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瑪縣產業扶貧鋪就群眾脫貧致富路
班瑪縣是三江源自然保護核心區,縣域內(nei) 80%以上地域在生態紅線範圍內(nei) ,基本項目落地十分困難,產(chan) 業(ye) 發展空間狹窄。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班瑪縣認真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入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和省州黨(dang) 委、政府的係列決(jue) 策部署,把產(chan) 業(ye) 扶貧作為(wei) 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和長久之計,突出精準要義(yi) ,堅持精準方略,緊緊扭住產(chan) 業(ye) 發展這個(ge) 根本,在“夾縫”中找光明、謀發展,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思路,充分依托和挖掘縣域資源優(you) 勢,積極探索創新產(chan) 業(ye) 扶貧模式,構建多元化的產(chan) 業(ye) 扶貧格局,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通過成功把貧困村和貧困戶鑲嵌在產(chan) 業(ye) 鏈上,有效提升了產(chan) 業(ye) 帶動效益,拓寬了貧困群眾(zhong) 脫貧致富門路,為(wei)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目前,全縣13個(ge) 貧困村全部退出,1945戶8057名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摘掉了貧困帽子,退出了貧困縣的序列。
因地製宜,創新構建產(chan) 業(ye) 體(ti) 係。全縣立足資源稟賦,創新推行“龍頭企業(ye) 扶持帶動,小微產(chan) 業(ye) 遍地開花”的產(chan) 業(ye) 扶貧模式,按照縣域不同的區域功能,以“三分天下”的戰略舉(ju) 措,將馬可河流域、多柯河流域、開柯河流域分別定格為(wei) 種植區、養(yang) 殖區、旅遊區,堅持宜種則種、宜養(yang) 則養(yang) 、宜旅則旅,走差異化發展之路,形成了多元化的產(chan) 業(ye) 模式和發展格局。在瑪可河流域大力發展有機蔬菜、有機青稞、班瑪藏茶種植以及林下經濟作物培育產(chan) 業(ye) ,重點開發市場前景廣、比較優(you) 勢顯、產(chan) 品附加值高、帶動牧民增收能力強的生態特色產(chan) 業(ye) ,逐步構建了綠色生態產(chan) 業(ye) 體(ti) 係。在多柯河流域大力發展犛牛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和有機畜產(chan) 品深加工產(chan) 業(ye) ,成立生態畜牧業(ye) 合作社32個(ge) ,並以招商引資渠道投資1000萬(wan) 元建成了班瑪縣高原生態有機畜產(chan) 品加工交易市場,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形成規模養(yang) 殖,逐步構建了有機生態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在開柯河流域依托“紅軍(jun) 溝”紅色文化基因和地熱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旅遊和溫泉休閑度假旅遊產(chan) 業(ye) ,並與(yu) 省外對接,不斷擴大“紅色班瑪”知名度,逐步構建了紅色旅遊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三大產(chan) 業(ye) 體(ti) 係盤活了全縣優(you) 勢資源,每年產(chan) 生經濟效益2000餘(yu) 萬(wan) 元,戶均增收1萬(wan) 元左右。同時,立足縣域產(chan) 業(ye) 基礎,打造了金色文化產(chan) 業(ye) 園、綠色農(nong) 林產(chan) 業(ye) 園、紅色旅遊產(chan) 業(ye) 園,輻射帶動1796名貧困人口年增收402元,扶貧產(chan) 業(ye) 園成為(wei) 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帶動貧困群眾(zhong) 脫貧致富的重要引擎。
