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青海省班瑪縣的“三色”蛻變

汪曉青 竇金鎖 發布時間:2020-11-10 09:43:00來源: 新華網

   位於(yu) 青海省東(dong) 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曾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隨著脫貧攻堅與(yu) “三色班瑪”建設,貧困縣找到了發展新路子,過上了脫貧新生活。

   2014年,班瑪縣立足高原淨土的自然環境,大力發展藏茶產(chan) 業(ye) 。在燈塔鄉(xiang) 規模化人工試種茶葉成功後,班瑪縣擴大藏茶種植規模,在亞(ya) 爾堂鄉(xiang) 、賽來塘鎮和燈塔鄉(xiang) 人工種植藏雪茶530公頃,形成瑪柯河兩(liang) 岸長100公裏的班瑪縣首個(ge) 藏茶生產(chan) 基地。據統計,2014年至2019年,班瑪縣共種植藏雪茶1.85萬(wan) 畝(mu) ,建成了青海首條藏茶加工生產(chan) 線。2019年,班瑪縣藏雪茶產(chan) 業(ye) 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為(wei) 50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平均分紅2300元。


班瑪縣藏雪茶產(chan) 業(ye) 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人員在晾曬藏雪茶。(資料圖)新華社記者 白瑪央措 攝

   脫貧產(chan) 業(ye) 帶來綠色發展新生機,悠久的革命曆史和濃厚的紅色底蘊,也給班瑪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作為(wei) 是紅軍(jun) 長征唯一途經青海的地方,班瑪依托“紅軍(jun) 溝”紅色資源,著力打造黨(dang) 性教育基地和紅色教育品牌,已在“紅軍(jun) 溝”正式掛牌中央、省州愛國主義(yi) 教育、黨(dang) 性教育、實踐研修等基地65家。

   位於(yu) “紅軍(jun) 溝”附近的班前村,依托地域優(you) 勢和地方特色發展鄉(xiang) 村旅遊,興(xing) 辦藏家碉樓驛站16家,戶年均增收約4000餘(yu) 元,帶動吸納500餘(yu) 名貧困勞動力就地就業(ye) 。今年,班前村共接待旅遊人數9萬(wan) 人次,旅遊總收入3103.34萬(wan) 元。


一位遊客在瑪可河林場內(nei) 的紅軍(jun) 溝駐足參觀。(資料圖)新華社記者吳剛攝

   家鄉(xiang) 的發展變化越來越大,年輕人創業(ye) 熱情高漲,做黑陶成為(wei) 許多當地年輕人的新誌願。黑陶是青藏高原有數千年曆史的生產(chan) 生活器皿,班瑪黑陶種類繁多,有壺、燈盞、甕、香爐、罐、壇等。近年來,班瑪縣湧現出一批優(you) 秀的藏族黑陶傳(chuan) 承者,他們(men) 製作黑陶,成立公司,傳(chuan) 授技藝,帶領鄉(xiang) 親(qin) 一起增收。

   出身黑陶世家的謝格太就是當地有名的黑陶技師。2014年,謝格太成立班瑪黑陶旅遊產(chan) 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規模化生產(chan) 和銷售黑陶,並帶領學徒一起鑽研黑陶技藝,傳(chuan) 承和創新黑陶手工技藝文化。和泥、捏製、打磨、發酵、火燒、熏黑、拋光,經過十幾道工序的磨煉,學徒們(men) 在謝格太的帶領下,不僅(jin) 學到了技藝,傳(chuan) 承了技術,每月還能拿到數千元的生活補助。


班瑪縣黑陶匠人鬧吾措在製作黑陶。(資料圖)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近年來,班瑪縣大力保護和傳(chuan) 承具有民族特色的格薩爾文化、藏家碉樓建築、民間手工藝等民族文化遺產(chan) ,投資1400萬(wan) 元修建班瑪民族手工藝展銷中心和民族手工藝培訓中心,修建11處傳(chuan) 統民族手工藝扶貧車間,班瑪唐卡、黑陶、藏香、銀器、石雕、木雕等民間手工藝全部入駐金色文化扶貧產(chan) 業(ye) 園,解決(jue) 就業(ye) 崗位70餘(yu) 個(ge) 。

   相同的致富目標,不同的脫貧路徑。班瑪縣依托當地綠色生態資源、紅色革命曆史和金色文化底蘊,確立“三色班瑪”建設發展理念,積極探索尋求脫貧攻堅與(yu) “三色班瑪”建設契合點,走出了具有班瑪特色的“三色”蛻變道路。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