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大湖見證——持續保護讓青海湖生態華麗“蝶變”

呂雪莉 李琳海 發布時間:2020-10-22 11:28:00來源: 新華社

  煙波浩渺,碧波蕩漾,我國最大鹹水湖——青海湖像一顆巨大的藍寶石鑲嵌在青藏高原東(dong) 北部。

  從(cong) 青海湖裸鯉(俗稱湟魚)資源瀕臨(lin) 枯竭到“魚翔淺底”;從(cong) 旗艦物種普氏原羚瀕臨(lin) 滅絕到種群不斷擴大;從(cong) 麵積持續縮小被擔憂會(hui) 成為(wei) “第二個(ge) 羅布泊”,到水位十多年連漲大湖王者歸來,青海湖實現了從(cong) 生態退化惡化逆轉到持續向好的華麗(li) “蝶變”,見證了青藏高原生態改善和踐行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的決(jue) 心與(yu) 行動。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大湖見證 ——持續保護讓青海湖生態華麗(li) “蝶變”
這是7月30日拍攝的青海湖景色。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 攝

  生態·生活

  清晨,青海湖二郎劍景區碧波蕩漾,一道泛著紅暈的光從(cong) 煙波浩渺的湖麵徐徐“跳出”。

  此時的青海湖畔,遊客們(men) 正沿著湖岸線,尋找拍攝日出的最佳地點。湖麵波浪起伏,赤麻鴨、棕頭鷗等鳥類在半空中不停地翱翔、歡叫……

  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在青海湖二郎劍景區碼頭,來自四麵八方的遊客在整齊的浮箱上漫步,不時有水鳥掠過,成群的小湟魚密集排列著在清澈見底的湖水中暢遊……

  “這兒(er) 很美,特別安靜,讓人的心也很安靜。”來自安徽宣城的年輕遊客王宣說,“感覺這裏生態環境保護得特別好,水特別清,聽說這裏的水是鹹的,很想嚐一嚐……”

  說著,王宣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很享受的樣子。看著蔚藍色的湖水,她意猶未盡地說:“真的特別美,跟明信片上的一模一樣。”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2)大湖見證 ——持續保護讓青海湖生態華麗(li) “蝶變”
這是7月30日拍攝的青海湖景色。新華社記者 呂雪莉 攝

  正午時分,高原的陽光慷慨地播撒著溫暖,衣著鮮豔的遊客們(men) 各種擺拍,不少遊客坐在防浪牆上,曬著太陽、看著湖水小憩。來自上海的兩(liang) 名老年遊客告訴記者,這裏空氣特別清新,藍天白雲(yun) ,非常美!不虛此行!

  綠水青山出顏值,金山銀山有價(jia) 值。

  青海湖旅遊控股公司運營管理部部長曾建宇介紹說,國慶長假期間,景區接待遊客超過10萬(wan) 人次,不論是遊客數量還是旅遊收入,比去年同期都有增長,比今年“五一”小長假更是大幅回升,並且呈現出人均消費略有上升的喜人態勢。

  守著好山好水好風光,環湖周邊的牧民群眾(zhong) 也從(cong) 青海湖收獲了好日子。

  萬(wan) 瑪東(dong) 主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江西溝鎮莫熱村村民,他在青海湖南岸經營著一家農(nong) 家樂(le) ,共有27間客房,2019年,他家的旅遊收入近20萬(wan) 元。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他收入不菲,一邊跟記者聊天,一邊進進出出忙碌的他,臉上盡是“豐(feng) 收”的喜悅。

  莫熱村老支書(shu) 才群告訴記者,靠著美麗(li) 的青海湖,村上家家戶戶吃上了“旅遊飯”,以前住土房、瓦房,現在住進了樓房,開起了家庭賓館。

  “2019年莫熱村人均純收入17740元,在環湖四個(ge) 鄉(xiang) 鎮村莊中最高。”江西溝鎮鎮長葉太加說。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3)大湖見證 ——持續保護讓青海湖生態華麗(li) “蝶變”
這是2019年9月24日拍攝的青海湖鳥島景色。 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 攝

