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樂此不疲撿牛糞 他們到底圖個啥?

發布時間:2021-08-12 15:50:00來源: 新華社

   一群犛牛正徜徉在廣袤無垠的大草原上,慢悠悠地低頭覓食。當它們(men) 把尾巴抬起來的一瞬間,跟在身後的郭娜趕緊上前,因為(wei) 她知道,犛牛要拉便便了。


郭娜跟著犛牛群“散步”。(受訪者供圖)

   牛糞落地後,郭娜用戴著乳膠手套的雙手,輕輕地將牛糞表麵的雜草等汙染物剝離,接著將牛糞攪拌均勻,再用特製的勺子將牛糞一點一點地放入凍存管內(nei) 。完成這套流程後,為(wei) 了防止牛糞裏的關(guan) 鍵物質分解,她將凍存管放入隨身攜帶的液氮罐裏冷凍保存。

  


龍瑞軍(jun) 團隊成員正在撿犛牛糞。(受訪者供圖)

   郭娜是蘭(lan) 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龍瑞軍(jun) 教授團隊的博士後。“團隊的每一個(ge) 成員都撿過牛糞。牛糞是我們(men) 做實驗和研究的寶貴材料。”郭娜說,剛開始撿牛糞時,她內(nei) 心也有抵觸,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她逐漸習(xi) 慣了牛糞的氣味。

   犛牛是青藏高原生態係統與(yu) 草牧業(ye) 發展不可或缺的關(guan) 鍵物種。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龍瑞軍(jun) 帶領團隊通過研究犛牛這種“全能家畜”,解讀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態係統管理與(yu) 可持續發展。


郭娜(右)和同學在進行春季牧場的植被調查。(受訪者供圖)

   龍瑞軍(jun) 介紹,極端環境條件下,放牧動物的食性選擇和采食量關(guan) 乎其健康和生存,但如何準確量化其擇食組分,一直是國際相關(guan) 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因此,他的團隊以犛牛為(wei) 研究對象,探尋放牧動物的采食特性以及其適應青藏高原的機製。

   近年來,龍瑞軍(jun) 團隊紮根青藏高原東(dong) 北緣的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在海拔3000米至3700米的高原牧場上,研究犛牛“吃什麽(me) 、怎麽(me) 吃”。他們(men) 對當地牧區所有牧草進行了DNA條形碼的挖掘和分析,再將這些DNA片段與(yu) 從(cong) 牛糞裏提取的未消化殘渣牧草DNA比對,可得出放牧犛牛采食牧草種類的季節變化特征。


龍瑞軍(jun) (右)與(yu) 牧民交流放牧草地管理經驗。(受訪者供圖)

   龍瑞軍(jun) 說,傳(chuan) 統放牧管理學難以準確獲知犛牛擇食哪些種類的牧草。但他們(men) 的研究發現,犛牛四季均以采食富含蛋白的闊葉雜類草為(wei) 主。具體(ti) 來說,在天祝這片草場有400餘(yu) 種植物,犛牛會(hui) 吃其中的80多種既好消化營養(yang) 又高的雜類草,以蓼科、菊科和薔薇科植物為(wei) 主。

   龍瑞軍(jun) 團隊的研究還揭示了犛牛體(ti) 內(nei) 有完整的適應機製,能根據季節性牧草變化“挑食”,而且與(yu) 腸道內(nei) 的微生物菌群起交互作用,進而能從(cong) 有限的飼草中獲得更多的營養(yang) ,以應對青藏高原惡劣的自然環境。

   接下來,他們(men) 還將進一步研究如何完善犛牛的飼養(yang) 管理,為(wei) 青藏高原放牧犛牛的健康養(yang) 殖和科學管理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