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中國西部高原之腎” 這塊濕地在不斷升級
若爾蓋縣黃河九曲第一灣。四川日報全媒體(ti) 記者尹鋼攝
蹲點點位
四川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
曆史評價(jia)
四川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地處長江、黃河上遊,主要由白河和黃河主河道構成,總麵積為(wei) 4094.31公頃,是世界上麵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澤濕地——若爾蓋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園區擁有享譽中外的“黃河九曲第一灣”景觀,也是黑頸鶴等珍稀動物的重要繁殖地和棲息地。
得益於(yu) 今年豐(feng) 沛的雨水,5月中旬的四川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已經披上了盎然的綠意。行走其間,不時能看到黑頸鶴。它們(men) 從(cong) 位於(yu) 雲(yun) 南的越冬地遷徙回來,在若爾蓋濕地開始新一輪的繁衍。
“這一切都是保護後的結果,以前濕地萎縮,退化相當嚴(yan) 重。”若爾蓋縣林業(ye) 和草原局林業(ye) 高級工程師熊遠清感慨。
作為(wei) 世界上麵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澤濕地,若爾蓋濕地涵養(yang) 著流經這裏的黃河幹流,被視為(wei) 我國的重要水源地之一,並有著“中國西部高原之腎”的美譽。為(wei) 保護這塊黃河“蓄水池”,2016年8月,四川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正式通過國家驗收,晉身“國家級”。
探索更有力的濕地保護措施,眼下,一個(ge) 橫跨四川甘肅兩(liang) 省的若爾蓋國家公園已在緊鑼密鼓創建中。
保護標準“國家級”
讓高原精靈黑頸鶴放心棲息
66歲的血多是若爾蓋縣唐克鎮索格藏村牧民。在他的印象中,過去這片濕地牛羊往來,汙水橫流,垃圾遍地。“光我們(men) 家當時就有150頭犛牛整天在濕地裏啃草。”血多說,那時,全鎮所有村家家如此。
過度放牧讓濕地草場麵臨(lin) 幹涸沙化的危險,而被“黃河九曲第一灣”吸引而來的國內(nei) 外眾(zhong) 多旅遊團和自駕遊愛好者,則給脆弱的濕地生態帶來了嚴(yan) 峻的考驗。“沒保護前,來這裏的遊客可以隨便把車開進濕地,留下車轍和垃圾。”若爾蓋縣黃河九曲第一灣旅遊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奎回憶。
但這片濕地的價(jia) 值,不僅(jin) 僅(jin) 是牧場或景區那麽(me) 簡單。
黃河幹流從(cong) 四川省白河牧場注入若爾蓋縣境內(nei) ,蜿蜒穿越這片廣袤濕地後流入甘肅。因此,保護“中國西部高原之腎”,對保護“母親(qin) 河”意義(yi) 重大。
上世紀90年代,在當時國家林業(ye) 局、四川省林業(ye) 廳的支持下,總麵積166570.6公頃的四川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2011年,四川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獲批試點。2012年,四川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開工建設,全力推進原生濕地保護、濕地植被恢複、本底調查、動植物保護、病蟲防治和鼠害治理、汙染控製和濕地修複等項目。曆時數年,投入2.3億(yi) 元,四川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於(yu) 2016年正式授牌。
如今,濕地公園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鄉(xiang) 土植被得到了有效的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得到了良好恢複。熊遠清說,這幾年濕地公園內(nei) 監測到的黑頸鶴越來越多。這是唯一一種生活在高原環境中的鶴類,非常珍稀。黑頸鶴數量增加,表明濕地環境質量實實在在得到了改善。
保護力度還在加強——橫跨川甘兩(liang) 省的若爾蓋國家公園已列入國家規劃,正在加快前期規劃工作。5月20日至21日,四川省林草局舉(ju) 行創建方案座談會(hui) ,細化功能區劃範圍,探討創建工作推動進程。
四川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石碑。四川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徐登林 攝
“三個(ge) 三分之一”戰略
牧民在保護中真正獲益
按相關(guan) 要求,公園核心範圍內(nei) 凡與(yu) 規劃相悖的建築物體(ti) 和人為(wei) 景觀,必須一律清理至新規劃的接待生活區域。最終,該區域內(nei) 的20餘(yu) 戶牧民被安置到規劃集中區。血多家就是要搬遷的20餘(yu) 戶之一。
搬了家,犛牛養(yang) 殖還是要繼續進行。隨著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如何解決(jue) 草場與(yu) 牛羊養(yang) 殖數量的平衡問題,讓原住牧民們(men) 從(cong) 環境保護中真正獲益進而參與(yu) 其中,成為(wei) 若爾蓋濕地治理的一個(ge) 重要難題。
