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頭打造國家公園典範
三江之源水潺潺,山宗昆侖(lun) 入雲(yun) 霄,祁連草香牧鞭響,大美青海綠色魂。
這就是青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
這就是青海,綠色是這裏的底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鋪滿江源。
這就是青海,這裏最大的價(jia) 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
放眼青海,我們(men) 無比欣喜,三江源國家公園即將正式設園,祁連山、青海湖、昆侖(lun) 山國家公園穩步推進,可可西裏世界遺產(chan) 地保護利用科學高效,《西寧共識》內(nei) 涵不斷豐(feng) 富……青海探索出了一條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在建設國家公園試點中貢獻了“青海智慧”“青海經驗”。
體(ti) 製創新,打破“九龍治水”
時間回到六年前。2016年3月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方案》,三江源成為(wei) 黨(dang) 中央、國務院批複的我國第一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
2016年3月1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hui) 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在超過12萬(wan) 平方公裏的三江源地區開展全新體(ti) 製的國家公園試點,努力為(wei) 改變‘九龍治水’,實現‘兩(liang) 個(ge) 統一行使’闖出一條路子,體(ti) 現了改革和擔當精神。要把這個(ge) 試點啟動好、實施好,保護好冰川雪山、江源河流、湖泊濕地、高寒草甸等源頭地區的生態係統,積累可複製可推廣的保護管理經驗,努力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是加快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次重大創新,一項重大改革。既然是改革,就要打破過去“九龍治水”和執法監管“碎片化”的問題,真正實現“一件事由一個(ge) 部門來管”的體(ti) 製試點目標。
體(ti) 製試點中,青海省委、省政府“堅持優(you) 化整合、統一規範,不作行政區劃調整,不新增行政事業(ye) 編製,組建管理實體(ti) ,行使主體(ti) 管理責任”的原則,建立了由省級國家公園管理局、3個(ge) 園區管委會(hui) 、3個(ge) 派出管理處、12個(ge) 鄉(xiang) 鎮保護管理站、村級管護隊和管護小分隊為(wei) 組成的國家公園行政五級管理實體(ti) ,形成了以管理局為(wei) 龍頭、管委會(hui) 為(wei) 支撐、保護站為(wei) 基點、輻射到村的管理體(ti) 製。
勇擔國家使命,落實試點任務,聚焦改革目標,當好“施工隊長”。時至今日,我們(men) 欣喜地看到三江源國家公園31項體(ti) 製試點任務全麵完成,在創新體(ti) 製機製、健全政策製度體(ti) 係、保護生態環境、保障改善民生等重要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取得了重要成果,確立了9大國家公園建設理念,初步形成了15個(ge) 管理體(ti) 係,走出了一條“借鑒國際經驗、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三江源特點”的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創新之路。
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園在即,奮鬥的目標卻未止步,到2025年,國家公園在構建自然保護地體(ti) 係中的示範作用凸顯。到2035年,國家公園體(ti) 製機製更加健全,更具引領示範意義(yi) 。
共建共管,穩固綠色屏障
全國十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中,青海是承擔雙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體(ti) 製試點,這在全國獨一份。開展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以來,青海省優(you) 化管理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完善分工合理、權責明確、相互支撐的長效工作機製,建設與(yu) 國際接軌的職業(ye) 化管理隊伍。
尤其是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體(ti) 製試點中,打造生態保護高地、生態科研高地和生態文化高地“三大高地”,在全省自然保護地率先建立“村兩(liang) 委+”社區參與(yu) 共建共管共享機製,充分發揮村兩(liang) 委和黨(dang) 員引導帶領作用,打造黨(dang) 員群眾(zhong) 義(yi) 務宣傳(chuan) 、保護“兩(liang) 支隊伍”,推行“村兩(liang) 委+”聯點村包點聯建工作機製。
除此之外,青海推動建立長江、黃河、瀾滄江流域省份協同保護三江源生態環境共建共享機製,開展縱橫雙向聯合的自然資源綜合執法,探索建立自然資源刑事司法和行政執法高效聯動機製,以大工程促進大保護,以大保護促進大修複,以大修複促進大豐(feng) 富。
建立全省林草信息化中心,加快建設祁連山國家公園大數據中心,構建“天空地一體(ti) 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自然資源基礎數據庫和統計分析平台。
