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紀念碑:這是紀念紅軍長征勝利的總碑
紅軍(jun) 長征紀念碑碑園雕塑。
[1931-1940]
蹲點點位
鬆潘縣紅軍(jun) 長征紀念碑碑園
曆史評價(jia)
在阿壩州,紅軍(jun) 多次挑戰人類生存極限,翻越了人跡罕至、終年積雪的夾金山、達古山等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多座大雪山,熔鑄出的救國救民、不怕艱難險阻與(yu) 犧牲的精神,得以積澱並升華。
1935年4月到1936年8月,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第一、二、四方麵軍(jun) 三大主力相繼經過、留駐、轉戰阿壩州,留下諸多紅色記憶。
2月1日,記者來到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鬆潘縣川主寺鎮紅軍(jun) 長征紀念碑碑園。紅軍(jun) 長征紀念碑、英雄群雕等紀念建築高聳挺立,向人們(men) 講述著人類曆史上的偉(wei) 大壯舉(ju) ——長征。
紀念碑碑座為(wei) 漢白玉,表現了紅軍(jun) 翻雪山的艱難經曆;碑身為(wei) 亞(ya) 金銅貼麵的三角立柱體(ti) ,象征三大紅軍(jun) 主力;碑頂一位紅軍(jun) 戰士雙手高舉(ju) ,一手持花,一手持槍,寓意紅軍(jun) 長征的勝利。
一段傳(chuan) 奇
紅色土司獻身革命
在碑園的紅軍(jun) 長征紀念館二樓,陳列著一張照片和一份1985年由民政部頒發的《革命烈士證明書(shu) 》。“這個(ge) 人叫安登榜,是電影《紅色土司》的原型。”工作人員向記者詳細介紹了安登榜參加紅軍(jun) 、獻身革命的故事。
1933年,安登榜承襲父職,成為(wei) 鬆潘縣鎮坪一帶羌人頭領。國民黨(dang) 後又委任他為(wei) 鬆潘縣第六區區長,目的是通過他來盤剝和壓迫當地人民。
安登榜反對國民黨(dang) 橫征暴斂,繼而帶領群眾(zhong) 抗捐抗稅,而這不僅(jin) 讓他被撤了區長職務,還被列入暗殺名單。1935年春天,安登榜為(wei) 躲避國民黨(dang) 追殺,開始四處逃難。
“我爺爺身材高大,性格直爽,愛憎分明,那段時間非常苦悶和彷徨。”安登榜之孫、黃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曆史文化處處長安德軍(jun) 說,幸好爺爺精通羌藏漢語,多次逢凶化吉。
1935年4月,當安登榜一行路經北川墩上時,遇上了紅四方麵軍(jun) ,遂毅然加入了紅軍(jun) 。而後6月,安登榜出任新成立的番民遊擊隊隊長。8月,紅軍(jun) 來到鬆潘縣毛兒(er) 蓋,安登榜一邊積極在少數民族群眾(zhong) 中宣傳(chuan) 共產(chan) 黨(dang) 的民族政策,一邊為(wei) 紅軍(jun) 籌措糧草,其間不幸被土匪殺害。
據不完全統計,紅軍(jun) 長征到阿壩州境域,當地每天出動精壯勞動力5萬(wan) 人次以上支援紅軍(jun) ;總共支援紅軍(jun) 糧食1000萬(wan) 公斤以上,各類牲畜20多萬(wan) 頭;藏羌回漢等民族群眾(zhong) 參加紅軍(jun) 5000人以上。而紅軍(jun) 也在此贏得了數十次戰鬥。
一座豐(feng) 碑
長征精神永續傳(chuan) 承
“紅軍(jun) 長征紀念碑是紅軍(jun) 長征紀念碑碑園的核心組成部分。”鬆潘縣黨(dang) 史和地方誌編纂中心主任車華強介紹說,鬆潘的紅軍(jun) 長征紀念碑不同於(yu) 其他地區修建的紀念紅軍(jun) 長征某一事件或某一戰鬥的紀念建築,是紀念紅軍(jun) 長征勝利的總碑。
“近年,通過加強紅色文化、長征文化培訓,我們(men) 倡導職工人人都是講解員。”黃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管理局紅軍(jun) 長征紀念碑碑園管理處處長孫格勇介紹,僅(jin) 去年,他們(men) 就培訓了來自涼山、甘孜、阿壩16縣市的學員近50名,為(wei) 10多萬(wan) 遊客進行講解。
講述紅軍(jun) 故事,弘揚長征精神,講解員們(men) 還主動進機關(guan) 、進學校、進部隊,每年為(wei) 當地上門服務都在30次以上。
鬆潘縣教育局德育股股長李華林稱,為(wei) 發揮紅軍(jun) 長征紀念碑碑園在弘揚長征精神、培養(yang) 青少年愛國情懷方麵作用,教育局在每年清明節、“七一”等時間點,都積極組織教育係統黨(dang) 員開展學習(xi) 。該局還計劃今後在教育係統長期開展“三個(ge) 一”活動:即講一段長征故事、看一部長征主題的愛國主義(yi) 電影、開展一次到碑園的研學活動。
“長征精神,簡單概括就是堅信正義(yi) 事業(ye) 必然勝利、不惜付出犧牲、一切從(cong) 實際出發、緊密團結、同人民群眾(zhong) 患難與(yu) 共的精神。”鬆潘縣委黨(dang) 校副校長吳國平介紹,借助長征幹部學院這一載體(ti) ,2015年以來,鬆潘縣已開班282期,讓2萬(wan) 多人次黨(dang) 員幹部接受了長征精神教育,使之成為(wei) 推動各民族團結進步的中堅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一棵“紅軍樹”見證軍民魚水情深
雅德鄉交納村的“紅軍樹”,要5人才能合抱。“紅軍走過的地方,北上抗日的路,鮮水兩岸春風漾,軍民共春耕,朱總赤腳耘,徐帥肩拉犁,藏漢感情真如鐵,爐霍傳佳話……”68歲的魏雨良唱起自創的歌曲。[詳細] -
翻越夾金山:紅軍長征中行軍最慢的一段 鑄就一座曆史豐碑
1935年6月,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甩掉國民黨追兵後,來到夾金山下。這是中央紅軍長征路上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爬雪山、過草地這段艱難而偉大的征程由此開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