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果洛:肩負使命囑托 書寫江源答卷
年寶玉則,水天一色。青海日報記者 李興(xing) 發 攝
打開中國植被分布圖,西南部的白色冰川與(yu) 褐色的高山裸岩之間,有一處被大片翠綠色覆蓋的土地,無數毛細血管般的溪流自此發源匯集,一路東(dong) 去。這裏就是三江源地區,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每年輸出600億(yi) 立方米清潔水。
在青海,美麗(li) 而神秘的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河流密布,湖泊、沼澤眾(zhong) 多,雪山冰川廣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濕地麵積最大、河湖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也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因此,三江源地區被譽為(wei) “中華水塔”。
果洛藏族自治州地處三江源腹地,生態地位尤為(wei) 重要。近年來,果洛州立足“三個(ge) 最大”省情定位,堅持生態立州、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建立健全體(ti) 製機製等一係列行之有效的舉(ju) 措,紮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
時至今日,果洛州生態治理成效顯著,環境質量穩步向好。紮陵湖、鄂陵湖麵積分別增大74.6平方公裏和117.4平方公裏,濕地麵積增加104平方公裏,湖泊數量增加到5849個(ge) ,三江源再現“千湖美景”。更值得一提的是,森林覆蓋率達到13.4%,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果洛州把生態文明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高起點規劃和實施好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三期項目和長江、黃河果洛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生態治理工程,堅決(jue) 守護好三江源頭、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
瑪多之痛,喚起青海對三江源生態保護的決(jue) 心
瑪多縣地處三江源腹地,平均海拔4500米,是萬(wan) 裏黃河流經的第一縣。上世紀90年代末,因過度放牧、無序開采等原因,導致草場沙化、湖泊銳減、鼠害肆虐。
佇(zhu) 立在海拔4610米的山巔,環望紮陵湖和鄂陵湖,碧波浩渺……
望著眼前的美景,33歲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爾金仁增黑色的臉龐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聽父輩說,40年前這片土地上‘風吹草低見牛羊’,然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因過度放牧生態環境跌倒了穀底。作為(wei) 管護員,現在父親(qin) 最期待的就是我將這裏每天的變化拍成照片帶回去給他看一看。”
2016年,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掛牌成立,青海大膽破冰,用改革和擔當的精神闖出新路子。
2016年4月,按照山林水草湖一體(ti) 化管理的要求,為(wei) 了實現生態保護與(yu) 牧民整體(ti) 脫貧雙贏,果洛州委製定出台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製和生態管護員管理辦法。截至目前,瑪多縣已經有近3042名牧民變身“生態管護員”,巡視管護自己的家園。
在黃河源頭,呼呼的山風不停地吹著,爾金仁增黑色的臉龐凍得鐵青。但是戴著紅色袖章,騎著摩托車馳騁在黃河源頭紮陵湖邊進行草原巡護是他最開心的事情。
說起生態管護員一職,爾金仁增頗為(wei) 自豪:“巡護工作比起以前放牧,雖然有些辛苦,但是一想到自己腳下的牧草還能再次長得跟羊腿一樣高,就很滿足。”
