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牧民成為極地江源 生態守護的重要力量
4月23日,祁連山國家公園沙龍灘管護站生態管護員羅藏次成(右)在巡護途中使用望遠鏡監測野生動物。新華社 吳剛 攝
《青海·我們(men) 的國家公園》近日在央視熱播,來自三江源腹地的牧民群眾(zhong) 走上熒屏,展示著守護“中華水塔”的青海“草根”形象。得益於(yu)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深入推進,生活在這片高山厚土的牧民放下牧鞭,成為(wei) 生態管護員,在海拔高、自然條件惡劣的極地江源,用前行的腳步守護著萬(wan) 物生靈,用自然樸素的生態觀念決(jue) 心保護好自己的家園,讓“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
近年來,青海省堅決(jue) 扛起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深入貫徹落實“四個(ge) 紮紮實實”重大要求,奮力推進“一優(you) 兩(liang) 高”戰略,有效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取得積極成效。到目前,國家公園內(nei) 共有17211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實現“一戶一崗”。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青海對國家生態安全、民族永續發展負有重大責任,必須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後代負責。”牢記殷殷囑托,當三江源國家公園步入建園關(guan) 鍵時期,這將賦予江源兒(er) 女更加艱巨又光榮的使命。
生態管護實現“一戶一崗”
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啟動,大美青海成為(wei) 全國乃至世界的焦點,必須要走出具有江源特色、符合青海實際的路子。但立足保護和發展實際,最主要還得尋找人類發展與(yu) 自然保護的平衡點,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就這樣,積極引導當地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加入到國家公園建設成為(wei) 新的嚐試。
卓瑪加,來自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曲麻河鄉(xiang) 多秀村,如今是三江源生態管護隊伍中的一員,他所在的村子自成為(wei) 三江源國家公園重點保護區域,他就積極報名成為(wei) 了國家公園內(nei) 一名生態檔案員,肩負著常規巡護和記錄生態變化的雙重任務。保護生態初心不變,鏗鏘前行一直在路上,他因此還獲得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首個(ge) “斯巴魯生態保護獎”。
因地製宜,不斷強化牧民群眾(zhong) 在生態保護中的主體(ti) 作用,青海省先後印發《關(guan) 於(yu) 下達新增草原濕地生態管護員指標任務》、《關(guan) 於(yu) 青海省生態保護和服務脫貧攻堅行動計劃的通知》等,園區內(nei) 的生態管護公益崗位陸續增加,並逐步實現從(cong) 精準扶貧建檔立卡“一戶一崗”到國家公園內(nei) 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一戶一崗”全覆蓋的提升。
今天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內(nei) ,已構建起“生態管護+基層黨(dang) 建+精準脫貧+維護穩定+民族團結+精神文明”六位一體(ti) 的生態管護模式,推進組織化管護、網格化巡查,組建鄉(xiang) 鎮管護站、村級管護隊和管護小分隊,利用馬隊、摩托車隊、流動帳篷及多媒體(ti) 收視係統,構建遠距離“點成線、網成麵”的管護體(ti) 係。同時,52個(ge) 行政村已成立村級生態保護專(zhuan) 業(ye) 協會(hui) ,發揮村級社區生態管護主體(ti) 和前哨作用,並建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製,推動牧民成為(wei) 生態守護者。
社區共建成保護新模式
三江源國家公園範圍涵蓋12個(ge) 鄉(xiang) 鎮53個(ge) 行政村,內(nei) 有19109戶、72074人,基本形成了“大散居、小聚居”的定居格局。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內(nei) 的原住居民,身處實地,他們(men) 不僅(jin) 享受著大自然給予的恩賜,也親(qin) 身感受、親(qin) 眼目睹了高原生態係統的退化過程,飽嚐了生態係統脆弱所致生存生活的艱辛,因此也就更加懂得自然資源的珍貴。
加快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理順人與(yu) 自然之間的關(guan) 係,不斷激發牧民群眾(zhong) 成為(wei) 國家公園建設的內(nei) 生動力。隨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製度實施,社區成為(wei) 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內(nei) 保護主體(ti) ,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成為(wei) 生態保護最直接利益相關(guan) 者和最有積極性的保護者。自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以來,青海省積極探索構建國家公園體(ti) 製下的新型社區,推廣社區共管協議,實施聯戶經營,發展家庭牧場等。
不斷強化社區支撐國家公園保護建設的管理能力,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內(nei) 開展生態保護與(yu) 建設示範村鎮試點,選擇在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xiang) 年都村、曲麻萊縣葉格鄉(xiang) 紅旗村、治多縣紮河鄉(xiang) 瑪賽村、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紮陵湖鄉(xiang) 擦澤村和可可西裏索南達傑保護站展開試點。
同時,先後投入大量資金,著力改善社區內(nei)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率先實行了建檔立卡戶和全體(ti) 牧戶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一戶一崗”試點,並進一步加強國家公園理念和環境教育,強化生態保護意識。
青海省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社區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編製中,充分體(ti) 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總體(ti) 要求和基本原則,及時在各種政策、體(ti) 製機製中深度挖掘、創造條件,以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草原生態保護獎勵補助等重大工程為(wei) 抓手,努力改善鄉(xiang) 村生態環境,增加群眾(zhong) 收入,充分發揮社區在國家公園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推動社區向現代化邁進。
不僅(jin) 如此,隨著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深入,青海省全麵落實草原獎補政策,落實限牧、禁牧要求,與(yu) 地方政府配合,加大文化、教育、衛生、醫療、養(yang) 老、扶助、電商等公共服務能力建設。
