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這是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答卷
10月12日下午,國家主席習(xi) 近平以視頻方式出席全球《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領導人峰會(hui) 並在主旨發言中宣布,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dong) 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
首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啟動
黨(dang) 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事關(guan) 人民福祉、關(guan) 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hui) 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li) 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這是2020年9月13日拍攝的冬格措納湖。秋季的冬格措納湖湖水湛藍、天空遼闊,湖畔的草地紅綠黃交融,一幅大自然的美麗(li) 畫卷在這裏徐徐展開。(李友崇攝/光明圖片)
2015年12月9日,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hui) 議審議通過《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方案》。根據《試點方案》,將長江源(可可西裏)、黃河源、瀾滄江源等具有國家代表意義(yi) 的重點區域納入試點範圍,組建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統一行使自然資源資產(chan) 管理和國土空間用途管製,形成“一園三區”的總體(ti) 格局。三江源成為(wei) 中國第一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
這是在黃河源拍攝的斑頭雁和幼鳥。黃河源頭大小湖泊數量已經超多5000多個(ge) ,生態環境變好後,斑頭雁等種群數量逐年增加。(多太攝/光明圖片)
經過5年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構建起了省、州、縣、鄉(xiang) 、村全覆蓋的國家公園管理體(ti) 製,在破解“九龍治水”和監管執法碎片化難題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2021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青海考察時強調,要落實好國家生態戰略,總結三江源等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經驗,加快構建起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自然保護區為(wei) 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wei) 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守護好自然生態,保育好自然資源,維護好生物多樣性。
這是2017年10月3日在可可西裏拍攝的藏羚羊。目前,可可西裏藏羚羊種群從(cong) 不足2萬(wan) 隻恢複到7萬(wan) 隻以上。2017年,可可西裏成為(wei) 全球麵積最大、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遺產(chan) 。(趙新錄攝/光明圖片)
近年來,青海切實加大生態保護力度,三江源地區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數量得到恢複性增長,棲息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王湘國介紹:“體(ti) 製試點以來,我們(men) 牢記黨(dang) 中央囑托,齊心協力、密切配合,有力有序推動體(ti) 製試點各項任務,積極探索實踐,組織實施了一係列原創性改革,形成了‘一麵旗幟引領、一個(ge) 部門管理、一種類型整合、一套製度治理、一戶一崗管護、一體(ti) 係統監測、一支隊伍執法、一種力量推動 、一種精神支撐’‘九個(ge) 一’的三江源模式,探索走出了一條借鑒國際經驗、符合中國國情、彰顯三江源特點的國家公園體(ti) 製創新之路。2018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被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作為(wei) 典型經驗在全國範圍通報表揚。”
這是2020年6月28日在三江源國家公園拍攝的黑頸鶴。六月是黑頸鶴繁殖高峰,成雙成對的黑頸鶴在水邊漫步。(多太攝/光明圖片)
全民參與(yu) 築牢生態保護基層網底
三江源地處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腹地,作為(wei) 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江河的發源地,是中國和亞(ya) 洲的重要淡水供給地,是“高寒生物種質資源庫”,也是全球氣候變化反應最敏感的區域之一。其生態係統服務功能、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對中國、亞(ya) 洲乃至全球都意義(yi) 重大,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態與(yu) 人文價(jia) 值。
地處三江源核心區的曲麻萊縣,既是長江北源發源地,又是黃河源頭約古宗列所在地。
2015年6月16日,工作人員和農(nong) 牧民管護員在安裝監測設備。(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光明圖片)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內(nei) 的曲麻萊縣約改鎮崗當村,生態管護員文校從(cong) 二十年前開始從(cong) 事護林工作。經年累月地帶領夥(huo) 伴們(men) 清理河道,守護動物,親(qin) 眼見證了三江源頭的變化。有了國家公園之後,他感到責任更重了。麵對記者的采訪,他驕傲地說:“我們(men) 這裏現在動物根本不怕人,找雪豹有雪豹,想看白唇鹿有白唇鹿,想看馬麝有馬麝,珍稀野生動物變多了。”
在草地退化的黑土灘,合理配比、科學管理的人工種草,帶動原生植物,形成了新的植被。說起家鄉(xiang) 這些年的變化,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治多管理處生態保護站站長肖虹動情地說:“今天我們(men) 在這片土地上,再找出二十幾萬(wan) 畝(mu) 黑土地的話,可以說是非常難了。我們(men) 心裏也非常高興(xing) ,‘非常難找’,這就是我們(men) 的成績!”
