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保護三江源就像火炬接力”:代代相傳

發布時間:2022-03-02 10:0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2月2日,一名來自三江源的高原守護者,手持“飛揚”火炬,在北京冬奧公園傳(chuan) 遞了神聖一棒。

  他是秋培紮西,青海省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可可西裏管理處卓乃湖保護站站長。他的舅舅和爸爸先後因保護藏羚羊而犧牲,他卻因為(wei) 對這片土地的熱愛,選擇留下。在這裏,他不僅(jin) 要克服高寒缺氧的惡劣環境,挑戰生死極限,還要與(yu) 盜獵分子鬥爭(zheng) 。

  三江源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wei) “中華水塔”。可可西裏的卓乃湖位於(yu) 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核心區域,人們(men) 稱之為(wei) 藏羚羊的“大產(chan) 房”。

  每年盛夏7月,4萬(wan) 多隻雌性藏羚羊就會(hui) 來到這裏,集中產(chan) 羔,等羔羊略成長能撒歡時,數萬(wan) 隻藏羚羊又會(hui) 在入秋前離開。產(chan) 羔遷徙的季節,秋培紮西既要組織巡護隊日夜守護在公路等必經危險地帶,還要對遊人擅自穿越、追隨拍攝藏羚羊等違規行為(wei) 進行勸阻。

  多年保護下,可可西裏的藏羚羊多了,盜獵行為(wei) 幾乎絕跡,近10年沒有聽到槍聲。

  在這位自然的守護者看來,自己的工作與(yu) 體(ti) 育精神有共同之處,要年年堅持、代代相傳(chuan) ,就像火炬接力一樣,得靠眾(zhong) 人之力。

  三江之水覆蓋了我國66%的地區,養(yang) 育了超過6億(yi) 人口。三江源是我國乃至世界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啟動區。它的“安危”不僅(jin) 關(guan) 乎青海和中國,更關(guan) 乎世界的生態安全。

  2021年10月,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hui) 上,我國宣布成立三江源國家公園。早在2016年,三江源就開始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2021年10月,國家發改委對其生態成效階段性綜合評估報告顯示:三江源地區主要保護對象都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修複,生態環境質量得以提升,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藏羚羊由20世紀80年代的不足2萬(wan) 隻恢複到7萬(wan) 多隻。

  正式設立的國家公園區劃麵積,在試點12.31萬(wan) 平方公裏的基礎上,擴大至19.07萬(wan) 平方公裏,覆蓋範圍接近一個(ge) 陝西省,以達到對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ge) 源頭園區進行生態係統的整體(ti) 保護。

  這裏實行“最嚴(yan) 格的保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蘇楊曾表示,與(yu) 傳(chuan) 統的自然保護區相比,國家公園不僅(jin) 在麵積上擴大、生態係統上更加完整,體(ti) 製上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三江源國家公園有“兩(liang) 個(ge) 統一行使”,即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chan) 所有者權,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管製權,這樣權責匹配,加上資金的加持,讓保護更有實效。

  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期間,還是北京大學人類學在讀研究生的鄭肯來到這裏擔任科學誌願者。藏族民眾(zhong) 對神山腳下的生靈、河川甚至一草一木所懷有的敬意,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地人沒有生態係統的概念,也不存在‘自然’和‘社會(hui) ’的邊界,4歲的小孩可以帶我在高原走上很遠的距離,那裏就是他們(men) 生活的家園。”鄭肯說。

  鄭肯記得,當村民了解到雪豹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後,發現受傷(shang) 的雪豹,會(hui) 主動找到她所在的工作站求助。

  原住民和當地社區在保護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三江源瀾滄江源頭、青海玉樹的毛莊鄉(xiang) 的“社區保護”模式和“生態服務型經濟”理念,在生物多樣性締約方大會(hui) 的論壇上得到國際認可。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公益組織和當地社區的共同合作下,牧民不僅(jin) 可製作藏傳(chuan) 手工藝品增加收入,也能結合傳(chuan) 統知識開展生態保護,獲得工資補貼。論壇上,毛莊鄉(xiang) “半邊天”婦女合作社的阿寶承諾,今後將繼續保護草原,保護和監測珍稀野生動植物的變化,保護瀾滄江水源頭,監督水質的變化。

  從(cong) 草原利用者到草原保護者,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牧民參與(yu) 機製,現已吸納了1.72萬(wan) 牧民持證上崗,作為(wei) 生態管護員和巡查員。在地廣人稀的林地雪原,他們(men) “點成線、網成麵”,成為(wei) 守護“中華水塔”的生力軍(jun) 。

  一代又一代的力量在三江源匯集。曾經,有“環保衛士”索南達傑用生命捍衛可可西裏的土地與(yu) 生靈,如今,一批批的誌願者前來加入到當地的生態科研工作中,參與(yu) 生態體(ti) 驗和自然教育的訪客,也用行動保護人們(men) 的共同家園。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