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貴德:大河向東流 景美年更豐
紅筍種植已然成為(wei) 農(nong) 民的增收新路子。洪玉傑 攝
九曲黃河,蜿蜒而下,途經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的時候,因泥沙含量最為(wei) 微小,清澈無比,流淌出了一片“天下黃河貴德清”的神韻和氣質。
靜靜流淌的黃河水賦予這片土地“美”的顏值,也賦予了這片土地“豐(feng) ”的年景,如何依托當地特色產(chan) 業(ye) 增加群眾(zhong) 收入,走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麵對這張“考卷”,貴德縣圍繞農(nong) 牧業(ye) 增效、農(nong) 牧民增收兩(liang) 大任務和果蔬種植、畜禽養(yang) 殖兩(liang) 大產(chan) 業(ye) ,逐步建成了一批區域布局合理、產(chan) 業(ye) 特色鮮明、產(chan) 品品質優(you) 良、品牌優(you) 勢突出的產(chan) 業(ye) 基地,為(wei)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撐。
冷涼蔬菜穩產(chan) 保供,“菜籃子”穩穩當當
每年十月,是大蔥豐(feng) 收的季節,眼下是最後一波大蔥的搶收季,貴德縣新街回族鄉(xiang) 藏蓋村的種植基地內(nei) 村民們(men) 正在爭(zheng) 分奪秒地搶收。
“今年的蔥長得特別好,每畝(mu) 能達到7000千克,收購價(jia) 也高於(yu) 往年,每千克在2.4元左右。今年村裏80%的種植戶都能有10萬(wan) 元左右的淨收入。”藏蓋村種植大戶馬彥說。
“新街鄉(xiang) 是貴德縣唯一的回族鄉(xiang) ,精準扶貧開始以前,全鄉(xiang) 人均收入隻有3000多元。如今村民們(men) 種起了蒜苗、大蔥……收入增加了不少。”看著眼前繁忙豐(feng) 收的場景,貴德縣新街回族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張萬(wan) 沛不禁感慨道。
因地少溝深、自然條件差等發展劣勢因素,新街鄉(xiang) 9個(ge) 村“一村一品”的調整思路已經進行了4個(ge) 年頭,如今,已有80%以上種植大戶引進露天蔬菜。蒜苗,紅筍,紅蔥等種植麵積均已超過666公頃,村民人均收入實現翻番。
從(cong) “小打小鬧”到初具規模,新街鄉(xiang) 露天蔬菜“成長記”僅(jin) 僅(jin) 是全縣露天蔬菜發展壯大的一個(ge) 縮影。
近年來,貴德聚力凸顯黃河穀地農(nong) 用地資源優(you) 勢,逐步建成全省最大的雜交油菜、青稞、春小麥製種基地以及全省唯一的冬小麥製種基地。以提升兩(liang) 大產(chan) 業(ye) 發展成效為(wei) 目標,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種養(yang) 技術指導,不斷促進“菜籃子”工程建設提質增效,形成了“草畜結合、農(nong) 牧聯動、立體(ti) 高效”的循環農(nong) 牧業(ye) 發展模式。
特色果品嶄露頭角,“果盤子”豐(feng) 富多彩
在黃河的滋養(yang) 下,得益於(yu) 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貴德縣是生產(chan) 綠色和有機特色果品的理想場所。作為(wei) 青海地區的瓜果之鄉(xiang) ,貴德梨遠近聞名,家家戶戶果園裏都有梨樹,每年四月時節,梨花爭(zheng) 相開放,潔白如雪。
近年來,貴德縣以舉(ju) 辦梨花節融入旅遊開發,讓果農(nong) 們(men) 看到了新的致富途徑。從(cong) 一朵花到一顆梨,一個(ge) “梨產(chan) 業(ye) ”在貴德應運而生。
“以前農(nong) 民們(men) 純賣一顆梨也就1元錢,現在把觀光旅遊等算進去,一顆梨的價(jia) 錢能達到10多元。”貴德縣河東(dong) 鄉(xiang) 王屯村村民畢生龍說,隨著梨產(chan) 業(ye) 的不斷發展,一顆梨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果子,還可以做成飲品等特色產(chan) 品,果農(nong) 的“錢袋子”鼓了,發展的興(xing) 頭也更足了。