治多縣環保誌願隊隊長江文彭措也用“特別順眼、好看”來向記者描述家鄉(xiang) 這些年的變化。
2017年7月25日,牧民們(men) 正在接受自然教育培訓。(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光明圖片)
據了解,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園區內(nei) ,共有17211戶牧民,每戶人家都有一個(ge) 像文校這樣的生態管護員。每個(ge) 管護員都是“一崗多責、一專(zhuan) 多能”,形成新型網格化社區。
他們(men) 是三江源生態保護的生力軍(jun) ,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主體(ti) 。體(ti) 製試點以來,青海省通過生態保護公益崗位的設置,有效調動了農(nong) 牧民參與(yu) 國家公園建設的積極性,促使他們(men) 從(cong) 單一的草原利用者轉變為(wei) 生態保護者受益者,築牢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的基層網底。
這是2017年10月3日在可可西裏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拍攝的野犛牛。(趙新錄攝/光明圖片)
生態文明建設青海答卷
自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以來,算生態賬、打生態牌、吃生態飯已經成為(wei) 人們(men) 的共識。通過創新出思路、出舉(ju) 措、出方案、出對策,將生態文明建設引向深入,形成了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chuan) 承的生態保護新模式。
這是在青海省雜多縣昂賽鄉(xiang) ,拍攝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供圖/光明圖片)
國家發改委生態成效階段性綜合評估報告顯示:三江源區主要保護對象都得到了更好地保護和修複,生態環境質量得以提升,生態功能得以鞏固,水源涵養(yang) 能力不斷增強,草地覆蓋率、產(chan) 草量分別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藏羚羊數量由上世紀80年代的不足2萬(wan) 隻恢複到如今的7萬(wan) 多隻,斑頭雁數量從(cong) 不到1000隻增加到3000多隻,三江源核心區域雪豹頻現,各大水域花斑裸鯉等50種高原土著魚類資源明顯恢複。黃河、長江、瀾滄江青海段出境水量年均達620億(yi) 立方米以上,水質穩定保持在二類以上。
這是2020年9月18日拍攝的黃河源頭辨狀水係。三江源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從(cong) 這裏出發的三條大河,哺育了全球最悠久、最豐(feng) 富的人類文明。(多太攝/光明圖片)
青海最大的價(jia) 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今天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任務已全麵完成,將三江源國家公園建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複示範區,三江源共建共享、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青藏高原大自然保護展示和生態文化傳(chuan) 承區的試點目標正在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國家公園青海答卷正在美麗(li) 的三江之源徐徐展開。(本文視頻素材由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提供)
這是2017年3月24日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內(nei) 拍攝的猞猁。用最嚴(yan) 格的製度,最嚴(yan) 密的法治守護綠水青山。現在,青海全省生態持續改善,境內(nei) 的雪豹、藏羚羊、猞猁、臧野驢等珍稀野生動物數量逐年增加。(李友崇攝/光明圖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喜訊!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
10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發表主旨講話時指出: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詳細] -
三江源頭立起 生態文明建設新的裏程碑
三江源,這片令我們深愛和自豪的故鄉家園,經幾寒耕暑耘,完成了中國首個國家公園體製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是世界海拔最高、中國麵積最大的國家公園。[詳細] -
三江源頭打造國家公園典範
在如今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內,牧民群眾主動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享受著一項項生態反哺“紅利”,生態生產生活正向著良性循環轉變,江源極地成為了野生動物的天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