  挑戰·行動

  青海湖橫跨海南藏族自治州和海北藏族自治州,湖岸線360公裏。這片獨特的水域成為(wei) 青藏高原上寶貴的物種基因庫,也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東(dong) 蔓延的天然屏障。

  然而,受氣候變化、人為(wei) 活動等多種因素影響,青海湖生態曾出現嚴(yan) 重退化。青海湖裸鯉資源瀕臨(lin) 枯竭,周邊草地沙化退化,旗艦物種普氏原羚瀕臨(lin) 滅絕,湖水水位持續下降,水體(ti) 麵積持續縮小,外界一度擔憂青海湖會(hui) 成為(wei) “中國第二個(ge) 羅布泊”。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4)大湖見證 ——持續保護讓青海湖生態華麗(li) “蝶變”
這是2019年9月11日拍攝的青海湖水鳥和裸鯉。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 攝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一係列生態保護與(yu) 生態治理措施和項目持續實施:

  ——1975年建立青海湖省級自然保護區,是青海省首個(ge) ;

  ——1992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青海湖鳥島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1997年經國務院批準,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

  ——2008年青海省啟動實施為(wei) 期10年的《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yu) 綜合治理規劃》;

  ——2019年6月,青海省政府與(yu) 國家林草局共同啟動了青海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示範省建設,將青海湖全麵納入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

  經過多年努力,青海湖生態係統的原真性、係統性、完整性得以存續,生態環境整體(ti) 持續向好,生態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日益顯現。

  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工程師孫偉(wei) 介紹,最新衛星遙感監測顯示,9月下旬青海湖水體(ti) 麵積為(wei) 4588.81平方公裏,比上年同期又增大59.51平方公裏。

  他說,2005年以來,隨著國家和青海省各項生態項目的實施,青海湖流域降水偏多,蒸發量減小,青海湖水體(ti) 麵積一直呈增長趨勢,水位持續上升,15年水位上升3.27米,目前已恢複到20世紀60年代的水平。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5)大湖見證 ——持續保護讓青海湖生態華麗(li) “蝶變”
由於(yu) 水位上漲,過去青海湖鳥島旁的大片沙丘被淹沒(7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 楊濤 攝

  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何玉邦介紹,青海湖生態好轉表現為(wei) “三增、三減”:濕地麵積持續增大,累計增加1.51萬(wan) 公頃;植被覆蓋度提高13.5%;青海湖整體(ti) 生態功能持續增強。同時,保護區沙地、裸地、鹽堿化土地麵積持續減少,累計減少7736公頃。

  每年6月到7月中下旬,青海湖主要水源——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黑馬河等迎來河水暴漲期,湟魚逆流而上,開始洄遊之旅。

  青海湖裸鯉,在《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中列為(wei) 瀕危物種,是青海湖特有的珍貴魚類,對維係青海湖流域“水—魚—鳥”生態鏈安全至關(guan) 重要。

  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主任史建全說:“曾經的大麵積捕撈使裸鯉資源一度銳減。1980年,青海省開始對裸鯉限製捕撈。2003年起,全麵實施封湖育魚,實行零捕撈。之後又成立裸鯉救護中心,研究裸鯉人工繁殖,使裸鯉得以有效保護。”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6)大湖見證 ——持續保護讓青海湖生態華麗(li) “蝶變”
由於(yu) 水位上漲,過去與(yu) 陸地相連的青海湖鳥島已四麵環水(7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 楊濤 攝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7)大湖見證 ——持續保護讓青海湖生態華麗(li) “蝶變”

   這是9月23日的青海湖衛星遙感圖片。監測顯示,9月下旬青海湖水體(ti) 麵積為(wei) 4588.81平方公裏,比上年同期又增大59.51平方公裏。新華社發(青海省氣象科研所供圖)

  目前,已陸續向青海湖投放人工繁育的裸鯉魚苗1.3億(yi) 多尾,到2019年底,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達到9.3萬(wan) 噸,比曆史最低值2002年的2592噸增長了三十多倍。

  “如今,青海湖已成為(wei) 中亞(ya) -印度、東(dong) 亞(ya) -澳大利亞(ya) 國際水鳥遷徙的重要節點和青藏高原水鳥重要越冬地,不斷轉好的生態讓眾(zhong) 多候鳥在青海湖築巢安家。”何玉邦說。