形勢倒逼下,若爾蓋縣探索出了“放牧+補飼+圈養(yang) ”三結合順勢養(yang) 殖集成技術。若爾蓋縣科學技術和農(nong) 業(ye) 畜牧局局長張建榮介紹,傳(chuan) 統養(yang) 殖法中25畝(mu) 草場一年可飼養(yang) 1頭犛牛,“三結合”養(yang) 殖法用不到10畝(mu) 草場就能飼養(yang) 1頭犛牛,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提高了養(yang) 畜的科學化水平。
放牧要“節流”,牧民收入更要“開源”。
依托四川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自然資源,2014年,“黃河九曲第一灣”成功創建4A景區。“近年,景區遊客數量和收入增長迅速,即使受疫情影響的2020年,景區也接待遊客17.91萬(wan) 人次,收入1513.35萬(wan) 元,吸納本地就業(ye) 350人。”李奎說,今年,隨著國內(nei) 疫情向好,景區遊客持續增長。
若爾蓋縣按照“一村一品”思路,把景區周邊村落作為(wei) 景區休閑觀光和民宿文化體(ti) 驗承接區,因地製宜開發了一大批遊牧文化、觀光農(nong) 業(ye) 和休閑度假旅遊產(chan) 品,更錨定“黃河上遊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縣”定位,提出建設最美高原濕地生態旅遊目的地,以旅遊業(ye) 為(wei) 龍頭發展一批生態產(chan) 業(ye) 。
現在,血多對3個(ge) 孫子有著新期望:“希望他們(men) 好好讀書(shu) ,將來去景區工作,吃上旅遊飯。”
若爾蓋縣委常委趙順勇介紹,該縣近年逐步形成了“三個(ge) 三分之一”戰略部署:一是通過子女讀書(shu) 、教育,讓保護區原住民三分之一從(cong) 事其他行業(ye) ;二是依靠扶貧政策和發展旅遊業(ye) ,讓保護區原住民三分之一轉變為(wei) 草原生態保護者;三是通過傳(chuan) 統畜牧業(ye) 向現代畜牧業(ye) 轉型,讓三分之一原住民實現產(chan) 業(ye) 升級。
若爾蓋縣科學技術和農(nong) 業(ye) 畜牧局局長張建榮(右)與(yu) 牧民交流。四川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徐登林 攝
發展故事
放牧+補飼+圈養(yang) “三結合”為(wei) 濕地草場“減負”
5月16日早上8時許,若爾蓋縣唐克鎮索格藏村牧民蒲瓦甲走進犛牛圈舍,給新購的21頭犛牛喂料。早上不將牛群趕入附近的草場,反而關(guan) 在圈裏喂飼料,下午才放到草場上吃草,這是若爾蓋縣給濕地草場“減負”的辦法。
2014年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四川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範圍內(nei) 有牧民3811戶、22708人,飼養(yang) 的草食牲畜達613425頭,超載79.56%。其實,牲畜超載放牧現象在整個(ge) 若爾蓋縣很常見。2018年,阿壩州牧區五縣草原載畜量情況統計表顯示,若爾蓋縣當年理論載畜量為(wei) 159.42萬(wan) 羊單位,實際載畜量為(wei) 189.84萬(wan) 羊單位,超載率19.08%。
為(wei) 解決(jue) 濕地草場牲畜超載問題,在當地牧民和企業(ye) 多年嚐試的基礎上,2019年,若爾蓋縣正式在全縣推廣“三結合”順勢養(yang) 殖集成技術,即“放牧(散養(yang) )+補飼+圈養(yang) ”三結合。
“‘三結合’的精髓在於(yu) 補飼這一環節,飼料部分替代草料,不但減輕了草場的壓力,而且讓犛牛生長期縮短近一半,成本大幅降低,肉質由粗糙變細嫩。”若爾蓋縣科學技術和農(nong) 業(ye) 畜牧局局長張建榮稱,過去自然放牧一頭成年犛牛一年需要草場20畝(mu) 左右,補飼後,僅(jin) 需 8畝(mu) 草場且飼養(yang) 期變短。粗略估計,一頭犛牛出生到出欄平均消耗的草場麵積由過去的120畝(mu) 變成現在的28畝(mu) 。
截至2020年,若爾蓋縣投入各級資金1420萬(wan) 元,推廣“三結合”順勢養(yang) 殖集成技術示範戶142戶。今年4月,蒲瓦甲和朋友東(dong) 勇共同出資收購21頭3年齡的犛牛,“用這種放牧方式,每頭犛牛每天可以增重0.9公斤,隻用補飼6個(ge) 月就可以出欄。”
張建榮表示,除了“三結合”,該縣還將通過全麵落實天然草原禁牧、休牧、草畜平衡製度,加大人工種草力度,逐步實現草畜動態平衡,進一步減輕濕地草場壓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黃河上遊生態保護:“黑土灘”變濕地 大天鵝南飛越冬
2019年,四川省若爾蓋縣國際重要濕地保護與修複工程實施,這裏建起4條幾公裏長的攔水大壩後,漸漸形成濕地,引來了大天鵝。[詳細] -
花湖有約 今年首批黑頸鶴提早歸來
3月6日清晨,雪後陽光下,數千隻黃鴨、赤麻鴨、藏鴛鴦、棕頭鷗、斑頭雁等飛禽在光影交錯的若爾蓋花湖嬉戲翱翔,為初春的高原濕地平添靈動與生機。[詳細] -
我們將如何“與狼共舞”?四川省在若爾蓋建立首個狼生態保護監測站
7月29日,若爾蓋狼生態保護監測站掛牌,這是四川省首個為狼而建立的保護站。為何要保護狼?又有何意義?人與狼可以和諧共生嗎?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