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瑪可河邊的產業脫貧實踐
地處三江源自然保護核心區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80%以上的土地在生態紅線範圍內(nei) ,產(chan) 業(ye) 發展空間狹窄。脫貧攻堅以來,當地突出“精準”二字,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you) 勢,成功把貧困村和貧困戶鑲嵌在產(chan) 業(ye) 鏈上。
地處青海與(yu) 四川交界處的班瑪縣素有“果洛小江南”之稱,氣候溫潤,景色宜人。每年秋分過後,燈塔鄉(xiang) 科培村的村民便紛紛進入山林間的藏茶基地,三五一組,手牽扁籮,圍著一棵棵茶樹忙碌。
果洛州班瑪縣燈塔鄉(xiang) 科培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果洛格勒告訴記者:“以前聽老人說,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秋茶口感也不錯,可是大家都沒有嚐試過。去年是村裏首次采摘秋茶,統一到村裏的合作社進行加工。”
秋茶不比春茶鮮嫩,大家決(jue) 定把采來的茶葉全部製成紅茶。紅茶的製作比綠茶要多幾道工序,需要專(zhuan) 業(ye) 人士來指導。
今年27歲的尕求是班瑪縣藏雪茶公司的職工,往年每到五六月份春茶采摘季節,尕求總是要到科培村和大家一起采春茶。如何采摘,如何揉撚,如何把握萎凋殺青的火候,尕求的講解細致易懂。
尕求對記者說:“三年前,我還是多貢麻鄉(xiang) 滿掌村的牧民,後來我到北京、上海學茶,現在我也算是一個(ge) 有技術的人了,我想把這門技藝教給大家,讓大家提高收入。”
瑪可河是長江水係一級支流大渡河正源,河兩(liang) 岸是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有山有水,還有800多年裏陸續建起來的的藏式碉樓群,科培村的村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致富門路。
果洛州班瑪縣科培村村委會(hui) 主任伍保葉說:“我們(men) 以後靠自己,一個(ge) 是懂文化,一個(ge) 是懂政策。錢包富的不算富,頭腦富才算富,我們(men) 現在就是要動腦子,老百姓的觀念改變大的很。”
一邊是網上直播藏茶,一邊是車間生產(chan) 藏茶。利用花葉海棠和變葉海棠的葉子加工製作而成的班瑪藏茶,被稱為(wei) “來自青藏高原的天香”。海拔3200米—3600米的瑪可河原始森林河穀地帶,水質優(you) 良,無汙染,是花葉海棠和變葉海棠生長的淨土。飲班瑪野生藏茶,在當地有著悠久的曆史。
班瑪縣藏雪茶公司總經理陳延軍(jun) 告訴記者:“當地群眾(zhong) 一直在喝班瑪藏雪茶,它的主要成分就是花葉海棠。”
按照“公司+基地+農(nong) 戶”的模式,班瑪縣捆綁了50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1600萬(wan) 元產(chan) 業(ye) 扶貧到戶資金,成立了集茶樹種植、生產(chan) 加工、銷售於(yu) 一體(ti) 的藏茶企業(ye) ,建成了200公頃的茶園式標準化藏雪茶基地。
陳延軍(jun) 介紹:“每年老百姓都有分紅,去年上交是115萬(wan) ,今年如果是扶貧效益分紅不變的話,還是得上交110萬(wan) 元為(wei) 503戶貧困戶進行分紅,年年都有效益。”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脫貧有路。班瑪縣結合縣域經濟特點,發展林下經濟,畜牧養(yang) 殖,種植藏茶、黑青稞和農(nong) 副產(chan) 品加工,培育形成的多個(ge) 產(chan) 業(ye) 已經成為(wei) 農(nong) 牧民脫貧奔小康的有力支撐。
班瑪縣扶貧局副局長張榮亮介紹:“我們(men) 在縣城整體(ti) 回購了將近2000個(ge) 平方米的農(nong) 貿市場,主要是用於(yu) 打造一些民族手工藝品,還有畜牧產(chan) 品的銷售,將所有的扶貧產(chan) 品集中在縣城一個(ge) 平台銷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省果洛州:班瑪藏雪茶的高原突圍
如今,班瑪縣的藏雪茶種植麵積超過1200公頃,創造產值近1800萬元,受益農戶近萬戶。小茶葉成為了高原群眾致富增收的新動能。[詳細] -
青海省班瑪縣的“三色”蛻變
位於青海省東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曾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隨著脫貧攻堅與“三色班瑪”建設,貧困縣找到了發展新路子,過上了脫貧新生活。[詳細] -
班瑪縣產業扶貧鋪就群眾脫貧致富路
班瑪縣是三江源自然保護核心區,縣域內80%以上地域在生態紅線範圍內,基本項目落地十分困難,產業發展空間狹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