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三江源頭的生態答卷

發布時間:2021-05-20 10:19:00來源: 中國環境報

  4月的青藏高原,冬去春來。嫩綠色的草場與(yu) 湛藍的天空、巍峨的雪山相映成趣,景色十分別致,遠處成群的岩羊、悠走的藍馬雞、漫步的白唇鹿,讓這個(ge) 海拔最高、麵積最大的國家公園煥發出勃勃生機。

  三江源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

  地處三江源核心區的曲麻萊縣,是我國南北兩(liang) 大水係的重要水源涵養(yang) 區之一,既是長江北源發源地,又是黃河源頭約古宗列所在地。

  在青海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內(nei) 的曲麻萊縣曲麻河鄉(xiang) 多秀村,生態管護員卓瑪加佩戴著紅袖標,每天騎摩托跑三四十公裏去巡護,遇到野犛牛產(chan) 仔的時候,最遠的巡護裏程超過50公裏。摩托車進不去,便騎著犛牛一天走20多公裏,有時候晚上獨自在野外搭個(ge) 簡易帳篷露宿。

  過去,卓瑪加拿著羊鞭放牧。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立後,他戴上生態管護員袖標,守護著三江源生態安全,卓瑪加親(qin) 眼見證了三江源頭的變化。

  他說:“現在草是越長越高了,雨水也比以前多了,以前靠幫人放牧和國家發放的草原獎補,全家一年的收入不足1萬(wan) 元。自從(cong) 有了這份工作,每年有了2.18萬(wan) 元的固定收入,我們(men) 家也實現了脫貧。”

  在這幾年的巡護路上,卓瑪加經常遇見以前鮮見的雪豹、金錢豹、猞猁、棕熊等野生動物。對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裏的卓瑪加來說,他已經把野生動物當作朋友和親(qin) 人。

  牧民是草原的主人,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主體(ti) 。體(ti) 製試點以來,有效調動了牧民參與(yu) 國家公園建設的積極性,築牢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基層網底。

  據國家發改委生態成效階段性綜合評估報告顯示:三江源區主要保護對象都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修複,生態環境質量得以提升,生態功能得以鞏固,水涵養(yang) 量逐年增長,草地覆蓋率、產(chan) 草量分別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這表明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的設立,換來的是綠草如茵、碧水藍天的喜人景象。

  隨著三江源生態保護與(yu) 建設二期工程深入實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的設立,三江源區域的湖泊、濕地麵積增大,濕地與(yu) 水體(ti) 生態係統有所恢複,三江源地區水體(ti) 與(yu) 濕地生態係統麵積淨增加300平方公裏以上;監測區域內(nei) 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以及藏野驢、藏原羚等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

  玉樹藏族自治州生態環境局局長多加說,玉樹州處於(yu) 三江源核心地區,五年來,大力實施退牧還草、生態移民、建設養(yang) 畜、鼠蟲害防治、黑土灘綜合治理、沙漠化土地治理等16個(ge) 項目,累計投入28.7億(yi) 元,實施了三江源、可可西裏、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規劃,完成草原禁牧387萬(wan) 公頃,減畜209.03萬(wan) 隻羊單位,滅鼠5297.26萬(wan) 畝(mu) ,黑土灘治理69.34萬(wan) 畝(mu) ,生態移民6535戶33012人,封山育林0.78萬(wan) 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3.2%。

  建立我國首個(ge) 體(ti) 製試點的國家公園

  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明確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ti) 製”。在中央和國家相關(guan) 部門支持指導下,在前期充分調研論證、廣泛征求意見、精心謀劃設計的基礎上,2015年 11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向中央上報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方案》(以下簡稱《試點方案》)。

  2015年12月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hui) 議,審議通過了《試點方案》。2016年3月5日,中辦、國辦正式印發《試點方案》。

  根據《試點方案》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總體(ti) 格局,可簡要概括為(wei) “一園三區”:“一園”即三江源國家公園,“三區”為(wei) 長江源(可可西裏)、黃河源、瀾滄江源3個(ge) 園區,總麵積12.31萬(wan) 平方公裏,占三江源麵積的31.16%。其中冰川雪山883.4平方公裏,河湖濕地29842.8平方公裏,草地86832.2平方公裏,林地495.2平方公裏。涉及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治多、曲麻萊3縣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以及青海可可西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轄區域。3個(ge) 園區涉及12個(ge) 鄉(xiang) 鎮、53個(ge) 村、17211戶牧民。

