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國家公園體製試點成效初顯
“三江源國家公園有883平方公裏的冰川雪山,有29842平方公裏的河湖濕地,有86832平方公裏的草地,有495平方公裏的林地……”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赫萬(wan) 成說起三江源的山水林草如數家珍。三江源地處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也是亞(ya) 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重要啟動區,擁有世界獨一無二的高原濕地係統。
2016年開始,青海省對照中央要求,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工作。幾年來,青海省發揮先行先試政策優(you) 勢,把體(ti) 製機製創新作為(wei)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的“根”與(yu) “魂”,先後實施了一係列原創性改革,三江源地區生態係統退化趨勢得到有效遏製,生態建設工程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走出了一條具有三江源特點、青海特色的國家公園體(ti) 製探索之路。
打破“九龍治水”製約
“青海每年向下遊地區輸送的清潔水源超過600億(yi) 立方米,正是三江源生態環境的獨特性和稀缺性成就了這些源頭活水。”赫萬(wan) 成說,曾經,三江源因受“九龍治水”製約,多部門交叉管理、執法監管碎片化等使得治水成效大打“折扣”。
2016年,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方案》的實施,著力破解“九龍治水”,在無路徑可複、無經驗可循的情況下,青海省在實踐中走出了具有三江源特色的治水路徑。
“首先就是堅持優(you) 化整合、統一規範,突破條塊分割、管理分散、各自為(wei) 政的傳(chuan) 統模式。”赫萬(wan) 成依然記得當時的困難局麵。2016年青海省成立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下設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ge) 園區管委會(hui) ,並派出治多、曲麻萊和可可西裏三個(ge) 管理處,明確權責關(guan) 係,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了政出多門、職能交叉、職責分割的管理體(ti) 製弊端。
青海省整合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雜多縣和曲麻萊縣的林業(ye) 、國土、環保、水利、農(nong) 牧等部門的生態保護管理職責,設立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整合林業(ye) 站、草原工作站、水土保持站、濕地保護站等設立生態保護站,國家公園範圍內(nei) 的12個(ge) 鄉(xiang) 鎮政府掛保護管理站牌子,增加國家公園相關(guan) 管理職責。
此外,青海省積極開展自然資源資產(chan) 管理體(ti) 製試點,組建成立三江源國有自然資源資產(chan) 管理局和管理分局,積極探索自然資源資產(chan) 管理與(yu) 國土空間用途管製“兩(liang) 個(ge) 統一行使”的有效實現途徑,將三江源國家公園全部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為(wei) 國家所有。
步履堅實、碩果累累。如今,三江源國家公園範圍內(nei) 的自然保護區、重要濕地等各類保護地功能重組,實現了整體(ti) 保護、係統修複、一體(ti) 化管理。在一係列原創性改革中,“九龍治水”的局麵被打破,執法監管“碎片化”問題得到徹底解決(jue) ,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關(guan) 係被理順,走出了一條富有青海特色的治水之路。
推進“一戶一崗”製度
“我參加生態管護隊有4年,每個(ge) 月都有1800元固定工資,任務就是保護三江源。”曲麻萊縣曲麻河鄉(xiang) 多秀村牧民卓瑪加說。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立後,他放下牧鞭,帶上袖標,當上了“生態管護員”。
“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的‘一戶一崗’製度讓牧民華麗(li) 轉身,成了生態保護的知情者、參與(yu) 者、監督者,成為(wei) 建設國家公園的生力軍(jun)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王湘國介紹,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已全麵實現了園區“一戶一崗”,共有17211名牧民轉變身份成為(wei) 生態管護員,戶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以來,青海在原有林地、濕地單一生態管護崗位的基礎上,按照精準脫貧的原則,先從(cong) 園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入手,按月發放報酬,實行動態管理。同時,推進山水林草湖組織化管護、網格化巡查,組建鄉(xiang) 鎮管護站、村級管護隊和管護小分隊,構建遠距離“點成線、網成麵”的管護體(ti) 係,促進人的發展與(yu) 生態環境和諧共生。