爾金仁增說,原本自己是以放牧為(wei) 生,一年全家收入不到一萬(wan) 元,自從(cong) 2016年成為(wei) 生態管護員後,他一個(ge) 人的年收入就超過了3萬(wan) 元,不僅(jin) 如此,經過國家和政府的不斷努力,爾金仁增成為(wei) 生態管護員以來,在草場的生態保護中沒有碰到盜獵、破壞草場的現象,這片草場的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近年來,瑪多縣以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為(wei) 契機,以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增加群眾(zhong) 收入、擺脫貧困、守好源頭生態、打造精神高地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創新實施了“六位一體(ti) ”網格化管理模式。全縣組建了4個(ge) 鄉(xiang) 鎮生態管護站、27個(ge) 村級管護隊和190個(ge) 管護分隊,設置生態公益崗位管護人員3042名,並賦予生態管護員六項職能,形成了“點成線、網成麵”的管理體(ti) 係。
三江源的牧民由草原利用者變為(wei) 生態管護者,積極探尋著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平衡點。
重構環境治理體(ti) 係,“一塊牌子管到底”
如今的瑪多之變,就是三江源生態治理改革步履不停的縮影。
2005年,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啟動,退牧還草、以草定畜、沙化治理、移民搬遷、工程滅鼠等環境治理措施同步展開,一場艱辛的探索拉開帷幕。2015年,一期工程實施10年後,三江源各類草地產(chan) 草量提高了30%,百萬(wan) 畝(mu) 黑土灘治理區植被覆蓋度增加到80%以上,三江源水資源量增加近80億(yi) 立方米。2018年,瑪多湖泊數量創下曆史新高:5849個(ge) 。
鄂陵湖畔,碧水接天,飛鳥疾速掠過。
驚豔與(yu) 震撼,是黃河源頭留給許多人的第一印象。但對於(yu)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黃河源園區管委會(hui) 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副局長馬貴來說,這樣的場景,實在是來之不易。
2015年底,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方案》——這是我國第一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
根據方案,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黃河源園區管委會(hui) 組建,瑪多縣原林業(ye) 、國土、環保、水利等部門的生態保護管理職責,整合為(wei) 管委會(hui) 下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同時將縣森林公安、國土執法、環境執法、草原監理、漁政執法等機構,整合成管委會(hui) 下的資源環境執法局。
“一塊牌子管到底。”親(qin) 曆了黃河源頭巨變的馬貴發出這樣的感歎。從(cong) 建設“天地空一體(ti) 化”的生態大數據中心,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馬貴擔起更多職責,比以前更忙碌了。
治理黑土灘,播種草籽;搭起招鷹架,防止鼠害……為(wei) 了“綠歸”黃河源頭,馬貴和同事們(men) 想了無數辦法。他帶記者來到一處草灘:大片沙地被石方格沙障劃分成若幹區域,石方格內(nei) ,人工補種的披堿草隨風搖曳。“看不出來吧?這裏以前都是寸草不生的沙土。”說著,他興(xing) 奮地搓了搓手,滿臉自豪。
如今,當地牧民冬天住在縣城,享受更好的教育醫療條件,夏天回到故鄉(xiang) ,有序放牧牛羊。部分牧民當起了生態管護員,成為(wei) 這片土地的守護者。
“自試點以來,通過管護員的巡護監測撿拾垃圾和維護草原的基礎設施,紮陵湖、鄂陵湖以及星星海,周邊的生態環境比以前更好,尤其是水域麵積這幾年一直在持續增加,野生動物的數量明顯增多。”馬貴說。
年保玉則,“休養(yang) 生息”守護“中華水塔”
盛夏的年保玉則遍地開著金黃色的格桑花,遠處的湖水、雪山與(yu) 藍天白雲(yun) 相互交映,宛如一幅油彩畫。生態管護員肉公手拿編織袋和長長的夾鉗按點巡護。
位於(yu) 果洛州久治縣索乎日麻鄉(xiang) 的年保玉則山形如蓮花,總麵積3469平方公裏,保存有冰蝕地貌、冰磧地貌、現代冰川等地質遺跡。
“現在可比以前輕鬆多了,垃圾已基本找不到了,除了當地的牧民以外,很少有人來這邊了。”肉公說,家鄉(xiang) 的生態也越來越好了。
自上世紀90年代起,隨著年保玉則旅遊觀光、餐飲、住宿等產(chan) 業(ye) 的興(xing) 起,引得遊客紛至遝來,但也因此產(chan) 生了垃圾,加之牧民過度放牧和中藏藥材的采挖,地處三江源核心區的年保玉則生態受到破壞。
為(wei) 保護水源和草場、維護三江源生態,2018年4月起,年保玉則正式關(guan) 停。肉公說,他意識到遊客增多帶來的環境汙染,也發現遊客踩踏草皮後,格桑花也慢慢開得少了。他便與(yu) 其他牧民自發在景區周邊撿垃圾,盡量維護環境。
隨著景區的關(guan) 停,當地政府為(wei) 每塊土地、湖泊設立了生態管護員,像肉公一樣每一個(ge) 果洛幹部群眾(zhong) 正式肩負起保護“中華水塔”的責任。