  三江源國家公園是我國首個(ge) 體(ti) 製試點的國家公園,因其覆蓋範圍廣、地處三江之源,備受社會(hui) 各界的廣泛關(guan) 注。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探索構建了省、州、縣、鄉(xiang) 、村全覆蓋的國家公園管理體(ti) 製,基本解決(jue) 了“九龍治水”和監管執法碎片化問題;建立了行政管理體(ti) 係,實施了4縣大部製改革,整合林業(ye) 、國土、生態環境、水利、農(nong) 牧等部門的生態保護管理職責,設立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整合林業(ye) 站、草原工作站、水土保持站、濕地保護站等設立生態保護站,國家公園範圍內(nei) 的12個(ge) 鄉(xiang) 鎮政府掛保護管理站牌子,全麵建立了集中統一高效的保護管理和執法機製。此外,組建成立三江源國有自然資源資產(chan) 管理局和管理分局,積極探索自然資源資產(chan) 管理與(yu) 國土空間用途管製“兩(liang) 個(ge) 統一行使”的有效實現途徑,將三江源國家公園全部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為(wei) 國家所有。

  自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以來,算生態賬、打生態牌、吃生態飯已經成為(wei) 人們(men) 的共識。通過創新出思路、出舉(ju) 措、出方案、出對策,將生態文明建設引向深入,形成了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chuan) 承的生態保護新模式。

  “生態體(ti) 驗”開辟綠色致富新路

  對於(yu) 世代逐水草而居的三江源地區牧民而言,放牧是大多數人唯一的生存技能。如何引導禁牧減畜後的牧民參與(yu) 國家公園的保護與(yu) 管理,並使其從(cong) 中受益、實現脫貧致富?這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工作中,就成了最值得研究的重大民生問題。

  位於(yu) 瀾滄江源頭的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xiang) ,具有獨特的峽穀風貌、原始森林和丹霞景觀,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的主要分布區,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內(nei) 第一個(ge) 開展生態體(ti) 驗特許經營活動的試點。昂賽鄉(xiang) 年都村生態管護員白瑪文紮就是生態體(ti) 驗特許經營活動的首批受益者,通過帶領訪客到峽穀觀測野生動物活動,一年下來有著不錯的收入。

  “2015年我成為(wei) 生態管護員,主動減少了家畜放養(yang) ,平時和其他牧民一起巡護山水林草湖。自從(cong) 成為(wei) 自然體(ti) 驗接待家庭後,加上生態管護員的工作,家庭收入增加了不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白瑪文紮說。

  和白瑪文紮一樣的接待家庭,在昂賽鄉(xiang) 有很多戶,他們(men) 通過培訓,掌握紅外相機和望遠鏡操作、使用技術,為(wei) 體(ti) 驗者提供食宿,並擔任司機和向導,進一步拓寬了增收渠道,參與(yu) 國家公園保護建設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

  還有許多當地群眾(zhong) ,也看好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you) 勢,搭上了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的“快車”,在自家院子裏開起了農(nong) 家樂(le) ,收入持續提高。吃上生態飯的群眾(zhong) ,環保意識也更強了。

  三江源地區將生態保護與(yu) 精準脫貧相結合,鼓勵引導並扶持牧民從(cong) 事公園生態體(ti) 驗、環境教育服務以及生態保護工程勞務、生態監測等工作,使牧民在參與(yu) 生態保護、公園管理中獲得穩定的收益。開設了“三江源生態班”,招收三江源地區40餘(yu) 名牧民子弟開展為(wei) 期三年的中職學曆教育;對園區內(nei) 外近萬(wan) 人次開展民族手工藝品加工、民間藝術技能、農(nong) 業(ye) 技術等技能培訓,並積極開展特許經營試點;在瀾滄江源園區昂賽大峽穀開展生態體(ti) 驗項目特許經營試點,實現經營年收入一百餘(yu) 萬(wan) 元。

  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任務全麵完成,已具備在今年年底正式設立國家公園的條件。根據規劃,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將逐步實現從(cong) 打好基礎向提升質量轉變,從(cong) 製度建設向鞏固完善轉變,從(cong) 探索試點向全麵推進轉變。按照2020年、2025年、2035年3個(ge) 時間節點設立目標,逐步推進建設。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