同時,青海省積極探索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共贏之路,將生態保護與(yu) 精準脫貧相結合,鼓勵引導並扶持牧民從(cong) 事公園生態體(ti) 驗、環境教育服務以及生態保護工程勞務、生態監測等工作,使牧民在參與(yu) 生態保護、公園管理中獲得穩定的收益。
青海省開設了“三江源生態班”,招收三江源地區42名牧民子弟開展為(wei) 期三年的中職學曆教育;對園區內(nei) 外9000餘(yu) 人次開展民族手工藝品加工、民間藝術技能、農(nong) 業(ye) 技術等技能培訓,並積極開展特許經營試點;在瀾滄江源園區昂賽大峽穀開展生態體(ti) 驗項目特許經營試點,2019年接待國內(nei) 外生態體(ti) 驗團隊98個(ge) ,體(ti) 驗訪客302人次,實現經營收入101萬(wan) 元。
“這些措施、辦法、製度使牧民逐步由原來的草原利用者轉變為(wei) 如今的生態保護者。他們(men) 在三江源生態保護中,對野生動物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護,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赫萬(wan) 成說。
增草增水明顯
國家發改委生態成效階段性綜合評估報告顯示:三江源區主要保護對象都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修複,生態環境質量得以提升,生態功能得以鞏固,水涵養(yang) 量逐年增長,草地覆蓋率、產(chan) 草量分別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這表明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的設立,換來的是綠草如茵、碧水藍天的喜人景象。
“草是越長越高了,雨水也比以前多了。”尖措的家就在黃河源頭姊妹湖之一的紮陵湖畔,他切身感受到家鄉(xiang) 草原的變化。以前,紮陵湖沿岸有3條路可以通向黃河源頭矗立的“牛頭碑”,近幾年紮陵湖麵積不斷擴大,現在,其中的一條已被湖水淹沒,另一條修建不久的公路在未來也有被淹沒的可能。
在紮陵湖畔,尖措指著遠處草原上的野生動物說:“如今,即便是冬春季節,也少有風沙天氣,紮陵湖每年都在變大,以前少見的藏野驢又回到紮陵湖畔了。”
隨著三江源生態保護與(yu) 建設二期工程深入實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的設立,三江源區域的湖泊、濕地麵積增大,濕地與(yu) 水體(ti) 生態係統有所恢複,三江源地區水體(ti) 與(yu) 濕地生態係統麵積淨增加308.91平方公裏;監測區域內(nei) 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以及藏野驢、藏原羚等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
“黃河源頭的水流量增大,與(yu) 這些年的保護政策措施有著直接的關(guan) 係。”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hui) 生態保護站副站長韓常鵬看來,三江源生態保護與(yu) 建設工程的實施過程中,更可喜的是當地牧民生態保護觀念的變化。
韓常鵬說,如今,黃河源頭的牧民個(ge) 個(ge) 都是生態保護者,他們(men) 主動減少養(yang) 殖牲畜,主動保護草原上的野生動物。與(yu) 之前相比,沙化土地上長出綠草,黑土灘披上了綠衣。
“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任務全麵完成,已具備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條件。”赫萬(wan) 成表示,三江源已進入了生態全麵好轉的新階段,未來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將逐步實現從(cong) 打好基礎向提升質量轉變,從(cong) 製度建設向鞏固完善轉變,從(cong) 探索試點向全麵推進轉變,接下來是按照2025年、2035年時間節點設立目標,逐步推進建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如何實現“三江源”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要結合三江源區的實際狀況,堅持底線思維,處理好環保與經濟發展關係,構建生態保護統籌協調機製,建立生態法治保障體係,促進三江源區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詳細] -
嗬護中華水塔 生態保護建設讓牧民受益
“生態管護員機製有效調動了牧民參與國家公園建設的積極性,也有力推動了脫貧攻堅工作。”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赫萬成表示。[詳細] -
三江源國家公園累計投資47億元 生態保護成效凸顯
記者26日從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獲悉,三江源國家公園共落實中央和省級投入資金47億元,用於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和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科研監測、草原獎補、生態公益崗位補助等,為今年正式設園奠定基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