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貴德縣:黃河岸畔“空殼村變形記”
圖為(wei) 貴德縣阿什貢村的村民在田間勞作。貴德縣組織部供圖
入秋後,黃河上遊穀地時有涼意襲來,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尕讓鄉(xiang) 阿什貢村的菜籽油榨油車間裏卻一片火熱。“今年村裏的黃芪長勢好,應該又是個(ge) 豐(feng) 收年。”阿什貢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勾日紮西邊說邊從(cong) 車間向遠處山坡眺望,收割機正在田埂間忙碌作業(ye) 。
貴德縣地處黃河上遊穀地,素有“高原小江南”“天下黃河貴德清”之美譽,丹霞地貌映襯下的阿什貢村距離黃河邊僅(jin) 20公裏,海拔落差600多米。
近年來,阿什貢村立足自身地理環境和資源稟賦,走出中藏藥材種植與(yu) 畜牧養(yang) 殖相結合的產(chan) 業(ye) 路,並不斷挖掘國家地質公園等旅遊資源,曾經村集體(ti) 經濟為(wei) 零的“空殼村”變為(wei) 發展致富的“上進村”。
2017年,勾日紮西當選阿什貢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上任伊始,他便邀請藥材種植、牛羊養(yang) 殖、法律法規等專(zhuan) 家到村裏授課,幫助村民了解政策、掌握技能,並帶領村民清理村舍周邊的垃圾、汙水、秸稈。
如今,村裏裝上了太陽能路燈、修建小廣場,便民服務大廳、衛生室、閱覽室等基礎設施逐一完善。“院子幹淨了,心情也好了,現在我們(men) 看病、辦事、鍛煉身體(ti) 都方便,日子越過越有趣。”村民們(men) 高興(xing) 地說。
阿什貢村內(nei) 的國家地質公園,七條色彩、造型各異的丹霞地貌峽穀吸引各地遊客“打卡”。每年夏末秋至,村裏的杏子、梨子成熟了,背靠七彩丹霞的公路沿線,村民們(men) 擺起小攤,做起水果生意。
同時,阿什貢村采取“黨(dang) 支部+合作社+生產(chan) 組+農(nong) 戶”的模式發展村集體(ti) 經濟,成立種養(yang)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分成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畜牧生產(chan) 、農(nong) 機服務、勞務輸出、民族刺繡五大產(chan) 業(ye) ,逐步實現“集體(ti) 搞經濟、戶戶有資本、家家成股東(dong) ,年年有分紅”。
當初,為(wei) 打消村民們(men) 的顧慮,勾日紮西賣掉自家130隻羊,自掏腰包帶頭投入合作社運營;如今,合作社已開辟就業(ye) 崗位110個(ge) ,實現增收140萬(wan) 元,阿什貢村人均收入由不足5000元發展至今已突破12000元。
“國家政策這麽(me) 好,我們(men) 的好日子還在後頭呢。”展望未來,勾日紮西目光更加堅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高原小江南:碩果飄香豐收季
金秋九月,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迎來了碩果飄香的季節,農民在桃園、梨園忙碌采摘,盡享豐收喜悅。[詳細] -
青海省貴德縣:循環農牧業打造“清清黃河”邊“小而美”農莊
近年來,貴德縣深挖農業生態功能和旅遊內涵,相繼建成黃桃、櫻桃、杏采摘園,薰衣草觀光園、休閑農莊等,並完善基礎設施,創新農業經營服務,吸引旅客觀光體驗,促進農業與旅遊融合發展。[詳細] -
鄉村振興有路子,村民增收靠旅遊
有著“高原小江南”和“高原梨都”之稱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地處黃河上遊,自然環境優美,黃河水流清澈,猶如一條青色腰帶穿城而過,因此有“天下黃河貴德清”的美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