生態惠民增進福祉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chan) 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中,青海省積極探索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共贏之路,將生態保護與(yu) 牧民充分參與(yu) 、精準脫貧、增收致富相結合,多措並舉(ju) 探索生態、生產(chan) 、生活“三生”共贏發展之路。
如今,瀾滄江源園區的昂賽大峽穀特許經營成為(wei) 了很多人向往的生態新體(ti) 驗。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縱深推進,昂賽大峽穀開展漂流、自然觀察等生態體(ti) 驗項目被納入特許經營範疇並進行規範,不僅(jin) 得到國家相關(guan) 資金的支持,更為(wei) 當地牧民帶來可觀收入。才旺多傑就是其中之一,他不僅(jin) 是一名生態管護員,還是一名生態宣傳(chuan) 員,得益於(yu) 特許經營的實施,他切切實實受了益。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以來,青海省積極引導牧民群眾(zhong) 充分參與(yu) 、增收致富、轉崗就業(ye) 、改善生產(chan) 生活條件,組織實施產(chan) 業(ye) 扶貧、安居扶貧、社會(hui) 扶貧、脫貧保險及農(nong) 牧民轉產(chan) 就業(ye) 培訓,通過扶持園區畜牧合作社,支持搬遷牧民產(chan) 業(ye) 發展等手段,多渠道開發提供就業(ye) 崗位。同時,積極鼓勵引導並扶持牧民從(cong) 事公園生態體(ti) 驗、環境教育服務以及生態保護工程勞務、生態監測等工作,使他們(men) 在參與(yu) 生態保護、公園管理中獲得穩定長效收益。
在青海省開設的“三江源生態班”,招收的三江源地區農(nong) 牧民子弟接受中職學曆教育,在園區開展民族手工藝品加工、民間藝術技能培訓等。鼓勵牧民以投資入股、合作勞務等多種形式從(cong) 事家庭賓館、旅行社、民族演藝、交通保障、牧家樂(le) 、餐飲服務等經營項目,促進發展適應國家公園建設、生態保護的第三產(chan) 業(ye) 。
積極探索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在從(cong) 無到有的探索路徑中積極引導群眾(zhong) 成為(wei) 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守護者和受益者,極地江源的生態環境在得到最嚴(yan) 格保護的同時,也正在反哺人類實現高質量發展。守護三江源、守護“中華水塔”,青海任重道遠,牢記殷殷囑托,青海兒(er) 女將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履行源頭責任,堅決(jue) 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wei) 青海的優(you) 勢和驕傲。
記者感言
積極探索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的共贏之路
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於(yu) 此,立足於(yu) 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民族永續發展大局,青海肩負著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在實現生態高水平保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如何統籌保護和發展實現辯證統一?在積極探索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中,青海走出了一條極具特色的民生發展之路,讓生活在國家公園內(nei) 的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成為(wei) 了有著固定工資收入的生態管護員,這可謂是一項頗有成效的生態改革之舉(ju) ,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保護和發展雙重任務,將原本的矛盾體(ti) 統籌為(wei) 和諧共贏的一體(ti) 。
近年來,青海省深入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四個(ge) 紮紮實實”重大要求,奮力推進“一優(you) 兩(liang) 高”戰略部署,堅持生態保護優(you) 先,充分結合實際,積極探索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共贏之路,在生態、生產(chan) 、生活良性循環轉變中,進一步健全完善新型畜牧業(ye) 合作經營方式,農(nong) 牧民生產(chan) 經營模式從(cong) 分散變為(wei) 適度規模生產(chan) ,眾(zhong) 多牧民群眾(zhong) 也變身成為(wei) 生態管護員,曾經世代逐草原而生活的牧民成為(wei) 生態守護者、第三產(chan) 業(ye) 從(cong) 業(ye) 者,園區內(nei) 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實現“一戶一崗”,牧民也成為(wei) 了極地江源生態看護和保護的主要力量。
站上新的發展起點,對於(yu) 生態地位重要的青海而言,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更要堅持生態保護優(you) 先,推動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要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身體(ti) 力行做好“中華水塔”的守護人,並讓更多人成為(wei) 生態的保護者和受益者。堅實走好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之民生之路,立足生態謀發展要發展,以生態“家珍”作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在保護好綠水青山的行動中換得金山銀山,持續增進民生福祉,為(wei) 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自然財富,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wei) 青海的優(you) 勢和驕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寧:綠水青山繞古城 一江清水向東流
青山綠水見證,西寧人不懈地努力著,並且還將繼續努力打造具有公園城市形態、美麗城市風範、幸福城市品質的現代美麗幸福大西寧。[詳細] -
青海玉樹:牢記殷殷囑托守護“中華水塔”
三江源18個核心保護區中,有10個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巍巍的蒼莽雪山間,保護區麵積達9.6萬平方公裏,占玉樹州總麵積的41%,占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麵積的72%,玉樹生態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詳細] -
青海:築起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屏障
“十三五”期間,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較2015年大幅提高,19個地表水國考斷麵水質優良比例較考核基準年提高15.8個百分點,湟水河出省斷麵Ⅲ類水質占比不斷提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現全覆蓋……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