“以前每年夏季是景區遊客最多的時候,也是垃圾最多的時候。那時候一夏天能撿100多袋垃圾,光犛牛馱運就得拉50多趟。”肉公回憶道,後來景區關(guan) 停了,外麵的人進不來,垃圾也漸漸沒有了。
“近兩(liang) 年,我們(men) 在巡護途中,經常與(yu) 雪豹、棕熊、岩羊、猞猁等珍稀野生動物‘邂逅’,但是以前遊客多,基本找不到它們(men) 。”肉公說。
如今,年保玉則漸漸恢複生機,遍地盛開著格桑花如金色地毯一般,成群結隊的魚在湖邊搶食。
記者感言
扛起源頭責任 守護“中華水塔”
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大美三江源,被譽為(wei) “中華水塔”。
“青海對國家生態安全、民族永續發展負有重大責任,必須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後代負責。”3月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hui) 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
青海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肩負保護“中華水塔”、涵養(yang) 水源的重大責任。青海廣大幹部群眾(zhong) 形成了共識,脫貧致富不能拖,生態紅線不能碰,發展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實現,這是責任所在。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中,探索建立牧民參與(yu) 共建機製,注重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準確把握牧民群眾(zhong) 脫貧致富與(yu) 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的關(guan) 係,在試點政策製定上將生態保護與(yu) 精準脫貧、群眾(zhong) 充分參與(yu) 、增收致富、轉崗就業(ye) 、改善生產(chan) 生活條件相結合,充分調動牧民群眾(zhong) 保護生態的積極性,積極參與(yu) 國家公園建設,夯實了生態環境保護的群眾(zhong) 基礎。
高原上的發展,有高原的特點。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穩步建設,是發展。保護好生態環境,清新的空氣、純淨的水源、美麗(li) 的自然風貌,生態紅利人人共享,也是發展。
三江源國家公園共涵蓋12個(ge) 鄉(xiang) 鎮53個(ge) 行政村,涉及牧民7.2萬(wan) 人。記者看到,隨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製度的實施,1.7萬(wan) 牧民端上了“生態碗”,吃上了“綠色飯”,在生態公益“一戶一崗”機製下,“一人被聘為(wei) 生態管護員,全家參與(yu) 生態保護”的新風正在興(xing) 起,牧民群眾(zhong) 成為(wei) 了生態保護最直接利益相關(guan) 者和最有積極性的保護者。
構建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三江源,確保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是每個(ge) 青海人的責任、擔當、使命、奉獻。一路上采訪過的園區幹部、生態管護員,生活在這裏的牧民群眾(zhong) ,在他們(men) 身上,無不散發著為(wei) 人類保護綠水青山、造福全球的高尚精神。
盡管前方道路上還會(hui) 有許多困難,但是美麗(li) 高原上的人們(men) 毅然肩負起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堅定發展信心,邁著鏗鏘的步伐前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柴達木人厚植“生命綠”
高原四月天,東部的河湟穀地已是滿目芳菲,環湖地帶已現淺綠,而大漠上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迎接姍姍來遲的春天,在黃坡沙丘植下一片片草,宣示綠色信念、綠色向往。 [詳細] -
讓牧民成為極地江源 生態守護的重要力量
到目前,國家公園內共有17211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實現“一戶一崗”。[詳細] -
西寧:綠水青山繞古城 一江清水向東流
青山綠水見證,西寧人不懈地努力著,並且還將繼續努力打造具有公園城市形態、美麗城市風範、幸福城市品質的現代美麗幸福大西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