梨花,給貴德旅遊帶來旅遊資源深度開發的成功實踐。貴德縣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以梨為(wei) 媒,從(cong) 單一的梨、桃、杏種植發展到如今新奇品種大果櫻桃、黃桃、核桃等16個(ge) 品種的果品種植,豐(feng) 富了遊客鄉(xiang) 村采摘的體(ti) 驗,催生了休閑、旅遊及文化等衍生產(chan) 業(ye) 的發展。
春日,萬(wan) 畝(mu) 梨花雪白如雲(yun) ;夏日,千畝(mu) 杏園杏子綠瑩瑩、黃澄澄一片;秋日,嫩黃的梨、紅彤彤的蘋果,掛滿枝頭……從(cong) 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如今,貴德的土地不僅(jin) 僅(jin) 是特色果品嶄露頭角的載體(ti) ,更是旅遊業(ye) 生長的沃土,特色果品種植轉換為(wei) 觀光旅遊、休閑旅遊,又轉換成旅遊產(chan) 品,貴德產(chan) 業(ye) 發展在融合中更加繁花似錦。
畜牧業(ye) 牛哞羊歡,“肉盤子”提檔升級
午後的常牧鎮都秀村豔陽高照,遠處的草原已經開始泛黃。先巴紮西剛把牛群趕回牛棚,便開始忙著投喂飼料。
“今年我們(men) 合作社養(yang) 殖了200頭牛,合作社生產(chan) 的酥油、曲拉、酸奶等畜產(chan) 品銷售也不錯,輻射帶動了6戶牧民,去年分紅每戶一萬(wan) 元。”藏族小夥(huo) 先巴紮西說著一口不太流利的普通話,臉上洋溢著豐(feng) 收的喜悅。
在海南州犛牛產(chan) 業(ye) 、藏羊養(yang) 殖大起步、大發展的關(guan) 鍵時期,貴德縣將常牧鎮都秀村和拉德村分別確定為(wei) 州級犛牛聯盟示範基地和藏羊高效養(yang) 殖基地,實行產(chan) 業(ye) “聯動式”扶貧,增強貧困群眾(zhong) 的自我“造血”功能。
“常牧鎮擁有宜農(nong) 生產(chan) 的耕地資源,宜牧發展的草場基礎,具備糧食生產(chan) 功能區、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保護區、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優(you) 勢區,半農(nong) 半牧產(chan) 業(ye) 優(you) 勢突出。”常牧鎮鎮長楊曉東(dong) 介紹,目前,全鎮牛羊存欄30萬(wan) 隻,擁有40多家養(yang) 殖合作社。
按照“生態循環、做大做強、提升效益”的要求,促進養(yang) 殖業(ye) 規模化發展,全縣引進良種種豬176頭、良種牛290頭、西門塔爾母牛30頭、湖羊700隻、良種藏係母羊700隻,示範推廣豬人工授精、牛品種改良2項新技術。新建養(yang) 殖基地42個(ge) 、生態牧場10個(ge) 、家庭農(nong) 牧場26家、種植優(you) 質飼草1660公頃。
畜牧業(ye) 發展方興(xing) 未艾。下一步,貴德縣將加快傳(chuan) 統畜牧業(ye) 轉型升級步伐,加速釋放特色養(yang) 殖品牌效應;培育發展農(nong) 畜產(chan) 品精深加工業(ye) ,逐步構建適應農(nong) 牧業(ye) 現代化發展的產(chan) 銷體(ti) 係,全力促進農(nong) 畜產(chan) 品“上規模、創特色,打品牌、創效益”,全麵撬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提速換擋。
田園風光無限好,且看貴德正芳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貴德:拉西瓦灌溉工程助推農業發展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拉西瓦灌溉工程是國家“十二五”支持涉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建設重點項目,預計將於年底完工。[詳細] -
青海省貴德縣:黃河岸畔“空殼村變形記”
近年來,阿什貢村立足自身地理環境和資源稟賦,走出中藏藥材種植與畜牧養殖相結合的產業路,並不斷挖掘國家地質公園等旅遊資源,曾經村集體經濟為零的“空殼村”變為發展致富的“上進村”。[詳細] -
青海省貴德縣:循環農牧業打造“清清黃河”邊“小而美”農莊
近年來,貴德縣深挖農業生態功能和旅遊內涵,相繼建成黃桃、櫻桃、杏采摘園,薰衣草觀光園、休閑農莊等,並完善基礎設施,創新農業經營服務,吸引旅客觀光體驗,促進農業與旅遊融合發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