多方融資,積極發展到戶產(chan) 業(ye) 。堅持“黨(dang) 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ye) (合作社)牽頭、能人引領、群眾(zhong) 參與(yu) ”的工作機製,用活政策、用好資金,積極整合專(zhuan) 項扶貧、涉農(nong) 涉牧、對口援建等項目和資金,以市場為(wei) 導向,大力扶持、培育和發展多業(ye) 態扶貧到戶產(chan) 業(ye) ,帶動群眾(zhong) 增收脫貧。累計投資3971.19萬(wan) 元實施了生態畜牧養(yang) 殖、紅軍(jun) 服裝加工廠、格薩爾大酒店、農(nong) 貿綜合市場、黑青稞酒加工等5個(ge) 到戶產(chan) 業(ye) 項目,2019年產(chan) 生效益274.62萬(wan) 元,帶動1453戶6205人戶均增收1890萬(wan) 元。同時,針對貧困群眾(zhong) 發展產(chan) 業(ye) 融資難的問題,縣政府注入風險防控資金300萬(wan) 元,撬動金融機構提供信貸支持,共計發放金融扶貧貸款372戶1534.1萬(wan) 元,其中:“530”小額貸款348戶1341.1萬(wan) 元;貧困黨(dang) 員貸款7戶28萬(wan) 元;能人大戶貸款100萬(wan) 元,帶動貧困戶10戶;小微企業(ye) 貸款貸款65萬(wan) 元,帶動貧困戶7戶。在13個(ge) 貧困村成立互助協會(hui) ,共計吸納會(hui) 員809人,2017至2020年初累計發放互助資金借款809人1423萬(wan) 元。通過金融扶貧政策落實和互助資金借款,進一步激發了貧困群眾(zhong) 自我造血、自我發展、自我脫貧的意識,建成了一批集藏式餐飲、畜牧養(yang) 殖、炒麵加工、商品百貨等個(ge) 人產(chan) 業(ye) 。
企業(ye) 帶動,突出發展班瑪藏茶。按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兩(liang) 山”理念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東(dong) 部沙棘、西部枸杞、南部藏茶、河湟雜果”的林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地發展班瑪藏雪茶,藏雪茶產(chan) 業(ye) 逐步走上了高質量發展的道路。自2014年以來全縣共種植藏雪茶1.85萬(wan) 畝(mu) ,建成了瑪可河兩(liang) 岸長100公裏的青海省首個(ge) 萬(wan) 畝(mu) 藏茶種植基地。2015年7月注冊(ce) 成立了班瑪縣藏雪茶產(chan) 業(ye) 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並相繼投入產(chan) 業(ye) 園建設及鞏固提升資金約2438萬(wan) 元,修建了3957平方米的藏雪茶科研大樓,2054平方米的藏雪茶加工車間,公司以藏雪茶茶樹種植、茶葉生產(chan) 加工和銷售於(yu) 一體(ti) ,目前擁有全自動藏雪茶生產(chan) 線,以及各類齊全的茶葉初製、精製生產(chan) 設備,主要生產(chan) 高檔名優(you) 藏雪茶係列的產(chan) 品,是青海省首個(ge) 茶葉生產(chan) 企業(ye) 。堅持標準化打造、規範化管理、品牌化運作、市場化經營,不斷加大宣傳(chuan) 和推介力度,創新開發和研製藏雪茶係列產(chan) 品,藏雪茶先後榮獲中國(上海)國際茶葉博覽會(hui) 金獎、第五屆中國(東(dong) 北亞(ya) )森林博覽會(hui) 金獎”等多個(ge) 獎項,先後加工製作出藏雪茶紅茶、綠茶、茶餅以及“三色龍珠”、十二生肖係列匠心茶餅、紅軍(jun) 茶等共計20餘(yu) 種係列產(chan) 品,形成了“公司+牧戶+基地”“公司+合作社+牧戶”的扶貧產(chan) 業(ye) 鏈模式和“基地直銷+實體(ti) 店銷售+電商銷售”的營銷模式。據統計,2015年7月份以來,藏茶公司累計收購藏雪茶鮮葉38噸,生產(chan) 藏雪茶成品約9.5噸,實現總產(chan) 值1900萬(wan) 元。累計支付藏茶收購款200多萬(wan) 元,受益貧困群眾(zhong) 503戶,平均每戶增收3976餘(yu) 元。2018至2019年藏雪茶產(chan) 業(ye) 分紅約191萬(wan) 元,累計帶動517戶179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增收3694元。2017至2020年參與(yu) 藏雪茶種植的貧困人口約5700人次,累計支付勞務工資3070萬(wan) 元,平均每人增收5386餘(yu) 元。藏雪茶產(chan) 業(ye) 的發展既增加了群眾(zhong) 收入,又提升了生態顏值,已經成為(wei) 我縣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產(chan) 業(ye) 。
利益聯結,穩步實現資產(chan) 收益。針對產(chan) 業(ye) 選擇困難的貧困戶,按照“政府引導、個(ge) 人自願、抱團取暖、脫貧越線”的資產(chan) 收益新舉(ju) 措,建立利益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長效利益聯結機製,推動實現資產(chan) 收益脫貧和“牧民”到“股民”的轉變。全縣將5149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到戶產(chan) 業(ye) 資金3295.37萬(wan) 元和賽來塘鎮德昂村、江日堂鄉(xiang) 多日麻村上海援建資金400萬(wan) 元,共計3695.37萬(wan) 元集中捆綁使用,整體(ti) 回收縣城格薩爾大廈6至9層,實施了餐飲、娛樂(le) 、住宿為(wei) 一體(ti) 的綜合性酒店開發,2019年受益資金229萬(wan) 元(其中:到戶產(chan) 業(ye) 收益204.31萬(wan) 元;上海援建收益24.8萬(wan) 元),帶動全縣31個(ge) 行政村1217戶5149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增收1679元,帶動德昂村、多日麻村集體(ti) 經濟增收12.4萬(wan) 元。