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瑪多縣“輸血”變“造血”實現穩定增收
圖為(wei) 瑪多縣貧困牧民在該村扶貧項目之一的手工藏毯編織廠裏工作。孫睿 攝
“自從(cong) 搬到縣城後,我們(men) 投資開了一個(ge) 店鋪賣藏族服飾,生意也很穩定,我們(men) 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牧民華更對記者說。
2017年,華更一家從(cong) 130公裏外的瑪多縣瑪查裏鎮尕拉村搬遷到瑪多縣城,結束了逐水草而居、放牧的生活。
瑪多,藏語意思為(wei) “黃河源頭”,位於(yu)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是黃河上遊第一個(ge) 縣城,人口稀少,海拔4000多米,地處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腹地,是中華民族母親(qin) 河——黃河的發源地。
瑪多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田才秀23日向記者介紹,近年來,瑪多縣加強典型引導,“以獎代補”激發貧困牧民自主發展產(chan) 業(ye) 意願,並改進幫扶方式,實施民眾(zhong) 發展產(chan) 業(ye) 設施及鼓勵就業(ye) 獎補激勵機製,通過鼓勵貧困家庭勞動力轉移就業(ye) 和積極發展產(chan) 業(ye) 項目,避免扶貧政策養(yang) “懶漢”,鼓勵貧困牧民積極發展產(chan) 業(ye) 項目,提高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ye) 積極性,拓寬貧困家庭增收渠道,增強貧困人口內(nei) 生發展動力,實現“就業(ye) 一人、脫貧一戶”和產(chan) 業(ye) 增收穩定脫貧的目標,進一步推進脫貧攻堅精準施策工作。
同時,在全縣範圍內(nei) 開展評選表彰“脫貧光榮戶”,發放用於(yu) 發展產(chan) 業(ye) 的生產(chan) 資料進行表彰獎勵,營造勤勞致富脫貧光榮良好氛圍。2016年至2019年,全縣已表彰“脫貧光榮戶”45戶,發放價(jia) 值1.5萬(wan) 元三輪自卸農(nong) 用車45輛。並培育“致富帶頭人”,積極推廣“先富帶動後富”的方法,通帶動牧民群眾(zhong) 形成勤勞致富、脫貧光榮的生動局麵。
此外,還實施勞務獎補,出台《瑪多縣勞動力轉移就業(ye) 辦法》,鼓勵有就業(ye) 創業(ye) 意願的、有勞動能力的牧戶民眾(zhong) 外出創業(ye) 和務工,實現穩定增收和可持發展。
“易地扶貧搬遷以前,我們(men) 這些貧困戶隻能以放牧為(wei) 生,依靠政府補貼,如今搬到縣城以後,政府給我們(men) 進行到戶資金分紅,不僅(jin) 讓我們(men) 有事可做,還增加了收入。現在我們(men) 店裏平均每個(ge) 月收入達4000元,加上政府的各項補貼,年收入達到了7萬(wan) 餘(yu) 元,生活水平提高了,家裏也經常吃到肉了。”華更說。
田才秀表示,“‘輸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貧先扶誌,要把扶貧與(yu) 扶誌有機結合起來,既要送溫暖,更要送誌氣、送信心,也要從(cong) 思想上、精神上幫扶,幫助牧民們(men) 樹立戰勝困難、擺脫困境的信心和鬥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省瑪多縣:黃河源的幸福村
今天的噶丹村,接通了大電網、自來水,村莊整齊,體育場、衛生室、活動中心一應俱全,成為黃河源頭真正的“幸福匯聚之地”。[詳細] -
黃河源頭最美“生態管護員”:生活好了,環境美了
當上生態管護員後,不僅生活好了,家鄉的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好了。[詳細] -
黃河源頭共治理退化草地77.4萬畝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國家公園管委會通過一係列舉措,使黃河源頭生態係統保護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其中共治理退化草地77.4萬畝,濕地保護10萬畝,修建防洪護岸7.48公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