  “青海湖水-魚-鳥生態係統共同構成了青海湖獨特的生物多樣性,這片湖泊已成為(wei) 特有物種分布區的交匯處,成為(wei) 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的地區之一。”青海省林業(ye) 和草原局副局長王恩光說。

  乘坐了約2小時的監測船,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自然保護科科長孫建青和其他幾位監測人員爬上青海湖海心山,監測島上的植被生長情況。

  “每月一次例行環湖巡查,每年一次青海湖生態資源本底調查。今年雨量比較充沛,青海湖優(you) 勢草種產(chan) 量增加,我們(men) 的保護工作也更有幹勁了。”孫建青說。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8)大湖見證 ——持續保護讓青海湖生態華麗(li) “蝶變”
遊客在青海湖畔遊玩(7月30日攝)。 新華社記者 呂雪莉 攝

  契機·希望

  57歲的吳永林是青海湖南岸保護站站長,2003年來,他專(zhuan) 心做了一件事——普氏原羚監測、救護以及人工馴養(yang) 繁殖。

  普氏原羚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野生動物之一,曆史上曾分布於(yu) 內(nei) 蒙古、甘肅和青海等地,如今僅(jin) 存於(yu) 青海湖地區,成為(wei) 青海湖旗艦物種,得到係統保護。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9)大湖見證 ——持續保護讓青海湖生態華麗(li) “蝶變”
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在野外進行監測(2019年9月23日攝)。新華社 李琳海 攝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0)大湖見證 ——持續保護讓青海湖生態華麗(li) “蝶變”
這是7月30日在青海湖拍攝的水鳥。新華社記者 呂雪莉 攝

  秋風吹過,半米高的牧草輕輕搖曳,生性膽小的小羊在草叢(cong) 間嬉戲奔跑。“依依,東(dong) 東(dong) ”隨著吳永林的呼喚聲,幾隻被吳永林像孩子一樣喂大的普氏原羚向他跑來,圍著他跳躍著。他曾親(qin) 自為(wei) 4隻難產(chan) 的母羊接生,多年的陪伴養(yang) 護讓這些野生動物與(yu) 他十分親(qin) 近。

  “以前我們(men) 的保護站在青海湖北岸,由於(yu) 水位上漲被淹沒了,不得不遷地保護,來到了現在這個(ge) 地方。”吳永林高興(xing) 地告訴記者,今年的繁殖季,又有15隻小羊出生,普氏原羚家族在不斷壯大。

  如今,在環湖草原上,共有14個(ge) 普氏原羚野外種群,數量從(cong) 不足300隻增長到2700多隻。

  作為(wei) 國家5A級景區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海湖如何在保護和發展中取得平衡,當地政府也在不斷探索和努力。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1)大湖見證 ——持續保護讓青海湖生態華麗(li) “蝶變”
這是8月7日在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岸保護站拍攝的普氏原羚。新華社記者 呂雪莉 攝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2)大湖見證 ——持續保護讓青海湖生態華麗(li) “蝶變”

  在青海湖沙島,過去的景區棧道、觀景平台等旅遊設施已被全部拆除,黃沙之上已長出綠色植被(7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呂雪莉 攝

  為(wei) 保護生態,青海湖鳥島和沙島兩(liang) 個(ge) 景區先後關(guan) 閉。在沙島,過去的景區棧道、觀景平台等46處旅遊設施已被全部拆除,黃沙之上已長出綠色植被。

  而鳥島,則僅(jin) 保留了科普宣教基地及水鳥監測設施。今年夏季記者曾乘車上島采訪,鸕鶿島上一片寂靜,成群的鸕鶿、棕頭鷗築巢棲息,這裏真正成了鳥的天堂。

  青海省在上半年發布相關(guan) 規劃,正式提出建設青海湖國家公園。青海省主要負責人表示,青海湖是大美青海的重要名片,青海將以國家公園建設為(wei) 契機,努力推動青海湖生態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公園是美麗(li) 中國皇冠上的明珠,正如我心目中的青海湖最美的模樣。希望國家公園建設讓‘高原明珠’更加璀璨。”何玉邦說。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