同時18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格薩爾大酒店上崗就業(ye) ,月工資3000餘(yu) 元,每年可帶動家庭增收36000元。投入到戶產(chan) 業(ye) 資金252.78萬(wan) 元,實施了縣農(nong) 貿綜合市場項目,2019年產(chan) 生分紅資金15.7萬(wan) 元,帶動68戶39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增收2309元,人均增收397元。利用46戶199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到戶產(chan) 業(ye) 資金127.36萬(wan) 元,實施了黑青稞酒加工產(chan) 業(ye) ,2019年產(chan) 生效益12.74萬(wan) 元,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2770元,人均增收640元。同時,根據省扶貧局的統一安排,將2020年光伏電站資金1517萬(wan) 元和2018至2019年13個(ge) 貧困村的集體(ti) 經濟資金1300萬(wan) 元,分別投入青海省、果洛州扶貧開發局發展投資公司,用於(yu) 實施易地式光伏扶貧電站項目,目前已產(chan) 生分紅資金94.47萬(wan) 元。
三產(chan) 融合,有效釋放發展動能。聚焦優(you) 勢產(chan) 業(ye) 、聚集資源要素、聚力創新引領,深度挖掘發展“紅、綠、金”三色產(chan) 業(ye) ,打造特色產(chan) 業(ye) 品牌,延長產(chan) 業(ye) 鏈、提升價(jia) 值鏈、完善供應鏈,促進產(chan) 業(ye) 深度交叉融合,形成輻射帶動效應和多業(ye) 態聯動發展格局,為(wei) 高質量發展匯聚強大動能。依托“紅色旅遊”資源,鼓勵和引導紅軍(jun) 溝附近的班前村,充分發揮地域優(you) 勢,大力發展鄉(xiang) 村旅遊,全村興(xing) 辦家庭賓館(藏家碉樓驛站)16家,戶年均增收約4000餘(yu) 元。紅軍(jun) 溝旁邊的牧戶索南一家,搭起了“帳篷超市”,銷售飲料、食品、手串、藏式服裝等特色商品,月收入達3000餘(yu) 元。隨著紅色教育中心、青海省長征精神傳(chuan) 承教育基地、紅軍(jun) 溝紀念館、遊客服務中心等一大批旅遊基礎設施的建成,全縣安排建檔立卡貧困戶、零就業(ye) 家庭和困難家庭70餘(yu) 人,在與(yu) 旅遊相關(guan) 的崗位上就業(ye) ,每人每月工資約3500元。依托“綠色生態”資源,精心打造百畝(mu) 蔬菜、千畝(mu) 青稞、萬(wan) 畝(mu) 藏茶種植基地和犛牛養(yang) 殖、畜產(chan) 品加工基地,大力發展班瑪有機蔬菜、有機青稞、班瑪藏雪茶、班瑪犛牛等特色產(chan) 業(ye) ,並把貧困戶固化在產(chan) 業(ye) 鏈上,8100名貧困群眾(zhong) 從(cong) 產(chan) 業(ye) 鏈上直接受益686.7萬(wan) 餘(yu) 元,人均增收848元。依托“金色文化”資源,在金色藏文化產(chan) 業(ye) 園入駐3家公司、2家民族特色手工藝加工點,建立唐卡、藏香、黑陶、藏毯、木雕和銀器加工等民族產(chan) 業(ye) 11個(ge) ,大力發展民族用品、手工藝品,110名建檔立卡戶通過“培訓+就業(ye) ”的方式,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ye) 增收。同時,全縣投資500萬(wan) 元,建成縣級電商服務中心1個(ge) 、鄉(xiang) 級電商服務站4個(ge) 、村級電商服務點13個(ge) ,在借助互聯網銷售班瑪特色農(nong) 畜產(chan) 品的同時,實現貧困家庭待業(ye) 青年就業(ye) 40名,每人每月工資為(wei) 底薪+提成收入近1800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班瑪縣:多元化搭建就業載體 多途徑拓寬增收渠道
就業是民生之本、脫貧之首,就業穩則民心安,就業實則脫貧成色足。搭建生態管護就業載體,公益性崗位讓貧困戶變身“工薪族”。搭建電子商務就業載體,讓貧困戶成為農畜產品的銷售員。[詳細] -
2020青海班瑪傳承紅色基因重走長征路徒步露營活動正式啟程
7月1日上午,由青海省體育局、中共班瑪縣委、班瑪縣人民政府主辦,青海省冬季項目和戶外運動管理中心、班瑪縣文體旅遊廣電局承辦的“2020青海班瑪傳承紅色基因重走長征路徒步露營暨體育係統主題黨日活動”在美麗的果洛藏族自治州...[詳細] -
班瑪縣開展“端午佳節紅軍溫泉健康沐浴”活動
班瑪縣作為兩次榮獲全省雙擁模範縣的地區,通過此次活動,即傳承和發揚了紅軍長征在班瑪的民族團結精神,進一步激發了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