建立中科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高原科學與(yu) 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祁連山國家公園國家長期科研基地。
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一期、二期和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工程,生態環境質量得以提升,生態功能得以鞏固,水源涵養(yang) 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蓋率、產(chan) 草量分別比十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藏羚羊恢複到7萬(wan) 多隻。
……
不負囑托、不負使命,推進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共建,推動建立共建工作機製,研究評估國家公園群自然資源和人文遺產(chan) 價(jia) 值,探索編製公園群建設規劃方案、基礎規程和監測評估規範。
生態保護,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國家公園範圍內(nei) ,有一部分區域是為(wei) 原住居民保留,用於(yu) 基本生活和開展傳(chuan) 統農(nong) 牧業(ye) ,這些原住居民世代生活在公園內(nei) ,工作在公園內(nei) ,同時也參與(yu) 到國家公園的保護與(yu) 管理當中,他們(men) 是國家公園名副其實的“主人”。
加快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理順人與(yu) 自然之間的關(guan) 係,首先就要激發牧民群眾(zhong) 成為(wei) 國家公園建設的內(nei) 生動力。三江源國家公園範圍涵蓋12個(ge) 鄉(xiang) 鎮53個(ge) 行政村,內(nei) 有19109戶、72074人,基本形成了“大散居、小聚居”的定居格局。
目前,隨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製度實施,社區成為(wei) 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內(nei) 保護主體(ti) ,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成為(wei) 生態保護最直接利益相關(guan) 者和最有積極性的保護者。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啟動後,按照園區內(nei) 牧民“戶均一崗”設置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負責對園區內(nei) 的濕地、河源水源地、林地、草地、野生動物進行日常巡護,開展法律法規和政策宣傳(chuan) ,發現報告並製止破壞生態行為(wei) ,監督執行禁牧和草畜平衡情況,建立牧民群眾(zhong) 生態保護業(ye) 績與(yu) 收入掛鉤機製。
到目前,國家公園內(nei) 共有17211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實現“一戶一崗”。
六年來,生態管護員日夜忙碌在森林草原和濕地荒漠,為(wei) 生態安全保駕護航,他們(men) 堅定的身影已成為(wei) 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麗(li) 名片。
與(yu) 此同時,青海不斷完善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管理建立生態管護員動態信息管理數據庫,將園區內(nei) 生態管護員的識別、管理、考核、培訓等全部納入數據庫,初步實現生態管護員信息化管理。開展生態管護員公益性保險試點,與(yu) 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為(wei) 園區所有生態管護員捐款投保團體(ti) 人身意外傷(shang) 害保險。
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還要辯證處理好生態保護與(yu) 綠色發展之間的矛盾。為(wei) 此,青海在全國率先製定《關(guan) 於(yu) 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態補償(chang) 機製的若幹意見》,從(cong) 2006年起取消了對三江源主要地區的GDP考核,確定了11項生態補償(chang) 政策。
在如今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內(nei) ,牧民群眾(zhong) 主動參與(yu) 到生態環境保護中,享受著一項項生態反哺“紅利”,生態生產(chan) 生活正向著良性循環轉變,江源極地成為(wei) 了野生動物的天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看,國家公園的全新打開方式
2021年5月,記者隨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雲享自然等組織的黃河源生態體驗團隊,深入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腹地,對未來國家公園生態體驗的開展方式進行實地探訪。[詳細] -
三江源頭的生態答卷
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體製試點任務全麵完成,已具備在今年年底正式設立國家公園的條件。按照2020年、2025年、2035年3個時間節點設立目標,逐步推進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