 。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完麽(me) 仁增任教後,每天早出晚歸,經常住在學校。就這樣堅持了30年,成為(wei) 全村200多名學生的啟蒙教師。


8月31日,在來塘村學校,一年級學生馬秀梅在課間玩耍。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2013年,來塘村整村搬遷至積石鎮河北片區,當時85戶村民中有11戶因依靠當地資源生產(chan) 生活,仍居住在原址。村民少了,學生也少了。如今,全村學齡兒(er) 童隻有7名。


8月31日,在來塘村學校,一年級學生馬良在學習(xi) 。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早上8時30分,在700平方米的校園裏,完麽(me) 仁增和7名孩子舉(ju) 行了升旗儀(yi) 式。他回到教室,用粉筆將黑板劃分成兩(liang) 半,剛給4個(ge) 孩子講完數學,又要教3個(ge) 學前班的孩子識圖。


8月31日,來塘村學校的孩子們(men) 前來上課。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課間休息時間,完麽(me) 仁增的視線仍離不開這7個(ge) 孩子。“最小的才3歲,有的孩子調皮,我就得時刻盯緊他們(men) ,像帶了7個(ge) 親(qin) 孫子。”他笑著說,還有三年就要退休了,隻要村民有需求,他願意繼續幹下去。


8月31日,在來塘村學校,一年級學生馬秀梅在上課。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中午放學時,完麽(me) 仁增把孩子們(men) 送到校門口,不時地向他們(men) 揮手。“太陽當空照,花兒(er) 對我笑……”孩子們(men) 唱起早上剛學的兒(er) 歌,村子裏回蕩著他們(men) 清脆的歌聲。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探訪草原上的鄉村學校少年宮

    在共和縣倒淌河鎮民族寄宿製小學,鄉村學校少年宮活動每星期進行三次,分別在周一、周三、周五下午5點至6點,孩子們習慣把鄉村學校少年宮的活動稱為興趣小組班。[詳細]
  • 這所寄宿製藏文小學比4300米更高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滿掌鄉寄宿製藏文小學是一所很有年頭的學校,創建於1963年,學校離達日縣縣城105公裏,海拔4300米。[詳細]
  • 青藏高原上的這所小學掀起“最炫民族風”

    在青藏高原東部有一道獨特風景:8年來,一所小學的老師們堅持帶領不同民族的學生,利用課間時間,跳起融合藏族、回族、漢族、蒙古族等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的舞蹈,掀起“最炫民族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