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天天學習丨長江源村“馬背上的學校”變身記

發布時間:2020-12-08 10:44:00來源: 央視網

  走進青海省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一排排民族風格的民居別具特色。這個(ge) 位於(yu) 市郊一隅的村落,遠離了城市的喧囂,一派藏家田園風光。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唐古拉山鎮地處三江源地區,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流經這裏的沱沱河是長江的源頭之一。2004年,為(wei) 了響應國家號召、保護日益脆弱的三江源生態,唐古拉山鎮6個(ge) 村128戶牧民告別大草原、翻越昆侖(lun) 山,搬遷到420多公裏以外的格爾木,在市區邊上新建了一個(ge) 藏族村,命名為(wei) 長江源村。

  住進新房,冬暖夏涼;補貼發到手,吃穿有著落。但孩子們(men) 的教育又成了一大問題。

  搬遷之前,長江源村的孩子們(men) 就讀於(yu) 唐古拉山鄉(xiang) 完全小學。這所學校創辦於(yu) 1958年,最初被稱為(wei) “馬背上的學校”。因為(wei) 當時唐古拉山鎮的牧民們(men) 在海拔接近4700米的高寒地帶過著遊牧生活,老師們(men) 隻好騎著馬,到相距遙遠的各個(ge) 放牧點巡回上課。後來,就近家庭的孩子們(men) 集中在一起上課,教學地點就在帳篷裏麵,於(yu) 是又被稱為(wei) “帳篷學校”。直到上世紀60年代學校才有了相對固定的校址,但也隻有五間教室而已。

  達爾瑪老師永遠忘不了搬遷之前每年的“開學第一課”:撿牛糞。“過去條件差,每逢開學先得帶學生推上架子車,滿草原撿牛糞、鞋底子、破輪胎,堆滿一間教室才夠過冬。”

  除了“搞後勤”,勸返“逃學生”也是常事。“曾有三姐妹結伴‘逃學’,找了整晚,黎明時發現她們(men) 被困在一個(ge) 河心島……牧民騎馬把娃送學校,一寄宿就是半年,娃們(men) 隻是想‘逃’回家看一眼父母。”

  扶貧先扶智,再窮也不能窮孩子。

  搬入新村兩(liang) 年後,“格爾木市長江源民族學校”建成。學校位於(yu) 長江源村正中央,占地麵積4.3萬(wan) 平方米,建築麵積1.2萬(wan) 平方米、運動場麵積8268平方米,擁有教學樓、綜合樓、風雨操場、塑膠運動場、學生公寓、食堂、浴池等,並配有圖書(shu) 13000多冊(ce) 、學生用計算機100台、計算機教室2間、多媒體(ti) 投影廳1間、多媒體(ti) 語音教室2間等,現代化教育設施一應俱全。


格爾木市長江源村村貌

  全村適齡兒(er) 童就近入學,隨著條件不斷改善,許多牧區的家長也將孩子送到這裏,目前學生數量達到700多名。學校畢業(ye) 率、升學率常年“雙百”,還增設了民族體(ti) 育、書(shu) 法、舞蹈、音樂(le) 、美術、英語等興(xing) 趣課程。

  即將退休的達爾瑪,如今再不用去追“逃學生”了。當年跟他到處撿牛糞的學生紮西東(dong) 周,現在也已是班主任。

  對於(yu) 易地搬遷的牧民們(men) 來說,讓自己的下一代受教育、走出去,接觸更廣闊的世界,就是最實際的脫貧。村民們(men) 也通過政府組織的職業(ye) 培訓學會(hui) 更多技能,通過勤勞的雙手一起致富奔小康。

  2016年8月22日,一場喜雨過後,格爾木的天格外藍。

  這天下午,習(xi) 近平走進這個(ge) 海拔3000米的藏族村莊。

  村民們(men) 身著盛裝,獻上潔白的哈達、切瑪、青稞酒,表達對總書(shu) 記最隆重最熱烈的歡迎。

  習(xi) 近平走進長江源村87號,村民申格的家。藏式客廳寬敞明亮,茶幾上擺放著手抓肉、饊子、糕點和水果。習(xi) 近平同申格一家坐在一起拉家常。

  “小孩子幾年級了?”總書(shu) 記關(guan) 切地詢問申格外孫的學習(xi) 情況。“五年級了。”13歲的才仁巴桑站起來,向總書(shu) 記敬了一個(ge) 少先隊禮。習(xi) 近平高興(xing) 地點點頭。

  申格向總書(shu) 記匯報了現在的幸福生活。總書(shu) 記高興(xing) 地說:“你們(men) 的幸福生活還長著呢,希望你們(men) 健康長壽。”

  總書(shu) 記的關(guan) 懷,讓長江源人興(xing) 奮、振奮。此後,長江源村的新變化一個(ge) 接一個(ge) ,醫保及適齡兒(er) 童入學率都達到100%,農(nong) 牧區養(yang) 老保險應保盡保。

  從(cong) 雪山到城市,生產(chan) 生活方式的轉變和文明素質的提升是牧民們(men) 最大的變化。如今走在長江源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生機和活力,村民們(men) 幹勁十足,朝著更加幸福的生活前行。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