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黃河源頭寒冬特巡 隻為守護萬家燈火

發布時間:2022-02-11 10:1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黃河源頭寒冬特巡隻為(wei) 守護萬(wan) 家燈火
圖為(wei) 330千伏瑪玉線83號鐵塔下,送變電公司趙文龍和謝守英開展線路特殊巡視。王勇 攝

  數九寒天,距離瑪多“5.22”7.4級地震已過去大半年。起於(yu) 瑪多330千伏開關(guan) 站,止於(yu) 玉樹330千伏變電站的330千伏瑪玉線也迎來了震後的第一個(ge) 寒冬。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平均海拔4300米,全年平均溫度零下4度,一年取暖期長達11個(ge) 月,即使在夏季,身穿棉襖也不會(hui) 覺得熱。不僅(jin) 如此,瑪多縣含氧量隻有平原地區的30%。多數人來到這裏,都會(hui) 有不同程度的心慌、乏力、頭疼、惡心等高原反應,所以有“花石峽不吃飯,瑪多不住店”的說法。

  清晨,一輛黃色的電力工程車從(cong) 瑪多縣330千伏開關(guan) 站緩緩駛出,負責線路運維工作的趙文龍、謝守英跟往常一樣,趕往330千伏瑪玉線開展特巡。

  蜿蜒崎嶇的小路僅(jin) 僅(jin) 延伸到山腳下,剩下的山路需步行到達。打開車門的瞬間,一股寒氣直灌進來,趙文龍、謝守英下意識地緊了緊厚棉服的領口,戴好冬季防護安全帽,背上巡視工具包,大踏步地向山頂走去。


圖為(wei) 330千伏瑪玉線82號鐵塔下,送變電公司員工趙文龍和謝守英對電氣部位連接金具排查。王勇 攝

  越接近山頂,攀爬的坡度越陡,掣肘的風越強。兩(liang) 人大口喘著粗氣,手腳並用,頂風前行,經過半個(ge) 多小時來到330千伏瑪玉線82號杆塔下,一天的工作正式開始。

  “目前環境溫度-24℃,風速每秒25米,耐張塔連接金具溫度正常,無裂紋……”在82號杆塔下,運維班班員謝守英大聲地將測量結果報給班長趙文龍,後者將數據登記在例行巡查記錄本上,作為(wei) 日常運維的數據分析及隱患處置依據。

  “正常情況下,輸電線路巡視維護一天一次。逢惡劣天氣、地震等特殊情況,我們(men) 會(hui) 建立‘24小時應急值班,六小時輪班製巡查’製度,全力保障線路的穩定運行。”趙文龍說,330千伏瑪玉線全長322.803千米,全線海拔在3600米至5000米之間。

  日常巡視維護,重點是檢查電氣部位連接金具運行情況,在山頂搭建經幡的區域,還會(hui) 檢查周圍經幡綁紮狀態,嚴(yan) 防經幡隨風搭接導線,造成線路跳閘。地震後,會(hui) 進行特巡,檢查塔基、塔身的傾(qing) 斜度,以及金具的連接情況,巡查時間就相應延長7、8個(ge) 小時,工作狀態就轉變為(wei) 24小時待命。

  趙文龍坦言,瑪多縣自然環境較為(wei) 惡劣,由於(yu) 缺氧原因,晚上經常頭疼的難以入眠。5月22日2時04分發生7.4級地震時,他和大多數運維人員一樣,剛剛入睡不久,突如其來的天旋地轉讓他們(men) 一下子清醒過來。震後十分鍾,他們(men) 已經在前往各運維線路、變電站的路上。22日23時03分,跳閘線路全部恢複供電。現在想起那時的情景,都曆曆在目。

  線路巡查工作看似重複而單調,但絕對不能馬虎。趙文龍說,一條小小的裂紋,都有可能導致電網事故的發生,影響玉樹群眾(zhong) 的正常生活。

  不知不覺間,工作已近兩(liang) 個(ge) 小時,盡管穿戴很厚實,可拿測溫儀(yi) 的手依然凍到麻木,快不聽使喚了,兩(liang) 人商量著緩一緩再繼續,隨後將工具收進包裏,解放出雙手用力搓動並原地跺腳取暖。

  線路運維是每兩(liang) 個(ge) 月一輪值。今年春節前後,正好又輪到趙文龍這一組,這就意味著,他們(men) 要在瑪多過春節了。但對於(yu) 他們(men) 來說,地震後的第一個(ge) 春節,能夠守在這裏,倒是多安心了一些。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