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重走天路看變遷|一家三代人的“天路情緣”

發布時間:2021-07-28 10:06:00來源: 新華網

  “請注意安全,把小孩拉好!”

  每天下午6點,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火車站,客運車間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康濤總會(hui) 手持對講機出現在站台上,引導旅客上車、出站。

  2011年,康濤從(cong) 北京郵電大學畢業(ye) 後回到家鄉(xiang) 青海,成了格爾木火車站客運車間的一名助理工程師。放棄北京高薪的工作機會(hui) 而投身青海鐵路事業(ye) ,康濤選擇的背後是一家三代人的“鐵路情結”。

  康濤的外公穆俊奇曾是一名鐵道兵,原籍陝西禮泉。1968年,穆俊奇隨部隊來到青海,在西寧市湟源縣紮下了根。

  1979年,穆俊奇在修建青藏鐵路西(寧)格(爾木)段時,因車禍犧牲在這條“天路”旁,留下5個(ge) 年幼的孩子,全家的生活跌入低穀。

  困難麵前,穆俊奇的長女穆海娟扛起了家庭重擔,成了原湟源工務段的一名養(yang) 路工。

  “那時,養(yang) 路工最基本的工作就是砸枕木,母親(qin) 當時連洋鎬都揮不動。”康濤講述母親(qin) 穆海娟的經曆,話裏透著心酸,“但沒辦法,一家人等著吃飯。幹不了重體(ti) 力活,母親(qin) 就去幫廚,給段上一百多人做飯,這樣的工作,她一幹就是8年。”

  伴隨著一代代鐵路人的付出,814公裏長的青藏鐵路西格段於(yu) 1984年建成通車。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格(爾木)拉(薩)段通車,這條全長1956公裏的“天路”全線貫通。

  “從(cong) 小生活在鐵路旁,聽不到火車的聲音,還有點睡不著覺嘞。”轉眼間,康濤也已在“天路”旁工作了10年。

  10年間,格爾木車站的站房從(cong) 500平方米的“老破小”變為(wei) 14974平方米的“高大上”,可容納的旅客數量也從(cong) 800人增加到2000人。在車站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的背後是青藏鐵路物流量和客流量的逐年增多。

  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運輸部技術設備室主任孔令欣告訴記者,格拉段開通15年來,列車開行對數從(cong) 開行之初的2對客車、4對貨車,增長到現在的6對客車、11對貨車。截至2021年6月底,青藏鐵路累計發送進出藏旅客2963.27萬(wan) 人次、進出藏貨物6834.71萬(wan) 噸。

  2013年,穆海娟在西寧客運段的乘務員崗位上退休。2012年退休前夕,母子二人還在Z152次列車上共同工作了幾個(ge) 月。

  “當時,我和母親(qin) 是對班乘務員。我到站她出發,她到站我出發。”康濤把崗位交接給母親(qin) ,母親(qin) 則把精心準備的餃子等小吃交給他。一來一往間,康濤已變成了家庭的頂梁柱。

  “青藏鐵路不僅(jin) 給了我們(men) 家生活的保障,更是我們(men) 家三代人存於(yu) 血脈的精神傳(chuan) 承。作為(wei) 一名鐵路人我很自豪。”康濤說。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